王淦生
主題解讀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以及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有理由為璀璨的中華文明而自豪,有理由對傳統(tǒng)文化滿懷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也在國內外不同場合的活動與講話中,展現(xiàn)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我們必須明白,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是文明的創(chuàng)造力之所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
“文化自信”這個主題既宏大又細微,每個人對此都會有自己的感悟。表達這一主題,我們可以選擇宏大的視角,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去表現(xiàn)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提供的強大精神力量;亦可從家庭和個人的角度去展示中華文化對個體精神的滋養(yǎng),以及內在素質的提升。中華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感悟和汲取的東西,我們可以從一件事情、一類現(xiàn)象、一個節(jié)日、一種風俗、一項工藝切入,深挖其中蘊含的精神文化內容,揭示出中華文化的美好和令人自信的地方。構思時不管是從宏大處著眼,還是由細微處落筆,都提倡切口小、挖掘深。寫作時,力求材料充實,拒絕空洞說教,選取素材不管源自古今,都應體現(xiàn)出濃烈的文化意味,給人以美感。
思路點撥
常規(guī)角度:
中華文化永遠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基。
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五千年生生不息,創(chuàng)造了璀璨的東方文明。中華民族之所以飽經憂患而不倒、歷盡苦難而不衰,就在于我們有中華文化這個精神根基。中華民族善良、智慧、真誠、團結、堅韌……這些品質是我們戰(zhàn)勝一切艱難、永葆生命力的精神武器。
高分論點:
中華文化,是形成民族凝聚力最重要的因子;
中華文化,是鍛造民族品格的最火熱的熔爐;
中華文化,是構建民族脊梁的最堅韌的材質。
核心角度: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不竭的精神養(yǎng)料。
中華文化吐故納新,兼容并包,與時俱進,歷久彌新。她體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有著深厚的底蘊,蘊含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她滋養(yǎng)著我們這個民族,讓華夏兒女體現(xiàn)出獨特的精神內涵。中華文化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會永遠涵育著我們這個民族,讓我們精神豐盈。
高分論點:
中華文化,不斷吐故納新是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
中華文化,經過時間考驗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中華文化,滋養(yǎng)了華夏兒女使我們精神豐盈。
創(chuàng)新角度:
中華文化是潤澤全人類的寶貴的財富。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中華文化本是東方文化的根基,今天更是走向世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東方文明遍地開花,漢語熱持續(xù)升溫,中醫(yī)中藥走出國門……中華文化,潤澤全人類。
高分論點:
中華文化,在東方文化中具有主導性的作用;
中華文化,正漂洋過海成為影響世界的力量;
中華文化,以其豐厚的人文內涵令世人敬仰。
佳作工坊
中華文化,讓人自信
祁泰麟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塑一方風骨。
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繁衍五千年的中華民族,一直在相互締造、相互成就中成長壯大,成為影響這個世界的舉足輕重的力量,令全世界矚目。
人類的偉大,就在于其思想。兩千多年前的東方大地上,誕生了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的思想光芒,讓中華文化卓然而立。他整理《詩經》,提倡禮樂,讓中國人有了“言”的參照和“行”的模板。他提出了“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給出了中國人言與行的典范。
不要以為中國人只懂得詩書禮儀,中國人的“衣食所安”,更是精致絕倫。說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位列世界第一,那也是當之無愧的。思想巨人孔子論起“吃”來,亦頗有心得,令人仰止?!笆巢粎捑?,膾不厭細”八個字透著他對飲食的講究。事實上,飲食乃生命得以維持的第一條件,講究點兒也是為了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來應對自然和社會的風霜雨雪。
不要以為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民族,其生活節(jié)奏只能是“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其實這個民族比誰都懂得勞逸結合和養(yǎng)生的道理。他們的生活并不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勞作之余會調素琴、閱金經;會手談一局,淺酌一杯;甚至還會說段書,聽段戲……尤其是昆曲,更是雅到了骨子里。聽戲曲委婉的唱腔、精彩的對白,看那精湛的唱念功夫、炫目的武打,保證你會流連忘返,三月不知肉味。
當然,我最膜拜的,還是那本農歷。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在沒有精密儀器、沒有現(xiàn)代天文設備的條件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計算出農歷的?更有那二十四節(jié)氣,詩意地預示著寒來暑往、草長鶯飛,將每一年精致地分割,然后據(jù)此安排農事、安排生活,甚至安排飲食起居。這些節(jié)氣,有些已變成節(jié)日,鐫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靈的深處。
當我們在元宵之夜觀燈猜謎,在清明時節(jié)緬懷逝者,在端午之日龍舟競渡,在中秋之夜賞月懷古,在除夕之夜舉杯賀歲……我深深感謝我們的祖先,感謝我們的中華文化,讓我們的日子不僅具有儀式感,更擁有一份詩意。
我愛中華文化。無論身處何方,作為一名中國人,中華文化總是令我充滿驕傲。
名師點評
這是一篇議論性散文。文章不是采用傳統(tǒng)議論文的寫作模式,而是借鑒散文的寫法,語言凝練而富于文采,時時以一種格言式的表達和文學性的抒寫來陳述事實、闡述道理,以理服人的同時,還能給人以詩意的感受。在介紹孔子、戲曲、節(jié)氣和節(jié)日時,更是將議論與抒情相結合,評述中融入了深深的贊美。尤其是臨近結尾時的一段論述,議論抒情相得益彰,表達了對中華文化的贊美和感恩,“文化自信”這一主題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佳作工坊
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魂
錢思語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其實,養(yǎng)育一方人的,不僅有水土,更有文化。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體驗,從“白馬秋風塞上”和“杏花春雨江南”走出的兩個人,絕不會具有同樣的精神和氣質,他們會有不一樣的風度和韻致,而且不需細品,你就能指陳。
說起中華文化,就不能撇開飲食。這份讓全世界艷羨的文化遺產,的確值得我們好好陳述一番。中國人的飲食,既滿足了飽腹的生理需求,又帶來了愉悅的精神享受。每次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你大概也會和我一樣一邊咽著口水,一邊默默贊嘆著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边@是孔子對食物的要求,這種要求近乎挑剔。不僅強調色香味,甚至連刀法和火候都要極其精確。由此你也可以想象,跟著孔老夫子學習或做事會是多么的“高標準、嚴要求”。老人家能成為萬世師表,其手下能走出一大批影響中國未來發(fā)展的大家,完全不是偶然。其實想想也正常,“民以食為天”,“食”作為天下第一要事,追求精致美味、色香味俱佳,這也正體現(xiàn)了中國人做事的嚴要求和高品位。
中國是一個美食的國度,中華民族更是一個浪漫的民族??纯粗袊藢Ω鞣N事物的命名,莫不帶有濃郁的詩情和浪漫氣息。將太陽叫作金烏,將月亮稱為蟾宮,將銀河叫作云漢……再看二十四節(jié)氣的命名:驚蟄、清明、谷雨、芒種、白露……還有傳統(tǒng)佳節(jié)的名字:元宵、端午、中秋、重陽、除夕……莫不詩意盎然、美感十足。所以,當中國航天人把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車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統(tǒng)叫“北斗”、火星探測車叫“祝融”,你一定不會感到訝異,這正是詩意的國度里特有的浪漫使然,這也是浩渺宇宙里的一枚枚中國印記。
回望五千年文化,放眼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我們心中激蕩起無限豪情和自信。我們享受著精致的中華美食、聆聽著優(yōu)雅的戲曲、吟誦著流傳千年的詩詞歌賦、欣賞著精美的書法國畫……一方文化,養(yǎng)一方人。中國人正滿懷著激情與自信,在自己選擇的發(fā)展道路上健步如飛,闊步向前。
名師點評
文章細數(shù)中華文化的精美,從詩歌到飲食,再到語言,運用各種信手拈來的實例,由點到面展示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深厚價值。文章在寫法上借鑒了散文的處理方法,形散而神聚,各種看似零碎的素材如一顆顆珍珠被貫穿于“中華文化”這根紅線上,閃現(xiàn)著各自的魅力。文章在語言表達上求新求美,句式上整散結合,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一種節(jié)奏美。整篇文章,議論中飽含贊美之情,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