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溝通心靈的橋是理解連接心靈的路是信任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總希望身邊有幾個好朋友。功利心強的人,看重朋友在生存方面對自己的幫助,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都反映了此種心態(tài);品位高一些的人呢,他們在乎彼此心靈上的默契,覺得朋友能否對自己有衣食之助并不重要,要緊的是他們能引領(lǐng)自己攀升到某種思想的高度。曾國藩就持有這樣的交友觀念。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曾國藩在京城給四個弟弟寫了一封長信,其三分之二的篇幅是講如何讀書、如何做人的。談到交友之道時,他如此下筆:“蓋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標榜以盜虛名,是大損也。”大意是:一個人與人訂交,不能求虛名,而要通過交朋友求證自己品質(zhì)、性情、能力上的某些不足。
要尋到一個“匡己”之友,其實很不容易。
其一,這個人得有真性情。生活中許多人都能看到他人的缺點,但真正愿意指出來的并不多,原因很多,最主要的還是怕得罪人。一個人有了真性情,他才會想:朋友某方面有缺失,我不指出來,自己有什么資格享受他的信任與親密呢?因此,這樣的人說出逆耳忠言時,不會顧忌對方高不高興,不會考慮做出如此選擇會產(chǎn)生怎樣的后果。曾國藩一生所交朋友甚多,真正敢對他直言不諱的也是寥寥無幾,比如倭仁、陳岱云、邵蕙西等,但他們對曾國藩的影響是終生的。
其二,這個人必須有足夠的見識。有的人嘴巴沒遮沒攔,所說的話從不過腦子,僅僅講真性情,他們也合格,但他們的話于我們的人生并無多少營養(yǎng),達不到“匡己”之境。個人生活閱歷豐富,又喜歡讀書、思考,看問題能窺到其真處、深處、隱秘處,向別人提的建議具有明顯的可操作性,這樣的人才有能力去匡正我們。
人人都有自己“唯一”的生命痕跡,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脾性各有不同,遇事產(chǎn)生分歧是必然的。想成為匡正他人的人,你的胸懷就得博大,見識就得深遠,不能在被匡正的人面前裝出一副圣像,以為只有自己才代表真理。胡林翼是公認的有見識之人,對曾國藩的事業(yè)多有助益。在湘軍攻克金陵時,看到晚清政府的極端腐敗,也曾想匡正他的“愚忠”,鼓動其“稱帝”,但剛剛說了一半的話,便被曾國藩婉言謝絕。然而,胡林翼的可貴在于他最終能理解曾國藩想做“完人”的選擇。正是這種博大的胸懷,使曾國藩視其為一生最大的知己。
當然,想求友匡己,我們先得給自己設(shè)計一個充滿蓬勃向上的模板。像任何雙邊關(guān)系一樣,友情也是彼此選擇的,你看中了別人,希望彼此的心靈互訪互通,還得別人看中你。只有將自我的人性提得純凈些,大家樂于跟你交往,我們才有獲得優(yōu)質(zhì)朋友的機會。假若自身無德無才,每一個優(yōu)秀的人看到你都想逃出三條大街,求誰去“匡”你呢?
人性的鍛造是個長久的過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求友匡己”也得有長久的打算:一是要經(jīng)得起大浪淘沙。時勢相異,身邊的朋友也大不相同,過去能幫助你的人,如今也許力有不逮;昔日能引領(lǐng)你的人,當下或許需要別人引領(lǐng)。所以,我們在不忘老友的同時也要不斷悅納新友。二是必須執(zhí)守初心。生活中的誘惑很多,不記得來時的路就會摔跤。恪守做個好人、做個有價值的人的初心去“求友匡己”,你的“匡”才不會脫離正確的交際軌道。
“求友匡己”,先得學(xué)會自己“匡”自己。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