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的親和力對于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響。在中學思政課中,親和力對于教師來說屬于基本素養(yǎng)。鑒于此,文章對中學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概念構成進行概述,并對親和力培養(yǎng)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行闡釋,同時詳細分析培養(yǎng)的策略,幫助中學思政課教師有效提升親和力,進而提高課程的實效性。
關鍵詞:中學;思政課;教師親和力;培養(yǎng)策略
作者簡介:姚真(2001—),女,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思政課有效教學的關鍵影響因素在于教師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教師的親和力對于教學的有效性也具有重要作用。加強思政課的吸引力,需要以教師為切入點,因為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具有引導作用,能夠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象化的教學內容,利用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課程內容的講解,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一、中學思政教師親和力的概念與構成
(一)概念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親和力指的是個體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所展現(xiàn)的與他人親近的水平與能力,本身就是一種愛的情感。在中學思政課中,親和力對于教師來說屬于基本素養(yǎng)。教師親和力是從教師的教育教學的角度,展現(xiàn)師生之間的互動,表現(xiàn)為師生之間的融洽關系。
(二)構成
中學思政教師的親和力主要由深厚的知識素養(yǎng)、親和態(tài)度與優(yōu)雅形象,以及獨特的語言藝術等要素構成。這些要素對中學思政教師的親和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在中學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的親和力與素質具有緊密聯(lián)系。思政教師同樣要教書育人,要承擔知識傳授與答疑解惑的教學職責。專業(yè)知識是教師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教師的知識儲備對其把握思政教材知識具有重要影響,具備較強專業(yè)性的教師能夠更好地從大量文本中挖掘關鍵信息,讓教學內容更加充實,更具說服力。同時,學生也能夠通過教師的教學了解課文中蘊含的道理,真正理解思政課知識的真諦,并對教師和教學產生認可與肯定,從而使教師的親和力得到提升。
教師親和的態(tài)度指的是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而優(yōu)雅的形象則是從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和儀表等方面體現(xiàn)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和談吐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溫和的態(tài)度與優(yōu)雅的言談舉止,對學生而言是一種無形的吸引力,使其能夠更加主動地接近教師,并與教師進行交流,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效率。
由于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很難理解消化,為此教師需要重視語言表達,將晦澀難懂的道理以符合學生認知與接受能力的語言表達出來,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形象的內容,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同時,教師使用風趣幽默的方式進行講解,還能夠使得課堂更具趣味性,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有學習興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師的親和力[1]。
二、中學思政教師親和力培養(yǎng)的意義
(一)必要性
中學思政課作為一門必修課,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讓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觀念,為其今后的發(fā)展打下牢固的基礎。然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存在偏差,認為課程本身是空洞、無聊的說教,并沒有重視起來。甚至有部分學生認為,只需要牢記知識點就能夠在考試中獲得高分,這背離了思政課教學的本意。
我們必須承認,中學思政課內容范圍較廣,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嚴密的邏輯。和自然科學相比,中學思政課沒有足夠的趣味性,學生很難消化理解其內容,教師必須利用自身的親和力,將學生吸引到課堂學習中;部分教師授課時沒有親和力,僅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法,容易讓學生對課程產生排斥心理,使得中學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重要性
在中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承擔著組織與實施的職責,屬于活躍因素,其親和力決定了學生對思政課內容的主動接受程度。學生如果對課程學習產生興趣,那么相關的學習工作也將不再是負擔。因此,提升中學教師的親和力是增強教學實效性的有力保障。
這一點,對中學思政教育來說尤為重要。中學思政課是一門必修課,對于學生正確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如上所述,不少學生對思政課程重要性的認知不足。一方面,思政課本自身的趣味性比不上自然科學相關課程,同時又屬于副科,學生重視程度較低;另一方面,不少學生僅僅是對其中的知識進行記憶,并沒有真正將知識融入自己的生活。因此,教師提升自身親和力,改變學生對思政課的認知是思政課教學的關鍵。
此外,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處于關鍵時期,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根據學生生理與心理的發(fā)展規(guī)律開展教學活動,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同時,教師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因此需要采取正確的方法,提升自身的親和力。
三、培養(yǎng)中學思政教師親和力的策略
(一)提升專業(yè)素質
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是提升其親和力的關鍵。教師需要努力提升專業(yè)素質,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對教學語言進行轉換,將抽象的教材語言變?yōu)樾蜗笊鷦拥慕虒W內容,讓課堂教學更為通俗易懂,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消化課堂內容。同時,教師還要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將教學內容情景化,提升學生的代入感,并活用技術手段,構建更為現(xiàn)代化的教學課堂[2]。
最為關鍵的是教師在個人思政專業(yè)知識方面要具備扎實的基礎,根據思政新標準的嚴要求深挖教材內容,完善知識結構,了解教材內部的各個要點之間的關聯(lián)性,梳理思政學科的發(fā)展脈絡,從而使課程教學內容更具條理性。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結合各個學科的知識,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辯證思維看待事物,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發(fā)揮模范作用
首先,思政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自身的修養(yǎng),因為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對學生的觀念具有直接影響。想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關注時事熱點,以辯證思維看待問題,既要讓學生看到如今國家的發(fā)展,也要讓學生了解目前發(fā)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對現(xiàn)實社會具有正確的認識。
最后,教師應在教學中傾注真正的感情。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入真誠的情感,使得抽象的專業(yè)知識能夠在教師的講解下更具親和力。另一方面,教師要真正走進學生的世界,使學生與教師之間能夠互相溝通;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同時將全部熱情投入工作之中,在學生遇到挫折時,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關鍵,讓學生能夠重拾自信。
(三)豐富語言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載體,因此,教師要豐富語言內容,這也是提升教師親和力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善于運用生動形象的口頭語言,還要重視肢體語言的表達,將課堂內容準確且生動地傳達給學生。
在進行語言表達時,教師不能直接照搬教材內容,而是需要反復研究教材知識并進行加工,將其轉化為易于記憶的教學語言。同時,教師使用的語言要通俗易懂,可以用俗語典故對概念進行解釋,或者結合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言來提升自身的親和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時俱進,提升課堂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在肢體語言方面,教師需要注意手勢與站姿對教學效果的影響,要通過得體的行為舉止表達意愿;還要注意管理面部表情,不能將消極的情緒帶進課堂。此外,教師還要對社交距離進行合理控制,尊重學生,發(fā)揮自身的榜樣作用。
(四)激發(fā)學生需要
為了營造更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思政課的教學更具親和力,教師需要重點了解學生在學習方面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課堂的親和力。首先,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工作,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實際出發(fā),并將其作為指導綱領貫穿教學全過程;其次,教師要重點關注時下的熱點,并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不斷改進教學手段,辯證地看待現(xiàn)有問題;最后,教師要掌握思政課的發(fā)展脈絡,關注學科前沿,提升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度[3]。
(五)提升人格魅力
1.理論魅力
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思政課的教學工作,教師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并不斷地完善與優(yōu)化自身的知識結構,從而不斷提升理論素養(yǎng)與水平。教師應通過閱讀,不斷增加理論知識積累。首先,教師可以通過精讀教材,將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進行轉化;其次,教師要熟讀歷史,深刻了解近現(xiàn)代史,幫助學生形成國家榮譽感;再者,教師要研讀經典名著,提升自身的理論功底;最后,教師要品讀古今中外的哲學、文學大家的作品,了解其思想與文學的意境,不斷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蘊。
2.教學魅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魅力的提升能夠幫助教師提高自身的親和力。教學技巧的運用與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能夠展現(xiàn)思政課教師的教學魅力。教師可以運用言簡意賅的專題名稱、結合教材與現(xiàn)實的教學內容、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教學方法等,提升自身的教學魅力。
將思政課知識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消化的知識,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教學功底與出色的能力。教師需要在對教學內容充分理解與把握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優(yōu)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并巧妙運用教學輔助手段,通過獨特的教學設計來提升課程內容的趣味性,從而使得自身更具親和力。
3.精神魅力
在教學過程中,思政教師除了要有過硬的素養(yǎng)與熟練的方法,還要具備獨特的精神魅力。思政教師應通過積極向上的精神魅力來感染學生。首先,教師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具備堅定的思想意志,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培養(yǎng)學生的堅定信仰;其次,教師要懷著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進行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正確認知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最后,教師要做到寬嚴有度,兼具親和力和責任感[4]。
(六)明確提升向度
1.實質內涵
思政教師提升親和力的過程中,需要對其實質內涵具有正確認知。首先,親和力具有承載思想、政治和理論內容的闡釋力,能讓學生對黨和國家以及民族社會形成堅定的思想認同與使命意識;其次,親和力能夠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夠激活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交流互信與價值認同;最后,親和力也是一種時代內涵的體現(xiàn),能實現(xiàn)對鮮活信息的整合。
2.重要性
在新時代的思政課教育中,教師的親和力與思政課的關鍵性與不可替代性具有直接聯(lián)系。同時,親和力是教師核心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能夠在師生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從而使教師得以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限制,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還能夠解決當前思政課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讓課堂更為靈活、生動。
3.提升路徑
為了提升自身的親和力,首先,教師要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其次,教師要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使得課堂更為生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再者,教師還要使用靈活的教學方法,讓課堂更加具有趣味性,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最后,教師要突出問題意識,讓學生能夠正確看待當下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正確的方式應對[5]。
結語
課堂的親和力取決于教師自身的親和力,其主要與教師深厚的知識素養(yǎng)、親和的態(tài)度、優(yōu)雅的形象、獨特的語言藝術以及高超的課堂傳授能力等有關。目前,我國對于思政課教育非常重視,但是現(xiàn)階段思政課的課堂教學效果還有待提升,部分學生對于思政課程的認知也存在偏差。為此,教師需要提升專業(yè)素質,并發(fā)揮模范作用,豐富語言內容,了解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教師的親和力的培養(yǎng)還應從自身魅力出發(fā),從理論、教學和精神三方面進行提升。
[參考文獻]
暴欣悅.論高中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培養(yǎng)[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9):86-89.
常松.提升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素質,講出精彩的思政課[J].知識經濟,2020(10):101,103.
欒聲越,丁穎.思想政治教師親和力的提升策略[J].經濟師,2020(6):204-205.
姚敏.“教師—課堂”二者合力提升中學思政課親和力[J].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0,39(12):70-72.
孫瑛輝,蘭天.新時代思政課教師親和力提升的三個向度[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8(3):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