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長頸鹿那獨一無二的長脖子是怎么演化出來的,迄今有許多觀點,如拉馬克提出的“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假說,達爾文提出的“自然選擇”假說,還有科學家提出了“求偶競爭”假說。中國科學家的發(fā)現(xiàn)為后一種觀點提供了全新證據(jù)。他們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fā)現(xiàn)了一種生活在距今1700萬年前被認為是現(xiàn)今長頸鹿祖先的奇特物種,并將其命名為Discokeryx xiezhi(獬豸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獨角生物)。這個物種的頸椎非常粗壯,而且其頭部與頸部之間的關節(jié)連接是哺乳動物中最復雜的,特別適合高速撞擊。根據(jù)“求偶競爭”假說,雄性長頸鹿在求偶競爭時會用它們長有骨質角的頭骨重重地砸向對手脖子的薄弱部位。長脖子的擺動就如同流星錘的鐵鏈,可以讓頭部的撞擊擁有更大的動能。脖子越長,對競爭對手造成的傷害就越大。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fā)出了第一個具有商業(yè)可行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預計設備可以運行大約30年,遠超現(xiàn)在一般太陽能電池20年的壽命。鈣鈦礦是一種具有特殊晶體結構的半導體,非常適合用于太陽能電池技術。它們可在室溫下制造,使用的能源比硅少得多,因此生產(chǎn)成本更低,更可持續(xù)。早期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只能持續(xù)工作幾分鐘。2017年的紀錄是電池在室溫連續(xù)照明下工作一年。研究人員對不同材料進行了分層,以優(yōu)化光吸收,同時保護最脆弱的區(qū)域不受照射。他們在兩個關鍵成分之間開發(fā)了一層超薄的“二維覆蓋層”—吸收鈣鈦礦層和由銅鹽及其他物質制成的荷電層,目的是防止鈣鈦礦半導體在短時間內被燒毀。實驗結果顯示,新設備在平均溫度約為35℃且連續(xù)照明至少5年的情況下,可發(fā)揮出80%以上的峰值效率。
澳大利亞的一項基因研究表明,癡呆癥與維生素D缺乏存在直接關聯(lián)。研究人員利用英國生物銀行近30萬名參與者的數(shù)據(jù),采用非線性孟德爾隨機化方法,研究低水平維生素D(25nmol/L)、神經(jīng)影像學特征與癡呆和中風風險的關聯(lián)。所謂孟德爾隨機化,是利用遺傳變異來推斷暴露和疾病結果的因果關系。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低水平的維生素D與腦容量較低以及癡呆和中風風險增加有關;基因分析支持維生素D缺乏和癡呆癥的因果關系;在某些人群中,將維生素D水平提高到正常水平(50nmol/L),可預防高達17%的癡呆癥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