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方
常言道“天有不測風云”,面對火辣陽光或瓢潑大雨,尋求暫時的遮蔽是人和動物共同的本能,一大片葉子或木板,甚至雙手都可以起到遮擋的作用。這時,如果行人手中有傘,則會覺得更加便利和舒適。除了遮陽擋雨,花花綠綠、造型各異的傘還能凸顯個性,增添生活美感。在含蓄內斂的東方社會,傘還成為女性展示自己優(yōu)雅身姿的理想器物,如《白蛇傳》中攜傘游覽西湖的白素貞、戴望舒詩作《雨巷》中撐傘的丁香般的姑娘、日本浮世繪畫家鈴木春信筆下的《雪中相合傘》等。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無論是在人潮涌動的大街,還是在摩肩接踵的廣場,撐把傘就能擁有相對私密的空間。
追溯傘在中國的早期旅行歷史,黃金貴先生認為,傘最早是方形的,作為宮廷儀仗出現(xiàn),“其傘面均為錦、羅、綾之類,故又稱四幅傘”。從早期傘的材質可知,其應該多用于遮陽而不是擋雨。陽傘在世界其他早期文明中也同樣存在,如在古埃及墓穴壁畫中,法老及權貴階層也使用遮陽的羽毛傘以示尊貴。公元前6世紀前后,中國傘旅行到亞述和波斯帝國,成為呵護古代西亞君主權威的神器。美國歷史學家威廉·桑斯特在《傘和它們的故事》一書中認為,16世紀時,來自中國的油紙傘旅行到了歐洲。雨傘的普及讓人們避免了因淋雨而引發(fā)的各種疾病,助力了1750—1850年百年間英國人口的大幅增加。
在中國,傘最早叫“蓋”。王力先生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中指出:“中國最古老的傘出現(xiàn)在3000年前的西周初年,是裝在馬車上使用的車蓋?!标P于蓋,《周禮》中也有“輪人為蓋”的記載。唐末馬縞在《中華古今注》中記述,最早的蓋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氣,金枝玉葉,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庇纱丝芍?,當時的蓋主要是作儀仗之用。
將蓋作為傘的源頭,是因為古代蓋的造型、構件幾乎與今天的傘一樣。根據(jù)王力先生的研究,周代的蓋,其頂部是一個圓形的蓋頭,蓋頭上有象征天上星宿的28個孔。這些孔用來插輻射狀分布的傘骨,傘骨的末端還插有青銅制的蓋弓帽,蓋弓帽中部留有一個小鉤,用來鉤住傘頂所覆蓋的布。
從西周到東漢,考古發(fā)掘所見到的蓋都不能像后世的油紙傘那樣自由開合,但是蓋是可以從車身拆卸使用的,所以史料中多有孔子使用或借用蓋的記載,如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說“仲尼不假蓋于子夏,護其短也”;《孔子家語》中則說“孔子將近行,命從者皆持蓋” 。
從存世文物看,先秦時期的蓋都離不開車而存在。如1973年湖南長沙子彈庫1號墓出土的戰(zhàn)國《人物御龍圖》,其畫面中人物側身直立,正駕馭一條巨龍,巨龍身體舞動宛如一輛大車,人物頭頂上則有飄逸的弧形蓋,蓋的邊沿還懸掛三條垂纓。1978年陜西秦始皇陵出土的兩輛銅車馬也都有蓋,一號車的蓋為圓形,二號車的蓋呈穹窿形,兩車的蓋與我們今天的傘在外形上頗為相似。
不過,從車上的笨重構件變?yōu)槭种休p盈之物,從皇家儀仗所用到民間遮陽擋雨之物,傘的中國旅行還是經歷了數(shù)百年。從字形上看,“傘”屬于象形字,中有長柄,上有傘頂,內有傘骨以張撐傘面。但從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沒有收錄“傘”字來看,至少在兩漢時期,單手可撐起的傘還沒有出現(xiàn)。那么,傘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在中國大地的呢?宋代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說:“晉代諸臣皆乘車,有蓋無傘。元魏自代北有中國,然北俗故便于騎,則傘蓋施于騎耳。疑是后魏時始有其制也,亦古張帛為傘之遺事也?!睔v史上,元魏指的是鮮卑人拓跋珪建立的北魏,也就是說,因為北方游牧民族騎馬的原因,人們發(fā)明或改良了一種更輕盈的、可以用于馬上而不是車上的蓋。換言之,傘率先在內蒙古、山西一帶誕生。對此,清代學者陳元龍也在《格致鏡原》中考證說:“前代士夫皆乘車有蓋,至元魏之時,魏人以竹碎分,并油紙造成傘,便于步行騎馬,傘自此始?!?/p>
可以手撐的傘誕生在中國北方之后,南朝陳(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也很快出現(xiàn)了制傘的工匠。宋代陶轂在《清異錄》中記載:“江南周則,少賤,以造雨傘為業(yè)?!痹谒宕綎|嘉祥徐敏行夫婦墓的壁畫《徐侍郎夫婦宴享行樂圖》中也有傘,畫中一人手撐圓頂?shù)募t傘,這把傘下有一圈五個斜撐骨,很顯然傘質輕盈,而且可以自由開合。另外,在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唐太宗的身后也有宮女撐一頂紅傘,傘形與隋代墓葬壁畫上的傘相似。
當然,這一時期的傘有可能仍多作遮陽和儀仗之用,雨傘普及到民間的時間則為北宋前后。在傘成為雨具之前,中國人避雨主要使用蓑衣和斗笠。因為傘的避雨功能,人們也稱傘為“笠傘”。唐代李延壽在《南史》中說:“徒行市道,不擇交游,有時途中見相識,輒以笠傘覆面?!倍诒彼螐垞穸说摹肚迕魃虾訄D》中,則出現(xiàn)40多頂或圓頂或方頂?shù)膫?。根?jù)吳自牧《夢粱錄》中的記載,南宋都城臨安制傘業(yè)極為發(fā)達,堪稱全國之首。直到明代的《正字通》中才有“傘,御日避雨,可以舒卷者”的定義。
也有人認為中國的傘是由古印度旅行而來,如東晉王嘉在《拾遺記》中就有“沐胥國來傘”的記錄。沐胥即身毒,是古代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在這則記錄中,來自印度的“道術人”(有可能是婆羅門教徒或佛教徒)來到燕國,為燕召王表演幻術,幻術中便出現(xiàn)了蓋,即傘蓋。當然,在漢地和藏區(qū)佛寺中,傘蓋的確常見,它一般安置在佛像身后,扮演著驅魔辟邪的功能。佛教密宗中也有《佛頂大白傘蓋陀羅尼經》等早期經文流傳,不過在早期佛教繪畫或造像藝術中卻未發(fā)現(xiàn)傘蓋。根據(jù)學者的研究,唐初,佛教中的傘蓋才開始在敦煌地區(qū)出現(xiàn),傘在佛教中的出現(xiàn)與漢族文化融入佛教和吐蕃藏傳佛教發(fā)展有著密切關系,而不是從古印度旅行而來。
現(xiàn)有考古發(fā)掘成果顯示,早期亞洲的傘還出現(xiàn)在今伊拉克北部的尼尼微省。在尼尼微的古浮雕上,亞述帝國最后一個偉大的君主亞述巴尼拔(公元前668年—前627年)所站的車上就有一頂傘。100多年后,在波斯帝國的首都波斯波利斯,巨石上也刻畫有兩個奴隸為國王薛西斯一世撐傘的情景。在伊朗西北部克爾曼沙赫省的塔·伊·博斯坦遺址中,薩珊王朝的石刻雕像中有一幅國王阿爾達希爾二世的坐像,國王的身后就有一名撐傘的奴隸。雕像中的傘有較長的直線木柄,傘骨由三條弧形固定,應該無法自由開合。在另一幅獵鹿畫面的石刻中,國王則坐在由一名侍者護送的馬車上,馬車上也有類似銅車馬上的蓋。
美國密西根大學南亞研究中心的斯圖爾特·戈登教授認為,傘很有可能在全世界至少五個地方被獨立發(fā)明出來,而中國的蓋影響了西亞。他的依據(jù)是波斯帝國國王用傘的形制,亞述、波斯帝國的疆域及西亞地區(qū)與古代中國交流頻繁的歷史。
傘從中國旅行到朝鮮半島和日本有著清晰的時間線。“傘”在日語中最早表達為“唐傘”。從名稱上可以看出,日本的傘源自中國唐朝。關于“唐傘”旅行日本,學者們認為有兩種可能:其一是作為日用器物由遣唐使帶回日本,其二是作為驅魔辟邪的佛教法器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作為太平洋中的島國,日本受海洋暖濕氣流影響明顯,整個國家潮濕多雨,因此人們對傘的需求很大。在日本,傘有“唐傘”“和傘”“蛇眼傘”“蝙蝠傘”等多個稱謂。從古至今,傘、扇和手絹都是日本女性鐘愛的伴手小器物,人們愿意撐傘前往參加傳統(tǒng)茶道、花道或祭祀儀式。《日本書紀》中的相關記載,則清楚表明了佛教及其法器“傘蓋”經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再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過程。在《日本書紀》中,“蓋”用漢字表記為“絹笠”或“衣笠”,其日語讀音也直接借用了漢語的表達。
到了鐮倉時代,日本工匠對唐傘進行了改良,增加了使用更加便捷的傘骨開關。畢竟經過了日本工匠自己的設計和改良,所以日本人也逐漸把“唐傘”叫作“和傘”。與中國相同,最初在日本,也只有位高權重者才可以撐傘。傘不僅是遮陽擋雨的工具、驅魔辟邪的法器,對于特定階層而言,傘還是附庸風雅的器物。
1853年,美國人馬修·佩里用堅船利炮打開日本國門,史稱“黑船事件”。此后不久,以化學材料或絲絹等材質為傘面的西洋傘逐漸登陸日本。據(jù)說因為看到西洋人撐開的傘很像蝙蝠,所以日本人將這種傘稱為“蝙蝠傘”。與“和傘”相比,“蝙蝠傘”更輕盈方便,被雨水淋濕后干燥得也更快,因此“蝙蝠傘”在日本很受歡迎。
在1952年上映的電影《雨中曲》中,主演在雨中以傘為伴、歡快起舞的鏡頭至今都是經典的電影畫面。而在近幾年上映的電影《王牌特工》中,雨傘更是成為超級武器,大殺四方,傘在西方通俗文化中的分量可見一斑。
在西方語言中,傘一直對應兩個完全不同的單詞:其一是Parasol,來自意大利語Parasole,原意為遮陽;其二是Umbrella,來自拉丁文的Umbra,意為陰影。不難看出,傘的西方起源主要是用于遮陽,而不是擋雨。
在馬可·波羅的筆下,1257年前后的蒙古大將軍出行總有一頂傘呵護,以顯示他的尊貴:“凡十萬軍的統(tǒng)帥,或一支大軍的總指揮官……當他騎馬外出的時候,頭上總撐著一把傘,表明他的等級和權力;落座時,總是坐在一把銀椅上。”成吉思汗西征與中國傘旅行伊斯蘭世界之間是否有關系,目前還不清楚,但從13世紀開始,傘從伊斯蘭世界向周邊的非伊斯蘭國家傳播的跡象明顯,可能是受貿易或宗教傳播影響,從中東到北非突尼斯、摩洛哥,再到東非的摩加迪沙,西非的貝寧等國家都有了傘的蹤影。14世紀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就留下了摩加迪沙國王使用遮陽傘的記錄。
從時間上看,歐洲最早的傘出現(xiàn)在9世紀的基督教文獻《烏特勒支詩篇》中,在書中插畫上,一位天使正在給大衛(wèi)王撐起一把傘。斯圖爾特·戈登教授指出,在這幅插畫之后,歐洲再也沒有找到用傘的證據(jù)。直到13世紀,儀仗用傘從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國家旅行到西班牙地區(qū)。之后,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在與亞洲的貿易中也把中國傘、日本傘帶回歐洲部分地區(qū)。
傳記作家約翰·伊芙琳在1664年的日記中提到一位名叫湯普森的法國天主教牧師擁有頗為豐富的東方藏品。這位牧師曾在中國和日本傳教多年,在他的藏品中,約翰·伊芙琳發(fā)現(xiàn)了一把很像女士使用的“扇子”。但這個“扇子”要大得多,不僅有長長的手柄,還可以上下張合,“扇子”頂部還有漢字和圖畫。幸運的是,細心的約翰·伊芙琳還將這把“扇子”畫了出來,很明顯,這是一頂中國的傘。大約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陽傘作為時尚、舒適、奢侈的象征,成為法國皇室、教會和貴族女性生活中的必備品,如法國畫家查爾斯·勒布倫1670年的畫作《大臣賽吉耶和他的服飾》中,就出現(xiàn)了兩頂綠色的陽傘。
與法國相比,傘在多雨的英國流行要更晚一些。1721年出生在英國南部港口城市樸次茅斯的旅行家兼商人喬納森·翰威,是中國雨傘旅行英國的關鍵人物。這位旅行家在17歲時前往葡萄牙成為一家商行的學徒,學成回到倫敦便成立了自己的商業(yè)公司。在他31歲那年,他前往俄國和波斯等地進行紡織品的貿易。他還來到了中國廣州,在這座城市里看到了雨天撐傘的人們。作為商人,他敏銳發(fā)現(xiàn)了商機并果斷將雨傘帶回倫敦,并成功仿制出蘑菇頭形狀的雨傘。
讓喬納森沒有想到的是,當時倫敦人要么覺得傘的樣子很奇怪、很突兀,要么覺得一個大男人打傘顯得娘娘腔。當喬納森撐傘走在大街上時,不僅有小孩向他丟東西,還有些馬車夫故意駕著車濺他一身泥水。但是憑著過人的勇氣和毅力,無論是周游世界還是走在倫敦的街頭,喬納森在每個雨天都堅持打傘。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終于改變了英國人的觀念,讓傘成為中國舶來品中最受英國人歡迎的器物。
關于傘在歐洲其他國家旅行的信息,1913年的《民國匯報》進行了這樣的總結:“德國制傘之始在1750年,持傘步行,群驚美妙。1791年至1843年,法國發(fā)明無數(shù)新式之傘,如杖用傘、望遠鏡傘、鋼筆傘、自行車傘等皆是,最奇者,傘柄附以避雷針,而旅行者無觸電之虞?!?/p>
時光荏苒,在傘完成世界旅行的200多年后,位于浙江上虞的崧廈鎮(zhèn)以年產6億把傘、產值130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第一的制傘地區(qū),中國成為世界傘業(yè)的制造中心和新的旅行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