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明
當徐悲鴻已是名滿天下的大畫家時,劉勃舒還只是南昌實驗小學的一名五年級學生。
1947年夏日的一個清晨,身為國立北平藝專校長的徐悲鴻,和往常一樣,開始閱讀來自天南海北求教者的信件。這時,一封署名為“南昌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劉勃舒”的信件映入了他的眼簾,劉勃舒在信中傾訴了自己對美術(shù)的酷愛、對大師的景仰,渴望能得到指教。信中還夾著兩幅模仿徐悲鴻藝術(shù)風格的奔馬。徐悲鴻發(fā)現(xiàn)劉勃舒的畫作構(gòu)圖、造型和筆墨都有一定的基礎,已顯出作者過人的繪畫才華。徐悲鴻當即認真寫了回信,又在其中一張畫上題寫了“有美麗之遠景”,落款“悲鴻”,鈐上了“江南貧俠”印章;在另一張畫上題寫了“此畫確有意味,悲鴻”,鈐章“江南布衣”。
劉勃舒沒想到竟收到了大畫家徐悲鴻的親筆信,他激動地一遍又一遍讀著回信:“勃舒小弟:你的來信及作品使我感動。我的學生很多,今又在數(shù)千里之外得一穎異之小學生,真喜出望外。學畫最好以‘造化為師,故寫馬必以馬為師,畫雞即以雞為師。細察其狀貌、動作、神態(tài),務扼其要,不尚瑣細(如細寫羽毛等末節(jié))……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速寫稿不下千幅,并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的骨架肌肉組織……你如此聰明,他日定有成就。但須立志,一定要成為世界第一流美術(shù)家,毋沾沾自喜渺小成功……你好好讀完初中后即可應考國立北平藝專。假如三年后我仍掌北平藝專,我很希望你來校用功,那時候我必極愿親自指點你……”徐悲鴻的回信,極大地鼓舞了劉勃舒,讓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投身于徐悲鴻門下,將來成為和他一樣的大畫家。
1950年,初中畢業(yè)后,劉勃舒便迫不及待地北上尋師。那天,當15歲的劉勃舒背著行李敲開徐悲鴻家的門后,還沒自報家門,徐悲鴻便立即熱情地招呼道:“你是勃舒小弟吧?”便大笑著接過劉勃舒的行李卷兒,隨即將劉勃舒安頓在自己家里。
劉勃舒此前沒有受過專門訓練,只是憑著愛好和興趣畫畫,對素描、寫生和速寫從沒接觸過。為了讓劉勃舒順利考上中央美院,徐悲鴻千方百計抽出時間輔導他,一有空就帶他出去寫生,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更是在生活上給予劉勃舒無微不至的照顧,讓他始終置身于濃濃的家的氛圍中。在徐悲鴻的精心教導下,第二年,年僅16歲的劉勃舒以優(yōu)異成績?nèi)缭缚忌狭酥醒朊涝簢嬒怠?/p>
入學后,每到星期天,徐悲鴻都要把劉勃舒叫到家里,來之前都要囑咐他帶上一周所有的習作。劉勃舒回憶說:“每個星期天,徐老師都會叫我去他家里,廖師母就開始忙活起來,做上一大桌子美味佳肴,為我改善伙食,吃飯前,總要催我先去洗一下澡。豐盛的午餐之后,必是徐老師認真查看我作業(yè)的時候,一張張點評一周所有的習作。我永遠不會忘記徐老師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幾句話,‘必須畫夠三千張速寫;‘要以真馬為師,了解馬的習性,熟悉馬的運動規(guī)律;‘要逐漸脫離老師的影響,一定要成自己的風格。徐老師的諄諄教導,至今仿若還在耳邊回響?!?/p>
遵照師訓,劉勃舒十分重視寫生。為觀察馬,他跟著馬車,從城里走到城外;下農(nóng)場勞動時,主動要求住馬棚;又遠赴新疆,看野馬奔騰。他還看有關(guān)馬的畫報、影集,看電視賽馬節(jié)目,記動作,畫小稿,找規(guī)律,將馬的一絲一毫,一舉一動皆了然于胸。
在徐悲鴻的教導下,劉勃舒學業(yè)長進很快,畢業(yè)后以優(yōu)異成績留校任教,并很快在中國美術(shù)界嶄露頭角。他不僅繼承了徐悲鴻畫馬的技巧和神韻,而且開創(chuàng)出了自己的藝術(shù)之路,形成了豪放、飄逸、灑脫的藝術(shù)風格。
徐悲鴻影響了劉勃舒一生,他最常用的一枚印章就是“悲鴻門下”。如果說徐悲鴻的馬能讓人聯(lián)想到大師嚴謹、凝重的人格魅力的話,劉勃舒的馬則顯示了瀟灑、奔放、富有動感的現(xiàn)代精神。如江西畫院院長蔡超在評價劉勃舒畫的馬時所說:“他以馬寫心、以馬定志、賦馬以人格、驕傲、活躍而又充滿自信,在技法上用筆老辣、灑脫;造型夸張、松動;組合隨意又嚴謹、準確。畫面格調(diào)高雅、剛勁有力,富有韻律感和時代感?!?/p>
每當說起徐悲鴻的提攜教誨之恩,劉勃舒便顯得格外激動:“我最大的遺憾是,與恩師通信三年,又跟著恩師三年,竟然沒有留下一張合影,總覺得來日方長,沒有想到恩師會走得那么早,每每想起,就覺得心像刀剜一樣疼,這輩子再想聆聽恩師的教誨,也只能在夢里了。”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