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是“戲劇”活動單元,安排了鑒賞、表演等任務,提倡“開放、豐富、自主”的活動特點。由此,筆者將戲劇海報設計引入活動任務,讓學生用畫筆充分展現對戲劇內容的理解,再借助書面語言,說明設計意圖,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探索緣由
(一)理念引導,探索教學新任務
新時期的中學語文教學更注重核心素養(yǎng)評價的多樣化、多形態(tài)發(fā)展。初中語文部編教材的“活動·探究”單元,秉承“以任務為驅動,以活動為載體”的設計理念,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模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在貫徹教學理念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戲劇藝術的確以表演為中心,但礙于活動時間、學生經歷、受益廣度言,真正的戲劇表演效果不夠理想;而且在理解、體驗與品鑒的過程中,學生易流于形式,無法真正體會到戲劇的魅力。
為解決以上教學困境,筆者在借此發(fā)揮空間,探索教學新任務,引入“海報設計”這個新穎能力點,讓學生借助畫筆更加深入地理解戲劇內涵,并最終落腳于語文課堂“聽說讀寫”的訓練要點。
(二)試題啟發(fā),嘗試教學新任務
建立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評價與反饋系統(tǒng),一直是各地中考命題者最需要把握的。由此可見,每年各地的中考試題可在一定程度上啟發(fā)、指導教學活動。
近幾年,各地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設計能力的考查試題層出不窮。如2019年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的第6題“用說明的表達方式介紹自己設計的文創(chuàng)作品”;2020年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的第5題“談談自己對本班小屋主打果飲的設計(名稱和制作方法),也談了對菜單版面的設計”等。這些試題往往以語文能力為考查重點,涵蓋范圍很廣,包括學生的審美能力、設計能力、表達能力等。
身為教師,我們在挖掘教材的同時,也需要在試題中找尋輔助教學任務。這樣才能夠深入把握好課標導向,追求教學活動的人文性、典范性。
二、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導入】
請學生欣賞電視劇《鄉(xiāng)村愛情》的多種海報,說一說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設計意圖:該環(huán)節(jié)旨在用圍繞一部作品的多樣海報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不僅能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內容并自覺投入其中,還能給予每位學生欣賞和評價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看圖說話”的語言能力。
【走進海報設計】
1.請介紹這幅迪士尼電影《花木蘭》的海報。
引導:如何介紹海報?
預設:有一定順序地介紹文字和畫面分別是什么,傳遞了什么信息。
設計意圖:
2.若我們親自設計海報,海報要有哪些元素?(板書后PPT總結)
(1)篇名(中、英文)。
(2)畫面:代表人物及設計主人公關系的情節(jié)(沖突或懸念)。
(3)導演、主演、演出時間。
引導:借助《我和我的祖國》《哪吒之魔童降世》《地心引力》等中外多部影視作品的海報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以上元素的印象,并請學生分析海報設計的獨特之處。
總結:海報價值:突出重點信息以達到吸引人的作用。
(1)充分的視覺沖擊力,可以通過圖像和色彩來實現。
(2)海報表達的內容精練,抓住主要訴求點。
(3)主題字體醒目,內容不可過多。
(4)一般以圖片(主畫面很重要)為主,文案為輔。
3.妙招傳授:海報點睛之筆。
補充海報元素:(4)與畫面符合的極簡、短語/對仗句,展現核心情節(jié)。
引導:借助學生欣賞過的《綠皮書》和《星際穿越》兩部電影海報上的文字,請學生分析不同的表達對電影的作用,談談你更喜歡哪一句。
設計意圖:該環(huán)節(jié)旨在以學生較為熟悉的多樣影視作品的海報,讓學生自覺沉浸在欣賞他人海報設計的氛圍中,并自主總結相關知識點。教師在此過程中適當引導,可幫助學生更全面、精準地提煉出海報設計的元素,也為最終環(huán)節(jié)學生自主設計戲劇《棗兒》的海報做好鋪墊。
4.以黃海設計的《龍貓》和《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海報為例,引導學生觀察片名的表現方式(如位置、字體、在整體構圖中的意義等)與影片內容主旨的關系。
設計意圖:該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欣賞中國本土著名海報設計師黃海如何將影片內容與中國元素特別是漢字藝術融合。語文課堂的形式可以多樣,但不能失去“語文味”。黃海的海報無論在構圖樣式、圖片選擇還是文字表達上都獨具魅力,是學生設計海報時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作業(yè)布置】
請你現在給話劇《棗兒》設計一款海報,并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你的設計,不超過200字。
設計意圖:整節(jié)課以海報設計為切入點,實現學生與戲劇之間的距離消解。在喚醒學生觀影與觀劇經驗的同時,回歸書本,回歸語文,引導學生從“看客”走向“設計者”,細致品味《棗兒》的內容與主旨,用畫筆和書面語言落實課堂訓練和能力培養(yǎng)。
【教學成果展示】
大家好!這是我設計的話劇《棗兒》的海報。
首先,戲劇名稱寫在海報的右側上方位置,用呼應劇名的棗紅填色,同時,棗中間畫有一顆青棗和干棗,分別代表老人和男孩,劇名下分別是話劇導演、話劇主題童謠的歌詞以及演員和演出時間,清晰明了,可以使觀眾快速捕捉有用信息。
其次,占據海報左側下面大部分的是一棵生長茂盛的棗樹,樹上結著紅棗兒,樹下土地上也掉了一地棗兒,樹干旁邊站著一位身穿藍衣藍褲、頭發(fā)斑白的老人和一個身穿黃衣橙褲的小男孩。男孩手中拿著一粒紅棗兒,他們在眺望著遠方,看遠處的村落。
隨著他們的目光再向圖片左側上部分延伸的畫面是黑如群山的城市。夕陽與城市相齊,代表了老人與男孩兒對城市中工作生活的家人的思念、盼望。
三、教學思考
(一)一次跨界的嘗試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實施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可通過有效整合不同學科資源,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建立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以達到開闊學生視野,鍛煉學生能力,進行有效的、充滿“語文味”的跨界學習。
以“海報設計”為例的跨界嘗試深入挖掘了語文學科與美術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在層層深入的任務指引下,學生從自主欣賞并評價他人海報設計出發(fā),不必被套路化的賞析語言束縛,談真實所見,論真切所感。由此,有關“海報設計的基本要素”這一問題迎刃而解。這其中不時穿插著對“總結概括能力”“說明的表達方式”等語文知識點的訓練,而在這些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需稍加引導即可,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還語文課真實又豐富的“味道”。
在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中,多數教師單純灌輸知識,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死板地分析書本上的文章,再用“標準答案”束縛學生思維,讓學生談語文“色變”。戲劇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溝通了文學與設計、音樂、表演等藝術門類的聯(lián)系,“文學”與“舞臺”的雙重屬性使其具備開展學習探究活動的天然條件。本節(jié)課,筆者充分整合教學資源,深入研究“活動探究”單元的特點,融合與美術相關的海報設計,讓學生利用視覺化圖像藝術去表達自己對某部戲劇的理解。
何為“語文味”?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要思考的問題。以戲劇單元為例,“語文味”扎根于對戲劇內容的理解、對戲劇人物形象的賞析、對戲劇人物命運的思考等審美過程;“語文味”落實在每一個戲劇單元的活動中;“語文味”不應該僅僅飄香于語文課堂,更要作用于學生的日常生活。“海報設計”正是存在于“戲劇活動”與“生活情境”相結合的“語文味”之中,讓更多的學生真正牽手戲劇活動。
(二)兩個遺憾的激勵
由于筆者的經驗不足,在課堂設計過程中仍存在不少遺憾。
首先是教學內容對學生的要求過高。這節(jié)課雖然形式新穎,大部分學生都參與其中,但對學生的要求過高。學生不僅要對出示的影視劇作品有充分的理解,掌握賞析圖像的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繪畫功底以及文字表達能力。所以,很難產生較多優(yōu)秀成果。其次是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偏差。海報設計根據其功能用途不同,設計元素也隨之不同,所以,本節(jié)課緊緊圍繞戲劇范疇內的海報設計,對于學生的知識體系建立有一定不當之處。除此之外,筆者在整合教學資源時,有意避開不夠熟悉的海報設計知識,主要因為筆者對此方面的了解不夠深入。
年輕教師總有一些奇思妙想。以上這些遺憾都將成為筆者日后前進的動力,激勵筆者為學生探索更多不同的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楊連軍.初中語文跨學科閱讀教學策略[J].新課程,2020(8):70.
[2]王會香.圖文結合品詩歌:以詩歌品鑒為例淺談跨學科教學途徑[J].考試周刊,2020(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