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宇
在深入推進課程改革、探索課堂教學模式、追求有效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面對紛至沓來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技術(shù)和新方法,語文教師常常徘徊在教育理念的十字路口,找不到努力前行的方向。近日,我有幸學習了《真實的學習是如何發(fā)生的》這篇文章,獲益匪淺。
一、目標設(shè)計
老師要明確學生已經(jīng)學會了什么,那么如何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基礎(chǔ),進而設(shè)計準確而有效的目標定位呢?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便是“學習前置”。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優(yōu)質(zhì)的學習資源,設(shè)計有效的學習路線,推薦有效的學習工具,以此獲得準確的學習效果,并根據(jù)學習效果的反饋進行備課。通過學習效果的反饋,教師就能夠明確學生學會了什么,不會什么,哪些學生在哪些方面存有差異。以此為依據(jù),教師就可以重點考慮采用何種教學策略,這也就是學習目標的“逆向設(shè)計”。
根據(jù)表現(xiàn)性目標,教師需要教哪些內(nèi)容?指導學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當?shù)姆绞介_展教學?要完成這些目標,哪些材料和資源是最合適的?教師只有弄清楚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完善教學計劃的細節(jié),包括教學方法、教學順序以及資源材料的選擇等。
二、工具研制
目標的確定需要學生學習的前置,也就是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那么,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學什么、怎么學,以及學習效果如何,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設(shè)計學習工具。
學習目標的設(shè)計要具有可操作性,即表現(xiàn)性的學習目標、任務驅(qū)動式的學習目標,要讓目標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任務驅(qū)動式的學習目標設(shè)計是必不可少的,通常用行為動詞來表述,例如“知道……”“掌握……”“理解并學會運用……”等等,任務的指向性明確,同時配以適宜的練習(學習任務単),能夠使目標便于觀測。
學習目標(任務)的確立解決的是“學什么”的問題,接下來就要解決“怎樣學”的問題,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方法上的指導,一般來說,方法指導會穿插在學習任務當中,為每一項任務提供學習方法的指導。例如微課制作,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提供資源上的支撐,對于新講授的內(nèi)容中的知識點、重點、難點以及易錯點等,教師要對其進行分解,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語言并配以生動的畫面進行講解,然后制作成微視頻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里教師需要考慮的是學生的學習差異性,學生的認知基礎(chǔ)不同,學習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也決定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點也有差異。所以,教師在制作微視頻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要能夠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選擇的空間。
有人把教師分為四種類型:淺入深出者裝腔作勢,淺入淺出者全盤托出,深入深出者缺少方法,深入淺出者功底深厚。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應具備扎實的功底、平實的語言、豐實的內(nèi)容、充實的訓練、真實的過程,使學有效率,教有效益。
處處平實處處新,“教”到拙樸見“真金”。專家們高超的教學藝術(shù)與他們深厚的語文素養(yǎng)沉淀是密不可分的,專家們與時俱進的教改理念和創(chuàng)新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