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代英
陶行知十分注重“生活工具”的運用,他說:“教育是教人發(fā)明工具,制造工具,運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發(fā)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運用生活工具?!闭Z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內容包括語言的建設和使用、語文思維的發(fā)展和推廣等。在小學階段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主要通過學生長期學習所形成的綜合能力、語文知識、學習技能以及情感思想等,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當重視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懂得如何學、為什么學。
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在借鑒的基礎上,我通過“說課、學課、斗課、唱課”這四種不同的課堂模式,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以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方面的激發(fā),這四種不同的課堂模式,依托課文就地取材,既便于教師的操作運用,又便于學生更好地加深對文本的領悟,可以說有很大的天地。
我在對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摸索實踐中,受傳統(tǒng)相聲中的“說、學、逗、唱”四門技藝的啟發(fā),逐步嘗試將這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作為一種生活工具嫁接運用到語文生活課堂的教學實踐中,并將其中逗笑的“逗”改為辯斗的“斗”, 逐步形成了“說課”“學課”“斗課”“唱課”四種不同的語文教學生活化課堂模式 。
“說課”就是讓學生敢于開口說話和表演。在語文課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敢于開口說話、就事說事就是還學生以主體地位,對生活而言,做過的事能說得出來就是學,說出來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同并影響到其他的同學就好,這其實就是陶行知所提倡的“教、學、做合一”。相聲語言講求口齒清楚、語言流利,而我們在生活課堂上“說課”只不過是借相聲中的“說法”這一“舊瓶”,來裝學生“說、學、做合一”的“新酒”。
“學課”則是通過對課文再次的編排和創(chuàng)作之后的模仿和表演。需要學生在根據(jù)課文進行簡單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模仿的基礎上,進而憑借文本材料,進行再次的編排和創(chuàng)作,它是對課文的一種深層次掌握的前提下的模仿、創(chuàng)新,也是對生活情景一種模擬再現(xiàn)和親身感受。課本情景劇是我們對“學課”所做的嘗試。在“學課”中,我們將課堂還給孩子,真正把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師生以內在生活體驗的方式參與,以生活認識為主要活動的生命成長過程。
“斗課”,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圍繞某一觀點進行的辯論和演說。這樣的“斗課”可以是課堂上出現(xiàn)爭議時的簡短評論,也可以是有準備的辯論賽。通過“斗課”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辯論與交流激情,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論辯口才,也可以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增進學生對生活的多角度、多層面的認知和感悟。
“唱課”就是把古詩詞與學生生活中熟悉的音樂完美地結合起來,在實際教學中若能運用得當,就會在音樂欣賞和語文學習兩者之間架起了一座無形的橋梁,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生的情感認知,也可以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記憶,對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說課”“學課”“斗課”“唱課”這四種不同的語文生活化課堂模式是對生活化教學的實踐和探索,其主要目的在于讓課堂充滿活力,讓教學更加貼近生活,旨在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有關教材的改寫、仿寫、續(xù)寫、轉寫等訓練讀寫結合的方面,我們將分學段進行實踐,低年級需要教師自己動手編寫,學生則重在參與表演,高年級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讓學生學會自己動手編寫有關的段子進行表演,讓學生在編演的過程中有所學習,有所感悟。由此可見,在“說、學、斗、唱”的實際運用過程中的重點就在于教師通過營造一個“舞文弄墨”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自己既能動手寫出來、編出來,又能動嘴說出來、演出來;而難點則在于教師如何才能用得恰到好處,我們提倡“說、學、斗、唱”,但也切忌濫用。
小學語文生活課堂之“說學斗唱”自探索以來,越來越多的一線語文教師以不同的方式參與進來,并深受廣大語文教師的喜愛,為了讓“說學斗唱”持續(xù)在生活課堂上異彩綻放,為了讓每一位語文老師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因此,有關“說學斗唱”在小學語文生活課堂中如何應用和推廣方面的研究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