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仲漢
[摘 要]函數(shù)圖像問題的解答,需要有較好的數(shù)學功底。在中考中,不少學生在函數(shù)圖像題上失分,為了有效幫助學生解答函數(shù)圖像題,文章結合近年來的一些中考函數(shù)圖像讀圖題進行分類解析。
[關鍵詞]中考物理;函數(shù)圖像;讀圖題
[中圖分類號]? ? G63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11-0044-03
物理函數(shù)圖像具有形象、直觀且信息量大的特點,是形象描述物理狀態(tài)、過程和規(guī)律的工具之一,是數(shù)學知識在物理學中應用的具體表現(xiàn)。物理函數(shù)圖像題能有效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創(chuàng)新性。近年來,中考物理試卷中基本都有函數(shù)圖像題,因此掌握物理函數(shù)圖像題的分析解答方法是考生在中考中取得高分的條件之一。初中物理函數(shù)圖像題,多數(shù)是一次函數(shù)問題,但基本不是簡單的一次函數(shù)圖像,往往是不同時間段的函數(shù)關系圖組合在一起,或是不同情況下,同一時間段內兩個函數(shù)圖像的比較分析,這類題能有效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解題過程中,首先要厘清橫縱坐標分別表示什么物理量,初步了解坐標中圖像的物理意義;其次要善于抓住圖像中的特殊點、線,甚至面來理解圖像的深層物理意義;最后綜合運用圖像中的信息解題。下面通過幾道中考題進行分類說明。
一、物體運動的[s-t]與[v-t]圖像
初中物理中,速度、時間、路程的函數(shù)關系是[s=vt],該知識點是與高中物理知識聯(lián)系密切的知識之一,也是中考的??贾R點。為了有效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和運用能力,中考物理題往往會給出不同時間段的函數(shù)圖像。
[例1](2017·濟寧)某物體從地面上某一點出發(fā)沿直線運動,其[s-t]圖像如圖1所示。對物體的運動情況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不正確的是()。
A.物體在6 s內運動的路程為15 m
B.以地球為參照物,物體在中間2 s內靜止
C.物體在前2 s內和后2 s內的速度相等
D.物體在6 s內的平均速度為2.5 m/s
分析:本題考查了學生閱讀和理解[s-t]圖像的能力以及速度計算的能力。
解:
A.由[s-t]圖像可知,當[t=6 s]時,路程[s=15 m],即物體在6 s內運動的路程為15 m,故A正確;
B.由[s-t]圖像可知,在2~4 s內,物體運動的路程為零,其速度為0,則以地球為參照物,物體在中間2 s內靜止,故B正確;
C.物體在前[2 s]內運動的路程為[5 m],后[2 s]內運動的路程為[15 m-5 m=10 m],即在相等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路程不相等,根據(jù)[v=st]可知,物體在前[2 s]內和后[2 s]內的速度不相等,故C不正確;
D.由[s-t]圖像可知,當[t=6 s]時,路程[s=15 m],即物體在6 s內運動的路程為15 m,所以物體在[6 s]內的平均速度[v=st=15 m6 s=2.5] m/s,故D正確。
答案應選C。
[例2](2021·四川瀘州)甲、乙兩位同學在同一考點參加800 m體育考試。[t=0]時同時起跑,[t4]時刻同時到達終點,其速度—時間圖像如圖2所示,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 0~t1時間內甲、乙兩同學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B. t1~t2時間內甲、乙兩同學保持相對靜止
C. 0~t3時間內甲同學的路程小于乙同學的路程
D. 剛到達終點時,甲、乙兩同學速度相等
分析:本題考查了學生閱讀和理解速度—時間圖像的能力以及速度計算的能力。
解:
A. 由圖像可知,0~t3時間內,甲、乙兩同學的速度隨時間逐漸增大,甲、乙兩同學都做加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
B. [t1]~[t2]時間內,乙同學運動的速度大于甲同學運動的速度,他們是相對運動的,故B錯誤;
C. 0~t3時間內,甲同學運動的速度始終小于乙同學運動的速度,他們運動的路程[s=vt],運動相同時間,速度小的甲運動的路程少,故C正確;
D. [t4]時刻甲、乙兩同學同時到達終點,此時甲同學的速度大于乙同學的速度,故D錯誤。
答案選C。
二、物體受力隨時間變化的[F-t]圖像
函數(shù)圖像是根據(jù)給定的函數(shù),在坐標上標出坐標點,再平順地連接這些坐標點而得到的圖像。而在實際解題的過程中,有時也會根據(jù)題目所給的函數(shù)圖像來分析判斷相應物理量之間的變化關系。
[例3](2018·廣西貴港)如圖3甲所示,是建設羅泊灣大橋時使用的起吊裝置(圖中未畫出)的鋼纜繩拉著實心圓柱體[A]在距江面某一高度處沿豎直方向勻速下降的情景。[A]在下降到江底之前,始終保持0.1 m/s的速度不變。如圖3乙所示是[A]下降到江底之前鋼纜繩對[A]的拉力[F]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江水的密度為[ρ=1.0×103 kg/m3],g取[10 N/kg]),則()。
A. A從開始下降到江面的過程中,鋼纜繩對A做的功為[5×104 J]
B. A下降過程中重力的功率為[5×103 W]
C. A的密度為[1.6×103 kg/m3]
D. 當A下降到水平江底時,卸下鋼纜繩后,A對江底的壓強為[5×103 Pa]
【考點】本題不僅考查了同一直線上的二力合成,還考查了重力、功、功率、浮力、壓強、密度的綜合計算。
解析:這是一道較難的力學綜合題。學生不但要懂得功和功率的概念,還要會計算。對于本題,學生既要懂得合力的計算,還要懂得浮力、壓強和密度的計算。
在實心圓柱體A下降的過程中,鋼纜繩對A的拉力向上,A的運動方向向下,所以鋼纜繩對A做負功,故A錯誤;A下降過程中,重力的功率[P=Gv=3×104 N×0.1 m/s=3×103 W],所以B錯誤;[A]浸沒水中后,所受浮力[F浮=3×104 N-1×104 N=2×104 N],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ρgV排],所以[V=V排=F浮ρg=2×104N1.0×103 kg/m3×10 N/kg=2 m3]。[A]的質量[mA=G/g=3×104 N/10 N·kg-1=3×103 kg],[ρA=mA/V=3×103 kg / 2 m3=1.5×103 kg / m3],故C錯誤;從一接觸水面到完全浸入水中,物體下落時間[t=30 s-20 s=10 s],所以物體的高度[h=vt=0.1m/s×10 s=1 m],所以物體的底面積[S=V/h=2 m3/1 m=2 m2]。當[A]下降到水平江底時,對水平江底的壓力為[F=1×104 N],所以[A]對水平江底的壓強[p=F/S=1×104 N/2 m2=5×103 Pa],因此D正確。
答案選D。
三、物體質量與體積關系的[m-V]圖像
[例4](2017·自貢)甲、乙兩種物質的[m-V]圖像如圖4所示,分析圖像可知()。
A.若甲、乙的質量相等,則甲的體積較大
B.若甲、乙的體積相等,則甲的質量較小
C.兩物質的密度之比為4∶1
D.兩物質的密度之比為1∶4
【考點】本題考查了學生閱讀和理解密度圖像的能力以及密度計算的能力。
解析:由圖像知,橫軸代表物質體積,縱軸代表物質質量,取甲、乙兩種物質的質量為m,比較甲、乙的體積;若假定甲、乙兩種物質的體積為V,則可在圖中得出甲、乙兩種物質的質量,比較其大小。根據(jù)圖像得到甲、乙兩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大小關系,比較甲、乙兩物質的密度關系。
當甲、乙的質量都是10 kg時,甲的體積為[2 m3],乙的體積為8 m3,故A錯誤;
當甲、乙的體積都是4 m3時,甲的質量為[20 kg],乙的質量為5 kg,故B錯誤;
由[ρ=m/V]得,甲物質的密度[ρ甲=m甲/V甲=10 kg/2 m3=5 kg/m3];乙物質的密度[ρ乙=m乙/V乙=10 kg/8 m3=1.25 kg/m3];[ρ甲/ρ乙=5/1.25=4/1],故C正確,D錯誤。
答案選C。
四、電阻與壓力的關系圖像
[例5](2021·玉林)如圖5甲所示,是某研究小組設計的一套測量物體重力的模擬裝置,[OAB]為水平杠桿,[OB]長1 m,[O]為支點,OA∶AB = 1∶4,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電流表的量程為0~0.6 A,定值電阻[R0]的阻值為10 Ω,壓力傳感器[R]固定放置,[R]的阻值隨其所受壓力[F]變化的關系如圖5乙所示。當平板空載時,閉合開關[S],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0.2 A。(平板、壓桿和杠桿的質量均忽略不計)求:
(1)電源電壓;
(2)當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0.4 A時,物體的重力;
(3)在電路安全的前提下,緩慢增加平板上物體的重力,當電路消耗的功率分別為最大值和最小值時,壓力傳感器[R]消耗功率的比值;
(4)當平板上物體重為250 N時,電路不安全,若可移動[A]點使電路安全,則[A]點移動的方向和[A]點移動的最小距離。
分析:這是一道力電綜合題,屬于較難的題目,綜合考查了動態(tài)電路分析、串聯(lián)電路特點、歐姆定律的運用、壓力傳感器的原理、杠桿平衡條件等知識。
解:
(1)當平板空載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0.2 A,由圖5乙可知,壓力傳感器的阻值為[R1=50 Ω],根據(jù)串聯(lián)電壓規(guī)律有[U=U1+U2],又由歐姆定律有:
[I=U/R]
可得電源電壓為:
[U=I1(R0+R1)=0.2 A×(10 Ω+50 Ω)=12 V]
(2)當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0.4 A時,[R0]兩端的電壓為[U0=I2R0=0.4 A×10 Ω=4 V]
則R兩端電壓為[UR=U-U0=12 V-4 V=8 V]
此時R的電阻為[R=U/I=8 V/0.4 A=20 Ω ]
根據(jù)圖5乙可知,當[R=20 Ω]時,[FB=30 N],由二力平衡可知物體重力等于[A]處的壓力。
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得:
[G=FA=FB×OB/OA=30 N×5/1=150 N]
(3)為保護電路安全,電路中最大電流為[0.6 A],此時電路中電功率最大,[R0]兩端電壓為:
[U′0=I3R0=0.6 A×10 Ω=6 V]
[R]兩端電壓為[U′R=U-U′0=12 V-6V=6 V]
壓力傳感器[R]消耗的功率為:
[P1=U′RI3=6 V×0.6 A=3.6 W]
當[B]處壓力為0時,此時電路中電阻最大,電路中的電流最小,壓力傳感器消耗的功率最小,電路中的電流為:
[I4/(R0+R1)=U=12 V/(10 Ω+50 Ω)]
壓力傳感器[R]消耗的功率為:
[P2=I2R1=(0.2 A)2×50 Ω=2 W]
當電路消耗的功率分別為最大值和最小值時,壓力傳感器[R]消耗的功率的比值是:
[P1]∶[P2=3.6W/ 2W=] 9∶5
(4)為使電路安全,電路中最大電流為0.6 A,由(3)可知,此時壓敏電阻的阻值為:
[R′=U′R/I3=6 V/0.6 A=10 Ω]
由圖5乙可知,當壓敏電阻為10 Ω時,[B]點最大壓力為40 N,所以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可知,[A]點最大物重為:
[FAmax=FBmax×OB/OA=40 N×5/1=200 N]
現(xiàn)想要物重為250 N,又要使電路處于安全狀態(tài),則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有:
[OA′/OB=FBmax/F′A=40 N / 250 N=4 / 25]
[OB]長為1m,則[OA]為:
[OA′=1 m×4 / 25=0.16 m]
[OA=1 m×1/5=0.2 m]
移動的距離為:
[x=OA-OA′=0.2 m-0.16 m=0.04 m],移動方向向右。
本題為力電綜合計算題,考查了歐姆定律、串聯(lián)電路的特點、力的相互性、杠桿平衡條件的應用,而利用好壓力傳感器的電阻與壓力的關系圖像是關鍵。
初中物理中的函數(shù)圖像問題很多,考查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要求根據(jù)題目給出的已知條件得出函數(shù)關系,再由函數(shù)關系作出函數(shù)圖像;有的是題目給出函數(shù)圖像,讓學生從中分析確定解題所需的條件,從而順利解題。這些題目所涉及的物體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兩個。不管這些題目怎么變,只要掌握了題目的分析處理方法,就都能迎刃而解。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