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外文局大樓里,常常能見到不少洋面孔,其中有一位老專家的身份比較特殊,他就是《今日中國》雜志曾經的名譽總編輯愛潑斯坦先生(1915-2005),同事們喜歡稱他“艾培”,年輕人都尊稱他為“愛老”。今年正逢《今日中國》創(chuàng)刊70周年,“愛老”的故事再一次被追憶。
與斯諾齊名的國際記者
愛潑斯坦先生雖然長著張洋面孔,卻早在1957年就由周恩來總理特批加入了中國籍,成了一名真正的中國人。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有顆中國心?!?915年,愛潑斯坦出生在波蘭華沙一個猶太人家庭。愛潑斯坦的父母都是革命者,曾是波蘭進步組織“猶太勞動同盟”的重要成員。1917年,他隨著母親來到日本,后輾轉來到哈爾濱。因形勢變化,他后來沒有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而是留在了中國,這一留就是80多年。
1934年,愛潑斯坦進入天津的《京津泰晤士報》,正式開始從事新聞工作,并迅速成長為一名“十分杰出的、精明的新聞記者”(斯諾語)。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愛潑斯坦被派到南京、武漢、廣州等地當戰(zhàn)地記者,他與荷蘭著名紀錄片導演伊文思一起奔赴臺兒莊前線采訪;作為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的成員,他突破國民黨的封鎖到達延安,采訪過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并撰寫了一系列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新聞著作,包括《人民之戰(zhàn)》《突破封鎖訪延安》《中國未完成的革命》《從鴉片戰(zhàn)爭到解放》等。在美國居留期間,他積極參加反對干涉中國內政和宣傳新中國誕生的活動。
回到新中國后,愛潑斯坦又迅速投身到火熱的建設與改革熱潮中。他曾四次踏訪西藏,并寫出了《西藏的轉變》一書。
宋慶齡最信任的朋友
上世紀三十年代,愛潑斯坦在上海一家英文版愛國雜志《中國呼聲》上發(fā)表的一系列文章引起了“保衛(wèi)中國同盟”創(chuàng)始人宋慶齡的注意,由此開始了他們之間長達四十余年的深厚友誼。在宋慶齡生前,曾有許多人希望能為她作傳,但她一一謝絕了,她說:“我只信任艾培來做這件事,因為他比別人更了解我?!?/p>
2003年底,因編輯出版愛老的回憶錄《見證中國》一書,我曾經去過幾次愛老的家。愛老是一個非常和藹可親的人。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我們一起加班加點,終于在2004年愛老4月20日生日慶?;顒忧矮I上了這份特別的賀禮——精、平裝兩個版本的《見證中國》。而僅僅過了一年的時間,愛老便因病去世了,實在令人痛惜。(摘自《北京晚報》鐘振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