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
遺囑,是一個人一輩子人際關系的體現。2013年至今,中華遺囑庫登記保管著20余萬份普通中國人的遺囑,它們被封存于檔案袋里,直到某一天,遺囑執(zhí)行人將其取出,它們才會從封存中被喚醒。
在中國人訂立遺囑的過程中,遺囑咨詢師見過各種各樣的中國家庭中的暗流。
(一)
80后遺囑咨詢師馬小平曾接待過一對夫妻,填寫申請表時,夫妻倆都表示將所有遺產留給唯一的女兒。簽字的時候,馬小平再三與他們確認,她注意到男士輕咳了幾聲,眼神游離。隔天,男方單獨找過來,小聲說他還想把其中的一部分留給外面的兒子。
馬小平見怪不怪,告訴他,在正式簽署、錄像環(huán)節(jié),密室里只留公證人員和立遺囑的人,子女統(tǒng)統(tǒng)都得出去等著,就算是老伴,也不能待在屋子里。
在中國,你能從遺囑背后看到家庭,看到中國傳統(tǒng)血親家族制度。通常,人們會在繼承人一欄寫自己的伴侶、兒女的名字,有的還會寫上外孫子、外孫女。
問過眼前這對老年夫妻的年齡、婚史、生育史等常規(guī)問題之后,馬小平遞給老人一張紙,要求他們把主要財產寫下來,但最關鍵的就兩行字:房產和存款留給誰,誰當遺囑的執(zhí)行人。
這對老年夫妻,異口同聲地回答,財產留給兒子。這僅是一個開始,為了實現立遺囑人的利益最大化,幫助他們規(guī)避可能出現的風險,馬小平還會多問一句:“您二位要不要考慮先把繼承權留給對方,等二老都離開后,再給孩子?”說完,她闡述理由,一方過世一方在世的情況下,過早將遺產留給孩子,導致自身晚年凄涼的例子,也有不少。
問題拋出去,男人和女人態(tài)度迥異。多數時候,男方欣然接受,表示愿意將自己財產先留給愛人,至于愛人怎么分尊重她的意見。女方的顧慮往往更多,比如眼前這位妻子,她問馬小平:“如果我先走,對方再找一個,是不是遺產也有那女人一份?”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女方馬上跳起來:“肯定不行,我不接受,我們倆的份額都要百分百留給孩子?!?/p>
在中華遺囑庫工作久了,馬小平見慣了這類事。她告訴女方:每個人都只能處理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合法財產,同睡一張床的夫妻,也干涉不了對方最后的決定。
“我太了解他了,他們家有長壽基因,活到90歲沒問題,我肯定比他走得早?!迸艘馕渡铋L地望向她的老伴,她表示他們還要再商量一下。
(二)
面臨生死關口的時候,人們記掛、叮囑的往往就是此生最在意、最放不下的人和事。有時,這份牽掛牽扯到了利益,立遺囑者的執(zhí)念也會體現在遺囑之中。
這天,馬小平接待了一位75歲的阿姨。老人精神健爍,染著一頭黑發(fā),聲音清亮。她的老伴前幾年去世,兒子40歲未婚,剛談了個女朋友?!拔业脑V求很簡單,把我的所有財產將來都留給兒子,作為他的婚前財產。”她氣不過,說出理由:“兒子談的對象我不同意,很反對?!?/p>
老阿姨義憤填膺,擔心那女孩心術不正,比兒子小兩歲,生不出孩子,與兒子結婚圖的是他們的家產。她在北京有四套房,最近剛買了一套千萬級別的豪宅,她的兒子在金融機構工作,年薪百萬。“我們家條件太好了”,老人快言快語。
近兩年,因為這樣的原因來立遺囑的人不少。有的老人為了避免子女因婚姻關系破裂導致自己身故后財產旁落,會特別在遺囑中加一句:“繼承人所繼承的財產屬于個人財產?!苯朔Q這為“防兒媳女婿條款”。
了解情況后,馬小平問她,立遺囑的事孩子知道幺,打不打算告訴他,孩子知道后會是什么樣的后果?
老人很冷靜,說話干脆,稱母子的關系已經鬧僵,“管不了”,為此她還研讀了《民法典》。不知是真話還是氣話,她緊接著又說:“如果兒子選擇跟她結婚,我還要加一條,我的財產將無償捐給國家?!?/p>
遺囑咨詢師見識過因為遺產分配親人反目的各種情境。小女兒為搶房產,與兄長鬧上法庭;老人將遺產留給保姆;兒媳婦不滿沒有自己的一份,逼著老人更改遺囑。這類情節(jié)因為發(fā)生太多,甚至無法被稱為奇遇。
一位66歲的大爺一早就來北京登記處門口排隊,他從包里取出各項證件,急迫地說自己要來撤銷遺囑。他無兒無女,老伴去世得早,家中有兄弟五人。2019年他立遺囑,將自己的一套房子給到三哥的女兒,又把存款留給五弟。
回去后他急火火地把安排告訴家人,得到他遺產的侄女幾乎天天打電話,問候:“吃飯了沒?身體好不好?”
變故發(fā)生在2021年年初,三哥去世,居住的老宅原為老一輩的祖產,父母沒有留遺囑,房子的產權成為家族爭奪的核心。它爆發(fā)得突然,直指人性中不堪的一面,三哥的女兒、老人的侄女堅持走法律訴訟,與家人撕破臉。老人無法理解,他覺得侄女這么做不講情分,“她明明已經得到了我的財產,還爭什么呢”,這讓他很傷心。
“我看透了,把房子賣了,誰也不給,吃光花光。”撤銷完遺囑,他揚長而去。
(三)
這類遺產爭奪的極端事件,崔文姬見過很多——她28歲,長著一張娃娃臉,戴圓框眼鏡,心細,人又溫柔,年輕的面容下她自稱心態(tài)比同齡人成熟許多。在中華遺囑庫,她負責操作實施具體的法律事務,幫助遺囑人起草遺囑內容,為他們做精神鑒定,錄制影像,也包括后期提取遺囑。
2021年秋天,崔文姬接待了一家兄妹三人,共同來提取父親生前的遺囑。遺囑提取的過程,遺囑執(zhí)行人一般要來兩次,第一次先提交申請,等待15個工作日后再正式提取紙質文件。崔文姬第一次見他們,每個人都和和氣氣的,坐在影像室觀看父親去世前留給他們的最后影像。
第二次見面,雙方都變了臉。沒到正式提取日,二兒子就急慌慌地找過來,說要提取遺囑原件,他要盡快拿到證據。就像電視劇里演的狗血劇,哥哥前腳剛走,妹妹后腳就過來,她用命令的口吻說:誰也不能提取遺囑。她氣勢洶洶,理由卻讓崔文姬哭笑不得:父親的遺囑是在神智不清時被迫錄下的,起訴書已經下達,遺囑也要像凍結財產一樣凍結。
爭吵中,崔文姬知道了這場家庭糾紛的緣由。老人將房產留給了二兒子,大兒子和小女兒只分得了少量存款。小女兒心有不甘,因為老人的晚年是在她的照料下離世的。女人坐在地上又哭又鬧,附近的居民聞聲而來,崔文姬只好撥打110將女人請了出去。
在與眾多遺囑人聊過之后,楊穎儀發(fā)現,遺囑定立這一行為給不同人帶來的牽絆影響,遠比想象的還要復雜。她是中華遺囑庫廣州區(qū)的大家長,也是90后,她認為訂立遺囑是人在走向死亡前最后的自由。
親人之間誰對你好或者是不好,都能體現在遺囑里。但最終的抉擇并非那么容易,尤其是老人,他們總是“牽扯”很多,有時會考慮哪個孩子更孝順,有時又會牽扯哪個孩子情況差點兒。
楊穎儀曾接待咨詢一位老人,在遺產分配時她左右為難。她有一兒一女,女兒40歲離了婚沒有孩子,這些年母女倆相依為命,自己全賴女兒的照顧。老人想把自己所有的財產留給女兒,以保障女兒的后半生。但同時她預感到她的兒子大概率不會滿意這樣的結果,兒子是個強勢且自私的人。
立遺囑的時候,老人還是將財產的一定份額分給了兒子,大部分留給了女兒,她寫下書信說明這樣分配的原因?!皨寢屜M隳芾斫猓瑒e留下兄妹之間將來的不愉快?!彼龑懙?,想了想又補充:“如果你想通了,我希望你能把自己的份額留給妹妹,你自己做決定吧?!彼炎詈蟮倪x擇權留給了兒子。
(四)
繼承者寫誰的名字,誰先繼承誰后繼承,誰分得多誰分得少,人們心里都有一桿情感天平,以此對所愛之人做一次排序。
87歲的老人再婚的伴侶59歲,他立遺囑是為了保障現任妻子的合法權益。老人年輕時是一名警察,說話做事有很強的震懾力,他與前妻生育四個孩子,與其離異后,孩子們都只顧自己的家庭,對他更是疏于照顧。老人怕自己走后,他的幾個子女再無忌憚,甚至會把妻子從屋里趕出去。在他心里妻子是最重要、最放心不下的那個人,他們相互陪伴依靠,這種情感是子女無法理解的。
有人誓死都在捍衛(wèi)自己的愛情,有人對愛情已經失去信任。一個現象是,來立遺囑的人,女性比男性多,比例接近6:4。重組家庭的女人來立遺囑的情況很多,她們用遺囑前置婚姻風險,逃離人財兩空的窘境。
人們對于親情的理解是復雜的,有的時候,真實的意愿被刻意隱藏,人們甚至會做出一些荒謬的事。
崔文姬見過逃避精神鑒定的老人。這位八十多歲的老爺子拄著拐杖第一次來咨詢遺囑,陪著他來的是他的兒媳婦。當著兒媳婦的面,老爺子說把自己的財產留給兒子和兒媳婦共同所有。第二次,正式來辦理遺囑時,崔文姬把老人獨自請進密室,按照流程,先給他做精神鑒定。
崔文姬詢問老人一些簡單的問題,老人都回答得很清楚??墒且坏﹩柕疥P鍵性問題,比如你知道今天是來干什么的嗎?遺囑是什么東西?老人開始答非所問。
這讓崔文姬很困惑,她感到老人的防備心很重,問了一圈后,她直接對老人說,這里只有我們兩個人,你有什么難言之隱?老人一下子變得激動起來,他拉起崔文姬的手說,自己是被兒媳婦脅迫的,他只想把財產留給兒子,但他沒辦法違逆兒媳婦,他怕她不給自己飯吃。
聽后崔文姬給他出了個主意,她讓老人在房間里待了一段時間,假裝給他辦理業(yè)務。之后又陪同老人一起出去,對老人的兒媳婦說辦理得很順利。
隔了幾天,老人一個人悄悄地找過來,這次崔文姬按照老人的意愿,給他辦理了業(yè)務,老人滿意地拿到了遺囑證。
(五)
但中國人的遺囑里,有時也寫滿了愛。遺囑咨詢辦公室,馬小平看過許多普通人通過立遺囑的方式表達愛。
2020年年初,疫情最嚴重那陣子,遺囑咨詢師楊穎儀的工作電話沒有停過。一位在深圳工作的90后女孩要把自己的財產留給初戀男友。他們已經失去聯系很多年了。起初楊穎儀心懷疑慮,反復告訴女孩立遺囑是一件嚴肅的法律行為,讓她考慮清楚。三個月后,她在線下見到女孩,女孩仍然堅持她的決定。見那一面之后,楊穎儀知道她是認真的。女孩說希望用這種方式,感激對方在她最艱難的歲月里,用愛情改變了她的人生。
楊穎儀被女孩打動,她曾對親情失望過。她的父親去世前,曾口頭交代要把家里的祖宅留給她。但父親走后,她的母親就把屬于她的部分給了她的弟弟。很長時間她不能釋懷。2018年,她去日本旅行遇上強臺風,高速公路上,房子、樹都倒了,她感到害怕,死里逃生,回來立了遺囑。
在立遺囑的過程中,人們除了分配財產,還會交待自己的身后事。他們通過錄像或寫家書,表達自己的情感,留與后人。一位老父親在錄影像時淚流滿面,他對兒子表達歉意:過去對你嚴格,有太多的約束,希望你原諒這個不稱職的爸爸。還有一個女人在書信里寫道:“媽媽走了,當我永遠地閉上眼睛的那一刻,你不要哭泣,為我歡喜吧。”
2020年,中華遺囑庫上線“微信遺囑”,可以通過線上留言的方式,為家人留下想說的話。崔文姬也為父母寄出一份信,送達時間定在寫信的一年后,2021年3月21日。她記得這一天,父母打來電話,說信收到了,他們不善言辭,語氣淡淡的,就像往常那樣,但他們彼此的心都暖暖的。
(摘自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