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明
書法家曹雋平
曹雋平,長江學者評委、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作家、書法家、文物鑒賞家。現(xiàn)任湖南省文化館副館長、《文藝生活·藝術(shù)中國》雜志主編,獲“2018年感動湖南十佳人物”稱號,系2019年、2021年阿里巴巴正能量合伙。已出版《抱樸求真——曹雋平論文求正集》四卷本(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楷書入門——曹雋平書法教室》一套五本(湖南大學出版社)、《抱樸求真(二)——曹雋平藝文集》《曹雋平書前后赤壁賦》。2021年北大方正·曹雋平小楷字庫上線,2022年北大方正·曹雋平大楷字庫上線。
我和雋平兄同在一個“書法學人群”中若干年,沒有互動和交集,只是各自偶爾發(fā)些帖子。但有一次,他的一個帖子引起了我的關(guān)注——原來是撿到大漏了!在別人看不上的一堆舊紙中,他無意中尋獲周慧珺前輩早年的鋼筆字書稿——說實在的,要是在一般人手中,這份書稿極有可能會被棄之如敝履。但是,像我等有嗜古之癖的書家,這樣的“意外”不會是特例。我當時即為他感到非常高興,隨興聊了幾句。就這樣,我們開始交往。
回過頭來想,人與人之間存在某種特定的緣分。緣分未到之時,不會有什么火花。緣分到了,一切就開始了,變得非常默契。
細細想來,我與雋平兄之間還真有很多共同點。
我們都是“七零后”,屬同齡人,且有“承前啟后”的特點:一方面是現(xiàn)實生活,上有老下有小,得時刻面對生活的不易,基于對生活艱辛的理解,為人處世的方式自然也有很多共通之處;另一方面,主要是書法發(fā)展方面,當代書法若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復興”算起,至此已經(jīng)走過近半個世紀,原來的中青年書家已是古稀、杖朝之年,我們“七零后”也已經(jīng)到了知天命的年齡,書法發(fā)展的責任自然落在我們身上,我輩亦義不容辭。
此外,我們都是教師。雖然雋平兄現(xiàn)在已經(jīng)離開了教師崗位,但教書育人的共同經(jīng)歷,使我們有很多的共同語言。雋平兄和我一樣喜歡撰文,是作家,也是書家,不用贅述。他喜歡收集古硯,更是藏家。我也曾辦刊,算一個媒體人,如今作為專欄作者,與編者是一家人。所以,我們有很多共同語言。況且,現(xiàn)在信息溝通如此便捷,作為同道中人,一舉一動都盡在對方視野之中。之前對雋平兄的人品、學術(shù)已有所耳聞,現(xiàn)在則了解得更為真切。
雋平兄是湖南人。一說到湖南人自然會想到“尚武”精神,過去就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近代更是有“湘人不倒,華夏不傾”的快語,說明湘人勇猛,性格剛烈。殊不知,湘人還有“文”的一面,最知名的莫過于“惟楚有材”。遠的不說,明清以來,就有船山先生王夫之,以及謚號為“文正”的曾國藩。歷代有“文正”謚號之人,必定是受到推崇的。就書法而言,則源遠流長、正脈長存。唐人懷素、歐陽詢,清人何紹基,近代齊白石、毛澤東,皆為翹楚。在這樣一片書法氛圍濃郁的土壤上,雋平兄鐘情翰墨,亦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他較一般人愛得更加熱烈和純粹一些,也更持久一些。從他改名便可以看出來:將“俊”改為“雋”,以我的揣度,即有此意,“俊”有才智過人、相貌出眾之意,繁體為“?”, “俊”與“雋”有時是同一個字,“雋”更強調(diào)持久之意,所謂“雋永”是也,意味深長。學書貴有恒,與摯友交往,貴在日久見人心。從他的日常生活當中,也可以感受得到。雋平兄十幾年如一日,免費教授了很多普通的書法愛好者。
就書法創(chuàng)作而言,雋平兄主攻正書,楷書以大小歐為主,冶為一爐。大字為大歐,小字為小歐,但技法運用上有貫通之處。小楷是雋平兄的看家本領(lǐng),有靜氣、古氣、大氣,我尤其偏愛略帶行意的那種,原汁原味地再現(xiàn)了歐字險峻的特點。隸書主攻伊秉綬,對他而言,書法創(chuàng)作并非一成不變地“搬過來”,而是有所取舍。曾幾何時,書壇有“激活唐楷”的說法,其實但凡經(jīng)典,何須如此?一些人為了讓作品入展,不免投機取巧,原汁原味地從繼承傳統(tǒng)的角度去堅持,罕見其人。雋平兄喜歡歐體,筆法除了受到鄔惕予老師的影響,也融入了自己沉靜通達的性情,其字遒勁圓潤,為世人所喜愛。
堅持正書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最主要的是要有“正氣”。反過來看,正因為罕有正氣,當下楷書才傾向于夸張變態(tài),愈演愈烈。與此同時,書家的心態(tài)也變得極其浮躁。雋平兄是有“正氣”的,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字里行間,也體現(xiàn)在他的言行舉止當中,比如他在微信中常直言批評一些名家;此外,還體現(xiàn)在他的辦刊宗旨中,編輯流程極其嚴格,在商業(yè)化潮流中始終堅守自己的理念,在國內(nèi)書法界他最早提出“守正”理念,由他策劃的“守正”全國百家楷書展,從 2015 年至今已經(jīng)連續(xù)舉辦三屆。
雋平兄的創(chuàng)作非常有意思,他喜歡抄錄長篇文章,尤其是白話文。這說明他的內(nèi)心深處不愿意因循守舊、極力求變,帶有湖南人那種特有的不安于現(xiàn)狀的基因。從他的論文集來看,涉及門類極廣,稱得上是雜家,可見他興趣廣泛。如果要在其中找到核心主旨的話,無疑就是他對湖湘大地書法歷史乃至整個文化的一往情深。此外,還可以看出他的堅守精神,我在他的后記中讀到一段話,印象深刻:“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發(fā)展最快的時代,也是矛盾重重的時代,文藝界空前繁榮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沉渣泛起、良莠不齊的現(xiàn)象,一些人高喊‘書法與文化無關(guān)‘鑒賞與藝術(shù)創(chuàng)作無關(guān),這一切促使我在堅守傳統(tǒng)的道路上不斷思考,堅持筆耕?!?/p>
說實在的,雜志的風格與內(nèi)容,本身就是主編個性與態(tài)度的體現(xiàn),一目了然。對于雋平兄來說,他恰如其分地做到了“抱樸求真”。這不是虛言,從他主編的《藝術(shù)中國》雜志所設欄目可見端倪。雜志設有“大家”欄目,這并不奇怪,難得的是有專為“寒士”開辟的園地,同時也專門為宣傳臺灣書畫藝術(shù)開辟了專欄,這與他的眼界、視域有很大的關(guān)系,尤其是為“寒士”專辟一方天地的做法,極其難得。眾所周知,現(xiàn)在書法的功利化極為嚴重,到處都是利益鏈,專心為無門無路、無依無靠的“寒門學子”做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吃力不討好的。當下不僅是書法圈這一塊,就整個社會來說,寒門中人的成長條件也越來越艱難。對他們施以援手,乃是大功德。所以說,就雋平兄而言,“抱樸”之“樸”不僅應從審美方面來理解,也必須從為人處世方面來理解。為人樸實,乃是根本,因為書法和人始終無法分開。只有為人純樸,才有為藝之率真。試想一個人老于世故,只會偽裝,談不上“純”,更談不上“樸”,就不會返“樸”歸真,所謂的“真”也只是油滑、偽裝而已。
如前所述,對于雋平兄而言,能夠十幾年如一日地用心去教“書”育人,著實令人感動。從小的方面來說,是為人處世上的知行合一;從大的方面來說,是注重文化、文脈,注重民間傳承。古人常強調(diào)“禮失求諸野”,書法傳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民間傳承,但一般人不愿意去做,只想辦培訓班賺錢?!皞鳌睂τ跁叶苑浅V匾?。首先要注重文化傳統(tǒng),營造一種氛圍;其次是注重傳承,這是一種責任;再次是強調(diào)文化傳播,關(guān)注最新、最好的方式;最后是選擇文化傳人,作為一種“載體”,傳人不可或缺。對于雋平兄來說,更是做到了“書法傳家”,三代書香,父親勤練書畫,外甥、兒子也是書法專業(yè)的,非常難得。對雋平兄而言,書法就是一切,也成就了他的一切。
在我看來,當下很多書法家之所以存在各種“短板”,原因看起來復雜,其實也并不復雜,歸根結(jié)底,最主要的一點是太在意讓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藝術(shù)家,恰恰忘了藝術(shù)家的社會職責。一個真正的書法行者,必須有擔當,心懷天下,這不是說要好高騖遠、志大才疏,而是要盡一己之力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以文化人,由己及人。當我們極力倡導美育之時,一定要注重身體力行,雋平兄的行動已經(jīng)證明了這一點。
習書多年,感悟到書法的真諦在于一個“樂”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但時下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賣字都精確到平方厘米了。有多少人為了名利而不顧一切,甚至是利令智昏!殊不知,有樂則趣生,有趣則情生,有情則有志,有志則有態(tài),方可盡興、盡心地去做事。無論是我們自己練習書法,還是教別人學書法,最重要的一點是尋找樂趣,這樣方能接近書法的真諦。遠離功利,讓書法的種子、美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fā)芽,讓每一個人,尤其是普通人,都可以有夢想,有詩和遠方。這一點愿與雋平兄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