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偉
歷史作為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遷移能力。因此,在實際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優(yōu)化課堂活動設計,借助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
一、加強基礎知識學習,夯實基礎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應當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加強章節(jié)知識練習,讓學生深層次理解教材內容,為學生遷移能力培養(yǎng)奠定良好的基礎。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例如,在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遷移的關鍵點,讓學生以“食物傳入和傳出”為線索,對傳入和傳出的食物物種進行搜集。在對食物物種外傳和傳入進行總結之后,分析其帶來的影響,加強知識點的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加深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向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料,鼓勵學生查找資料,并且介紹菠蘿在我國的引種和傳播。借助這樣的方式,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使其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為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
二、構建問題情境,培養(yǎng)遷移思維
想要培養(yǎng)學生遷移思維,應當注重問題情境的設計,引導學生探究歷史問題。在設計具體的問題情境時,應當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優(yōu)化問題設計,利用形象直觀的視聽資料,將教學內容展示給學生,使其開展思考和探索活動。例如,在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第11課《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紀錄片《西安——永遠的都》的片段,將西安城市的發(fā)展歷程展示給學生,以此設計問題情境:在城市化進程中,哪些方面發(fā)生了變化?人們的居住條件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公共設施有著怎樣的變化?通過這些問題要求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結合自己所在城市現狀,開展討論和深入思考,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遷移思維,進而開展更深層次的討論活動。
三、結合生活實際,培養(yǎng)遷移應用能力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生活現象,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問題,加強歷史知識和生活的聯系,能夠對所學內容舉一反三。因此,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當深入分析教材內容,找到其與生活聯系的點,引入相應的生活現象或資料,引導學生閱讀相關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應用能力。例如,在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第10課《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閱讀資料:“中山裝是孫中山借鑒西服設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融入了孫中山的革命理想,上面四個口袋象征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前襟的五個扣子象征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jiān)察五權分立,袖口上的三個扣子象征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口袋為倒筆架形寓意以文治國,衣領為翻領封閉式,寓意為三省吾身,嚴謹治國。”結合學生對中山裝的了解,教師向學生展示有關唐裝的圖片,了解唐裝中的中國文化。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日常生活的著裝,設計相應的問題:在不同的區(qū)域和時期,服裝有著不同的特點,如每年流行的款式、色彩等都不相同,這其中體現出文化交流的什么特點?能夠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學生可以結合日常生活的穿著特色,進一步理解不同時期的文化交流,實現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進而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歷史知識,還要注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當將遷移能力培養(yǎng)作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結合相應的史料進行判斷分析,豐富學生知識儲備,夯實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和應用,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優(yōu)化學生知識結構,進而使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