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見枝
一、整合學科,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學生核心素養(yǎng)包含多方面內容,如社會文化、責任意識等。教師在教學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時,需要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實現教學目標。這要求教師及時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實現從單科教授到課程整合的教學,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將古文、社會文化、心理教育、信息技術等與道法課程整合起來,以優(yōu)化課程結構,使初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升。
例如,教師在教學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二框“合理利用網絡”時,可以先設置有趣的課堂導入。如教師可以開展“大家一起秀”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場景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上網經歷,或者是他人的上網經歷,談一談自己對于網絡的看法。通過將其他科目與初中道法課程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其他學科知識也得到鞏固。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且有效提高了學生的信息化素養(yǎng)意識,引起學生對科學技術的重視。
二、選擇教學內容,體現課堂核心價值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慎重選擇教學內容,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明確自己在課堂中的角色,使學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掌握課堂所學內容。
三、轉變方式,增強學生主體意識
在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的是單方面輸出的教學方式。雖然采用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但容易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感。為了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集中學生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構建開放課堂,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增強學生主體意識。
四、計劃教學,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使學生加深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
五、引起共鳴,加強學生素養(yǎng)意識
每個教師的教學經驗不同,采取的教學方式也不同,由此帶來的課堂教學質量也參差不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設計自己的教學語言,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聯系,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例如,教師在教學維護秩序的相關內容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有關社會秩序的圖片,并提問:假如社會沒有秩序,那么生活將會變成怎樣?通過提問可以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六、借助文化,培養(yǎng)學生法律意識
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
例如,在教學《在集體中成長》《走進法治天地》《維護國家利益》等內容時,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教師在教學時要避免片面化教學,要客觀理性、全方面探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體會和認同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使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升,從而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目的。
七、提高效能,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維意識
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要摒棄舊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確立教學目標,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主動學習,從而實現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的目標。
例如,教師在教學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時,可以創(chuàng)設智慧課堂,通過網絡搜索相關教育資源,將有關權利與義務的內容整合在一起,方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進而提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