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鴻
讀到德國批評家本雅明的回憶錄《駝背小人——1900年前后柏林的童年》是偶然的,它只是浙江大學數(shù)學學院教授、詩人蔡天新寫作《小回憶》的誘因或機緣。然而,偶然的背后是生命在日漸豐富與厚重之后的傾訴與書寫,以及童年在浙東南七個村莊和一座小鎮(zhèn)的生活經(jīng)歷,此之謂必然。
與母親住在王林施村里,在村里或鄰村看過的幾部國產(chǎn)老電影如《南征北戰(zhàn)》《渡江偵察記》《奇襲》中幾近一致的鏡頭,對蔡天新后來的漫游世界有不言而喻的意義。“助手為指揮官拉開帷幕,一幅地圖出現(xiàn)在軍官們面前(也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開始布置作戰(zhàn)任務(wù)了?!睆拇?,童年的他開始對地圖入了迷,大大的世界在小小的心靈里悄然成形。
對一個鄉(xiāng)村少年來講,放映新電影帶來的歡喜仿佛過節(jié)。放映員一到,孩子們就迅速圍了上去。放映時,曬谷場中央的白熾燈亮了,那是村里唯一的電燈。有時候,銀幕背后的空地上也會坐著一群觀眾,雖然他們看到的景象嚴重錯位,但是依然樂此不疲。許多在如今看來稀松平常的事情,當初多么難得。
寒假參加長達兩個星期的排練與慰問演出,演出結(jié)束后男女生只用一道布簾隔開,就一起住在一個大房間里。大家沒有馬上睡著,而是熄了燈聊天?!皼]有人撒嬌,也沒有人講黃段子,那是一個純真的年代,大家各自回憶自己的童年趣事,可謂難得的精神饗宴。平生第一次,我享受到了集體主義和夜生活的快樂?!笔枪蚕砼c分享,精神之物常因傳遞出去而變得愈發(fā)豐厚、富足。
吃甜得膩牙的麥芽糖、享用綠豆棒冰、撒開腿腳跟著風箏跑,這些點滴不僅不會泛黃蒼白,反而讓不再少年的蔡天新心生許多滿足感。年少時的諸多往事潛藏、沉淀在記憶最深處,往往成為生命的底色。蔡天新說:“在我看來,假如一個人的童年形單影只、乏善可陳,可以通過回憶和寫作,使之得以充實豐盈,并獲得百感交集的溫暖。”如果擁有一顆敏感、細膩的心,于多年之后陷入回憶,于其中提取更多的創(chuàng)作元素,豈不是好事一樁?豈不是生命由輕飄而厚重的漸變過程?
蔡天新的回憶帶著鮮明的“60后”標記,彼時物質(zhì)貧瘠,因此屈指可數(shù)的擁有,才會畢生難忘。上面館吃面,母親必會點一碗光面和一碗豬肝面。光面就是清湯面或陽春面,沒有澆頭?!安挥谜f,她老人家總是吃光面,聲稱不愛吃豬肝?!边@是母愛的重量,多年以后記憶依然锃亮如昨。
與此同時,物質(zhì)的貧瘠讓更多少年的心奔向家之外的廣闊空間,和大自然有深刻的聯(lián)系,不是經(jīng)由老師或父母的提醒,而是天性如此。成長在靜謐寧和的鄉(xiāng)村里,豈有不和花草樹木、池塘湖泊建立感情之理?在江邊眺望小火輪、漲潮時捕捉小紅蟹、躺在草地上看藍藍的天空和天空中的云、騎車過石子路到黃巖縣城游玩,都是值得回眸的點點滴滴。這樣的情感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貧乏的物質(zhì)處境帶來的蒼白與無助。它倚靠的背景是廣袤、豐厚的大自然,是值得少年終生反芻且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
《小回憶》中不僅有個人的年少往事,還有對家鄉(xiāng)歷史、風物、地理、民情的爬梳與勾勒。正因此,讀來頗感厚重、深邃。此外,還常常以家鄉(xiāng)中的某一件物事為起點,讓想象力天南地北地馳騁遨游,恰是他詩人情懷的展現(xiàn)。由鄉(xiāng)村的月亮到李白的《靜夜思》,再到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為伴侶寫下的五行詩,從喜歡下象棋進而追溯中國象棋的起源與流傳,從學會騎車到自行車的發(fā)明史以及意大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是顛撲不破的古訓。獨特的一方水土從何而來?從地理位置而來,從歷史人物而來。在《集市》一篇里提及明朝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時,蔡天新寫道:“雖然他的事跡和故事我在開始周游世界多年以后才獲知,但似乎這位四個多世紀前鄉(xiāng)鄰的存在暗中給予了我鼓勵?!边@種鼓勵不是面對面給予的,而是自小成長于其間得到的潤澤,難以言明,卻無時無刻不感受得到。
更多的記憶來自江南的鄉(xiāng)村角落。本書的一大貢獻是還原了當時的鄉(xiāng)村和古董似的各類生產(chǎn)和生活用品。村莊、渡口、糧食分配、露天電影、廣場、集市、河流、水井、中學野營,這些當時的鄉(xiāng)村生活,今天都難以見到。有的已經(jīng)消失,有的已經(jīng)大不相同,作者其實為我們保留了一份那個年代浙東南的生活場景。在王林施村,作者說他是有記憶以來真正和村民們生活在一起。
而蔡天新所見到的生產(chǎn)工具和游戲等,有一些還是英國科學技術(shù)史家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里提到的,例如,活塞風箱、風箏、船尾舵、龍骨車、提花等。李約瑟沒有提到的銅爐、滾鐵環(huán)、捕捉青蛙和小紅蟹、擠灰堆,也是以前常見的,有些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人作為懷舊的物品在收集了。
說到活塞風箱,作者詳細介紹了它的工作原理,包括捆雞毛的方法和活門的作用;對于石磨,他則逐步介紹了年糕的制作過程。其實作者在整本書中隨時都在講述鄉(xiāng)村、集鎮(zhèn)或縣城所處的方位、地理、河流的走向,在這之間顯露的自然是他小時候的生活軌跡。說到這里,我想起了作者對水井的描繪。
水井在南方是比較常見的,但作者的體驗卻十分獨特,他說:“在我的記憶中,水井不只是一面鏡子,它還有一個功能,那就是我的談話對象。我時常趴在井沿做鬼臉,有時甚至發(fā)出歇斯底里的喊叫聲?!边@樣的描寫十分生動。而在一個冬天,他在早晨上學路上,卻不小心掉進了冰冷刺骨的水井中。
蔡天新將單薄的個人記憶置放在散落于各處的歷史片段里,個人便擁有具體可感的背景。如此則讓長在異鄉(xiāng)的讀者多出一種親近《小回憶》的機緣,多出一份親近少年回憶的可能。既是背景,亦可以說是一種氛圍,作者是生于斯長于斯的。也許,讀者會因之而忽然意識到:原來他是這樣成長起來的。當下的人與歷史上的人物有了獨特的聯(lián)系,無疑讓閱讀添了些許神秘的趣味。
對未來世界的向往、對年少往事的想念、對母愛的深刻銘記、與自然之間建立起的密切聯(lián)系、對家鄉(xiāng)歷史的好奇與爬梳,這些無疑都是把蔡天新塑造成如此這般的精神元素。借用米蘭·昆德拉的小說標題且反其意而用之,以上種種均為其生命中可以承受之重。非如此,他就不是走過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與地區(qū)的旅行者,他就無法兼具數(shù)學教授與詩人的雙重身份,他就不會把年少時的回憶寫得如此深邃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