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年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弊x罷陸春祥的《天地放翁——陸游傳》,書中的“天光云影”如同山陰道上的美景,撲面而來。那感覺正如魯迅先生在《好的故事》中描寫的一樣:“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nóng)夫和村婦,村女……一切事物統(tǒng)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以前讀陸游,總覺得是碎片化的、單一的、線性的、膚淺的。當(dāng)我認真地讀了該書之后,那些零碎的東西已經(jīng)糅合為一個圓滿的整體了。
慢燉紅燒,細嚼慢咽,讓我品嘗到了書中人和事的“美麗、幽雅、有趣”,讓我再三再四地受到“天地放翁”愛國精神的洗禮,體悟到陸游的作詩之道,咀嚼出散文家陸春祥的寫作之道。感悟多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這一瓢是向《天地放翁——陸游傳》學(xué)做文章。
全書皇皇三十萬言,圍繞愛國的主題,從風(fēng)雨交加之夜的淮河上出生,到86歲除夕在山陰離開人世,陸游的一生都圍繞著這一主題。 無論是高處廟堂還是遠在江湖,他心中念念不忘的只有抗金報國。他的詩文即使是寫花寫樹,也離不了這一主題。比如梅花,不論是蜀地,還是臨安、山陰,皆“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即使“零落成泥”,依然“香如故”。寫梅抒懷,突顯陸游決不與茍且的主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氣節(jié)。一篇《天彭牡丹譜》,模仿歐陽修《洛陽牡丹譜》。見眼前牡丹,想淪陷于金人鐵蹄之下的洛陽牡丹,陸游真是用心良苦。即使是示兒、記夢的閑適詩,也都流動著報國的血液,更不用說那些壯懷激烈的《書憤》《訴衷情》等詩詞了。
形散神聚,史料多,看起來散,其實都圍繞主題。作品寫到陸游從江西回到山陰,面對茫茫鑒湖時,宕開一筆,去寫馬臻修鑒湖被豪強誣陷入獄,用意是寫陸游因主張抗金而遭貶。陸游修《南唐書》,為了鑒往事,資治道,告誡南宋朝廷要吸取南唐三十九年就亡國的教訓(xùn)?!谤Z湖之辯”,寫朱熹、寫陸九淵,接著引出了陸游的《鵝湖夜坐書懷》。這些似乎與全書的主題沒有內(nèi)在聯(lián)系,但細細體會,就能明白作者的高明之處:既形散神聚,又使傳記骨肉豐滿。
那么龐雜的材料,除了愛國這一主題,順序的安排也極為重要。全書以時間為順序,從生到死,漫漫長路,時空跨度大,然頭緒分明,脈絡(luò)清晰?!敖酉聛淼氖?,青年陸游經(jīng)歷了非常多的事情?!薄敖酉聛淼氖鞎r間,我覺得有兩件事情值得一說。” “接下來,陸游要在山陰老家度過寂寞悲憤的最后七個年頭了?!边@樣提綱挈領(lǐng)的銜接語比比皆是。在以時間為序的同時,有時輔以空間為序。到了一地陸游要拜訪上級,走訪下屬,尋訪古跡,一路走去,地點清清楚楚。因而材料雖龐雜卻絕不繁蕪。
具體到某一章節(jié),其寫法是先引古詩文,再是轉(zhuǎn)述,然后評議。這一做法,我把它概括為“引、述、議”三步。以陸游第一次任京官時的住處“煙艇”為例。先引《渭南文集·煙艇記》,再對引用的文字加以轉(zhuǎn)述,轉(zhuǎn)述之后是評論。以此為藍本,可以靈活變通。有時“引”之后是“述”,有時“引”之后就是“議”。有時是敘經(jīng)歷,再評論。試舉一例。寫了陸游在南鄭的短暫經(jīng)歷后,就有一段精妙的評論:“澎湃激蕩的南鄭八個月,徹底改變了陸游的人生和詩風(fēng),隨著時間的推移,南鄭時間逐漸深化成了一種力量、一種思念、一種精神,并一直深深浸入至陸游的晚年,直至他人生的終點?!毕襁@樣的議論是很多的,最見作者的睿智和思想深度。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初學(xué)寫作者學(xué)習(xí)。
陸游的寫作經(jīng)驗是“功夫在詩外”,書中也給了詳細的解讀。概言之,作文的基礎(chǔ)是閱讀,要建立一個個性鮮明的閱讀坐標(biāo);作文離不開時代,離不開生活,要到火熱而真實的現(xiàn)實中去;作文應(yīng)聯(lián)系自己的經(jīng)歷,要打通生命經(jīng)驗的積累。這樣的解讀是把握了陸游創(chuàng)作的精髓。
《天地放翁——陸游傳》可供學(xué)習(xí)的內(nèi)容很多,小文掛一漏萬在所難免,讀者還是自己去品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