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銀
統(tǒng)編教材大幅度增加了文言文篇目。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采取適宜的教學策略,將文言文學習落到實處。
統(tǒng)編教材安排學生學習簡短的文言課文,學習的目標也很小,方便學生在學習發(fā)展區(qū)跳一跳就能夠摘得果實。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馬光》,雖然課文不過30字,如果什么都教的話,教學目標就顯得多而雜。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起點。參考此前學生學習的古詩詞,教師可以確定《司馬光》教學的小目標就是讀好課文,重點訓練句子間的停頓,它不像古詩那樣格律分明,需要根據詞語與詞語之間的關系來確定,有時候詞語之間還有省略、留白等,需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才能確定句子內部的停頓。課文中值得重視的句子是“光持石擊甕破之”,“光”是司馬光的簡稱,“持石”是拿起石頭,“擊甕”就是砸那個肚大口小的陶質容器,“破之”就是把那個甕砸破了。了解了句子的大致意思,學生就能讀出正確的停頓了——光/持石/擊甕/破之”。
小學文言文的學習應該以小步慢走的形式達成一課一得的目標。教師不提出過多的學習目標和全面性的學習要求,只根據編者意圖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確定課文的核心教學目標和落實路徑,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訓練。
如教學《伯牙鼓琴》,課文所在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教師僅選擇“想象”作為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讀通課文、借助注釋了解大意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巍巍乎若太山”“湯湯乎若流水”兩個句子表達的音樂魅力,想象鐘子期在聽琴時腦海里出現的景象,體會伯牙鼓琴技藝的高超;之后,教師再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想象鐘子期聽琴后腦海里出現的景象,將想象訓練落到實處。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言文中感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如統(tǒng)編教材安排的《司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學弈》,粗略地看,三篇課文在故事、人物之間缺乏聯系,但三篇課文都包含同一種認識事物的方法。教師讓學生把三篇課文放在一起研讀,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就會發(fā)現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司馬光》用“群兒”的表現與司馬光比較,體現司馬光的智慧與冷靜;《王戎不取道旁李》用王戎不動與爭相去摘路邊樹上李子的孩子比較,體現王戎善于觀察與思考;《學弈》用兩個跟著弈秋學下棋的人比較,體現用心聽講與不用心聽講的結果。學生在比較中學習這些故事,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小學生學習文言文,就是通過課文的研讀,初步感知和接觸其中的文化思想。
以六年級下冊的《文言文二則》為例,一則是《學弈》,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學說的代表性人物,《孟子》自然也是儒家思想的經典作品。一則是《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屬于道家?!秲尚恨q日》借兩小兒之口對儒家代表人物孔子進行了評價,表達了嘲諷的意味。編者把這樣兩篇文言文編排在同一課中,可以讓學生接觸傳統(tǒng)文化中的代表學說。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編者意圖,結合學生學情,處理好學什么、從哪兒學的起點問題,還要關注文言文學習的發(fā)展問題,為學生學好文言文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