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余
學生寫作論述文,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理由缺乏說服力、難以支撐論點。其中主要表現(xiàn)為:理由與論點邏輯錯位、理由本身不合理、各理由之間雜糅重復等。為論點尋找最好的理由,就是克服這三種弊端,從而給論點提供有力的支撐。
一 理由與論點是否錯位
理由與論點之間的邏輯錯位主要類型有:理由大于論點,理由小于論點,理由與論點相交,理由與論點脫離。如下圖所示(黑圈代表論點,白圈代表理由):
那么,如何避免理由與論點之間的邏輯錯位?
首先,要厘清概念,要對論點中的核心概念的內(nèi)涵、外延有非常明確的界定。徐賁在《明亮的對話》一文中說:“概念是用字詞來表達的,說理、論理、辯論都是通過運用和闡述概念來進行的。我們常常會碰到一些看似明白甚至‘深刻的論斷,其實根本就是曖昧不清的,毛病就出在主要概念含糊不明、閃爍其詞?!崩?021年上海春季高考卷作文題:
有人說,你怎么做,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也有人覺得不盡如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wù)勀愕恼J識和思考。
作文材料中的“怎么做”“什么樣的人”是我們要認真厘清的概念;還有,“不盡如此”是什么意思, 它給我們留下怎樣的思考空間?這些問題不搞明白,就很難寫出高分作文。在筆者看來,“怎么做”和“什么樣的人”這兩個概念至少包含正反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表現(xiàn)為“上行人生”,一種表現(xiàn)為“下行人生”。在“上行人生”中,“怎么做”是積極努力的行為,“什么樣的人”是自己努力的目標;在“下行人生”中,“怎么做”是消極懈怠的行為,“什么樣的人”不是自己所要的結(jié)果,甚至是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一般來說,在“上行人生”中,“怎么做”未必“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努力學習未必能成“學霸”,刻苦經(jīng)營未必能成富商,每天寫字未必能成書法家,等等;在“下行人生”中,“怎么做”則往往“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學習吊兒郎當就會成為“學習困難戶”,經(jīng)常在背后說人壞話就會成為令人討厭的人,好吃貪睡就會成為遲鈍的胖子,等等。至于“不盡如此”也有較大的解讀空間,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其次,要調(diào)整“步驟”。一般的作文步驟是,先確立論點,再講述理由;先提煉理由,再講述證據(jù)。這樣的“步驟”適合那些容易把握、便于論述的論點??墒牵龅讲蝗菀装盐盏?、比較抽象的論點,則需要調(diào)整作文的“步驟”:先“盤點素材”,以便豐富感性認知,更加正確地理解論點,從而為理性的論述提供基礎(chǔ)。例如有這樣一個作文題:
生活中,許多人之所以堅持做某件事,并不是因為做了就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正確的。
這句話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作文材料概括了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有些抽象,以致有些人把它寫成“談信念”“說堅信”“心之所向,無問西東”等,顯然這些都是偏題的。遇到此類作文題,我們不妨先“盤點素材”,就是檢索歷史和現(xiàn)實中哪些人物做事“不是因為做了就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正確的”。例如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楊善洲退休后致力于綠化荒山,張桂梅堅守貧困山區(qū)教育事業(yè)數(shù)十年……有了這些典型的事例,我們行文就有底氣,尤其是對“堅信這樣做是正確的”把握更精準。
最后,去“套路化”?!疤茁坊弊魑谋容^普遍,常見模式有“意義套路化”和“條件套路化”。例如以“× ×”為話題或論點的作文,其理由為:× ×是個人發(fā)展的前提,× ×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是國家強盛的基礎(chǔ),× ×是民族復興的希望。這就是“意義套路化”模式。又如以“× ×”為論題或論點的作文,其理由是:× ×,需要遠大的理想,需要堅強的意志,需要樂觀的態(tài)度,需要合作的精神等。這就是“條件套路化”模式,這樣的條件如同萬金油,可以隨處涂抹?!疤茁坊弊魑?,即使理由講得很堂皇,也是缺乏說服力的。“套路化”作文是寫作者思想懶惰的體現(xiàn),奇葩的是,這種作文模式常被某些教師、某些培訓學校當作快速提高作文水平的不二法門,需要引起警惕。
二 理由本身是否合理
合理的理由要避開兩個誤區(qū):以偏概全(講過頭話),假設(shè)前提錯誤。
以偏概全是很多人容易犯的錯誤。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葉可以知秋,一葉也可以障目。某學者稱“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老年特質(zhì)的文化”,理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追求和諧,講究飲食,尊崇古代;而老年人講和諧(年輕人講競爭),老年人講食(年輕人講性),老年人向后看(年輕人向前看)。這位學者在論述中至少犯了兩次以偏概全的錯誤:一是僅憑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和諧、飲食和尊崇古代,就斷言其是“老年特質(zhì)”的文化,顯然是武斷之說;二是和諧與競爭、食與性、向后看與向前看跟年齡沒有絕對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現(xiàn)在講和諧、講飲食的年輕人非常普遍,在這一點上沒有明確的年齡界限。
怎樣避免“過頭話”,把話說得更真實可信?“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從另一個視角去審視我們的理由,使我們對事物的了解更全面些。例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質(zhì)的認知,就應(yīng)該從其他角度再審視,否則難免有嘩眾取寵之嫌。另外,必須慎用“一定”“都”“全是”“必然”這一類表程度的副詞,以免誤入極端。
再說一下假設(shè)前提錯誤。何謂假設(shè)前提?即人們在提出論斷時,隱含的沒有明言但內(nèi)心確信的想法。例如俗語稱“子不教,父之過”,假設(shè)前提就是只有父親負有教育孩子的責任,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拿這句俗語做理由,就難以取信于人。假設(shè)前提錯誤常常是習慣性思維導致的,具有較大的隱蔽性,一不小心,就容易落入誤區(qū)。
下面語段摘自2021年浙江高分作文:
踔厲奮發(fā)者視得失為新的起點,他們已臻道德高境。得失是他們“為生民立命”的手段。此時,無論是得還是失,雖然會對其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礙,但從本質(zhì)上,都是對下一階段發(fā)起沖擊的基礎(chǔ)。若失,則以“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之勢,收拾舊山河,重振旗鼓;若得,則怡然自足,以“宜將剩勇追窮寇”之勢,向下一個目標發(fā)起沖擊。此時的得與失,是破繭成蝶的希望與鳳凰涅槃的熾熱,是下一場征程的起點。
稍加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毛病。視得失為起點的踔厲奮發(fā)者已臻道德高境,其假設(shè)前提是踔厲奮發(fā)者都是道德高尚者。踔厲奮發(fā)是精神狀態(tài),道德高尚則是人格品質(zhì),兩者不能簡單等同。意氣風發(fā)可能出于追求個人理想,不見得都是“為生民立命”。
為了防止出現(xiàn)假設(shè)前提錯誤,我們不妨為自己的理由添加原因,看看是否能構(gòu)成因果關(guān)系。如果不能,就意味著理由存在邏輯錯誤。例如給 “子不教,父之過”加一個原因,因為孩子是由父親教育的。這個添加的原因是不合理的,至少在現(xiàn)代社會如此,母親、社會都負有教育的責任。
三 理由雜糅重復
一般地說,單個理由,即便本身合理,對論點的支撐力往往有限;相較而言,一個具有邏輯關(guān)聯(lián)的理由群無疑能對論點構(gòu)成更為有力的支撐。當然,這個群里的各個理由除了本身不能有“硬傷”之外,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必須合乎邏輯:理由陳述的角度相對獨立,而且彼此互補,避免重復雜糅。例如一篇論證“堅持做某事,是因為堅信這樣做是正確的”的文章,其理由:它能實現(xiàn)自我的飛躍,能增強自身的精神力量,更能鍛煉我們的心性。很顯然,這些理由都是從“自我”角度,雜糅重復,說服力不強。因此,學會如何展開思維、列出可靠理由極為關(guān)鍵。
目前論述文寫作教學常見的做法是,教師布置寫作任務(wù)、學生寫、教師批改后講評優(yōu)缺點,再找?guī)灼淖x一讀。這種做法沒有給學生提供如何展開思維的“支架”,所以收效很有限。筆者建議采用“圖表分析法”和“四維透視法”,助力大家寫出更好的理由。
“圖表分析法”適用作文材料是“公眾事件”的題目,例如某省教育部門通知“中考體育將與語數(shù)英等科目同分值,并將美育成績納入中考計分”,對此,你怎么看?對此類“公共事件”,我們要從各個方面(角度)來展開評論,從而得出肯定或批判的結(jié)論。這個事件涉及教育文化傳統(tǒng)、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長、學生等多方面,從這些方面分別進行利弊的分析,最后才能得出相對可靠的結(jié)論。圖表分析如下:
綜合結(jié)論:某省中考制度改革,只要確保體育、美育考試的公平性,就值得推行。
“四維透視法”就是圍繞作文話題,揭示本質(zhì)(向內(nèi)看),追溯淵源(向后看),推測前景(向前看),虛擬論敵(反向看)。此法更適用“社會(文化)現(xiàn)象”類作文題。例如對“浙江精神”的思考,向內(nèi)看就是挖掘“浙江精神”的本質(zhì)內(nèi)涵,向后看就是追溯“浙江精神”的由來,向前看就是如何發(fā)揚“浙江精神”,反向看就是批判與“浙江精神”相違背的觀念、做法。2021年浙江高考作文題:你對“得失”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 運用“四維透視法”也可以很快搭建論述的框架:向內(nèi)看,得失的本質(zhì)是過程;向后看,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得失的基本意見;向前看,得失是新的起點;反向看,揭示把得失看成終點的錯誤。
為論點提供最好的理由,其策略和途徑當然不限于本文所述。不管運用什么方法,都要注意規(guī)避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規(guī)范自己的行文思路,減少盲目的練習,始終是提升論述文寫作能力的關(guān)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