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隆
灰汁團是一道寧波獨有的小食。它的模樣粗拙可愛,渾圓,呈茶色,比雞蛋略小些。因為是用當(dāng)年的早稻米制成,灰汁團極有韌性,吃起來不粘牙,清涼、爽滑,夠筋道,而且越冷越爽口,是三伏天極好的解暑小食。
灰汁團是寧波北侖柴橋一帶著名的點心。當(dāng)?shù)貧v來有重陽節(jié)女婿給岳父岳母挑“望節(jié)擔(dān)”的習(xí)俗,那圓圓的灰汁團,就是不可缺少的“擔(dān)品”之一。鄞州古林鎮(zhèn)石馬塘的灰汁團也久負盛名。
早稻收割完畢,黃澄澄的稻谷被運到曬谷場晾曬,剩下一束束稻草,被整齊地晾曬在田間地頭。那一捆捆不起眼的稻草常被外地人用來做飼料、墊豬圈、當(dāng)燃料,卻不曾料想它們也能化腐朽為神奇,成就一道寧波古早味的點心。
農(nóng)戶喜獲早稻之后,將早稻米磨成粉,把曬干的稻草燒成灰。將水燒開后,把稻草灰畚出,用開水淋灰,取其汁水,經(jīng)沉淀過濾后即成“灰汁”。
在灰汁中拌入磨好的早稻米粉,再加入黃糖拌勻后,倒入鍋內(nèi)用文火燒,同時不斷地用鏟子順時針方向攪拌,一邊攪拌一邊繼續(xù)添加黃糖和灰汁水。待米粉煮到八成熟、顏色略黃時出鍋,趁熱用手搓成一個個直徑三四厘米的團子。把搓好的團子放入墊有蒸籠布的籠屜內(nèi)蒸半小時后取出,放于陰涼處涼透后即可食用,吃起來韌韌的,帶著一股鄉(xiāng)野之風(fēng)。
早稻于春季生長,飽含江南的水汽,因此才能蒸出粒粒分明、飄著清香的灰汁團。收割完早稻,恰逢農(nóng)歷“七月半”,做“七月半”羹飯時,搓上幾個灰汁團,既祭祀祖先,又可自己嘗鮮。
如今,灰汁團在寧波市區(qū)的菜場、超市里都有出售,但大都添加了食用堿,少了用老法子取灰汁的程序,沒有了那種醇醇的、釅釅的清香味兒。那種味道源自新打的稻草所煅之灰,和新打的早稻所軋之米,兩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