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都在特別努力地堅持親子閱讀,每天再忙再累,都會和孩子一起坐下來讀書。
但有很多媽媽遇到一個特別大的煩惱:為什么我都這么努力了,孩子的閱讀興趣還是不高?為什么親子共讀了好幾年,孩子上小學了,還是沒能愛上閱讀?這恐怕與大人帶孩子閱讀時做的一件簡單小事有關(guān),就是——給孩子“講書”!
世界著名早教專家蒙臺梭利在她的《童年的秘密》中,講過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一個十五個月大的小男孩兒攤開一些色彩艷麗的明信片給她看,跟她說“汽車”。她知道孩子是想讓她看汽車,但她從那些畫面上看到的,只有風景、人物、動物——換句話說,上面根本就沒有汽車。
于是她對小朋友說:“我沒有看到汽車?!毙∧泻嚎粗舫鲆粡埫餍牌?,很得意地說:“喏,這里!”蒙臺梭利看到,畫面中央是一只獵狗,遠處有一個扛著槍的獵人,角落里有一座小屋和一條彎彎曲曲的線,線上有一個很小很小,幾乎看不到的小黑點兒——孩子指給她看:“汽車!”
毫無疑問,孩子是對的,那條在畫面角落的曲線,是一條路,而那個大人根本就不會留意的小黑點兒,代表著一輛汽車。
蒙臺梭利覺得,孩子的注意力可能還沒被吸引到那些“漂亮和有用”的圖畫上,于是挑出一張有長頸鹿的圖片,指給孩子看:“看這長長的頭頸?!焙⒆幽樕幊恋鼗卮穑骸伴L頸鹿!”——于是,蒙臺梭利沒有勇氣再講下去了。
一個這么小的孩子,已經(jīng)非常懂得運用自己的常識和想象,從畫面中“讀”到豐富的內(nèi)容,成人的注意力卻常常在畫面最主要的、而且大人一廂情愿地想讓孩子“知道”“了解”的那些東西上??梢哉f,閱讀時,孩子和大人完全不在同一頻率。
大人給孩子“講書”,當然是好意,希望孩子在大人幫助下,能把一本書讀得更“好”,獲得更多理解和認知。但是,這恰恰背離了引導孩子閱讀的初衷——培養(yǎng)他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閱讀能力,也就是說,我們的原本的目標是讓孩子愿意而且有能力自己讀書。
給孩子講書,會給孩子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帶來束縛和干擾。
1.大人的“成見”,會束縛孩子的思考和想象。
孩子的看法不一定和成人相同,你通過講書,把成人的見解灌輸給孩子,就把他對書的理解限定在了你給他的框架中,束縛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2.大人的講解,干擾到孩子自己閱讀。
一個興致勃勃投入閱讀活動的孩子,他的頭腦中會發(fā)生很奇妙的“化學反應(yīng)”,有時驚喜,有時驚詫,有時興奮,有時悲傷,當孩子能完完全全把自己投入書中,獲得屬于自己的樂趣時,他才能真正地愛上閱讀。
但是,在親子共讀中、在爸爸媽媽給孩子講書時,孩子是失去了這種相當私人的樂趣的,他不得不配合大人的講解,時不時表示我在聽、我聽到了、我聽懂了,他頭腦中那些奇思妙想會經(jīng)常被打斷,而且當他沉浸在自己的樂趣中,表現(xiàn)得有點兒“走神”時,又常常被大人批評“不專心”。
孩子的閱讀經(jīng)常被干擾,他就會感到不快樂,對這種活動失去興趣,這也正是很多媽媽發(fā)現(xiàn)自己那么用心地帶孩子做親子閱讀,但孩子連閱讀興趣都沒有發(fā)展起來的原因。閱讀和吃飯一樣,你介入越多,孩子困難越多。
孩子閱讀時,大人到底該怎么做?真心爸媽有幾個建議:
1.放棄對“親子共讀”的堅持,放手讓孩子自主閱讀。
2.只在孩子要求給他讀書時,照本宣科地讀。不加任何講解,讓孩子原樣獲取書中的內(nèi)容。
3.只在孩子提問時解釋,不主動給孩子解釋。孩子不提問,大人不解釋。
4.在孩子想討論時,和他討論,孩子不發(fā)起討論,大人不和他討論。
為什么大人能聽“講書”,而孩子不能?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想,現(xiàn)在知識付費這么發(fā)達,很多成人都付費訂閱“講書”的專欄來聽別人講書,為什么爸爸媽媽就不能給孩子“講書”呢?
這不一樣。成人聽別人講書,是為了快速了解書中內(nèi)容,獲得書中的干貨。但培養(yǎng)孩子閱讀,是為了讓他愿意自己讀、有能力自己讀,能自己從書中獲取信息,讓他用“聽講”的方式來讀,在方法上就南轅北轍了,沒有效果,當然也不奇怪。
徐智明、高志宏夫婦,本科均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兩孩爸媽,用心研究家庭教育。著書《育兒基本》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