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思琪 王夢雅
摘? 要:近年來,隨著社會各界對家庭教育的不斷重視,以及《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有關薩提亞冰山理論的研究也引起相關專業(yè)工作者的熱議。本文旨在通過冰山理論分析學生為何會產生拖延行為,并提出了通過培訓家長、心理咨詢師咨詢、師生溝通三方面化解學生的拖延問題的方法,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薩提亞;冰山理論;偏差行為;家庭教育;拖延行為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2-0072-04
拖延行為隨處可見,學校正是“拖延癥患者”的“重災區(qū)”,如果教師提早到學校觀察學生,很容易就會看到幾個圍在一起補作業(yè)的學生,這種行為非常常見。倘若任憑學生的拖延行為發(fā)展下去,將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排斥心理,不僅會荒廢學業(yè),也會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極大的影響,甚至會對社會發(fā)展產生影響。
薩提亞模式從個人及家庭入手,旨在全方位處理個人所背負的問題,盡可能提高個人價值感與責任感,改善人際關系,使人更好地達到內外合一,獲得更好的生活體驗,將個人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一、薩提亞模式及冰山理論的提出、應用與影響
(一)薩提亞模式的提出
維琴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女士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大師,她認為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密切的聯系,家庭甚至會影響人的一生,因此她糅合多種理論,如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等,創(chuàng)建了薩提亞模式的理論體系,從家庭、社會等多方面著手,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發(fā)現自我。冰山理論是薩提亞家庭治療中的重要理論,它將人的自我隱喻成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能被外界看到的是行為,在水面以下的藏在更深層次的更多的是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1]。
(二)薩提亞冰山理論的應用
薩提亞冰山理論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促進個人心智成熟,提高自我價值,促進個人成長。還可以運用到家庭教育中,幫助人們學會有效的溝通方式以及處理情緒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家庭成員間的和諧相處,減少和緩解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學習薩提亞理論也可以預防問題的產生。在企業(yè)中,可以幫助團隊更好地溝通,有利于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也為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等提供了工作中需應用的理論。
(三)薩提亞模式的影響
薩提亞模式在國際心理治療界具有廣泛深遠的影響。它能科學、有效地解決人們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1964年,薩提亞女士出版的第一本書《聯合家族治療》(Conjoint Family Therapy),被稱為是家庭治療的“圣經”,由此可見薩提亞模式的影響力。
二、拖延的定義及類型
(一)拖延的界定
“拖延”一詞在漢語中指的是延長時間,不迅速處理。近幾十年來,各國研究者也對拖延做出了不同的界定,目前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所羅門(Solomon)和羅斯本(Rothblum)認為拖延是個體對使其感到主觀不適的任務所做出的不必要的行為[2]。塔克曼(Tuckman)將拖延定義為推移或完全回避個體控制下的行為[3]。法拉利(Ferrari)提出拖延是一種使某種相關的、及時的任務推遲或破壞的出現[4]。本文認為,拖延是一種人類對某項任務產生的應激措施,所謂應激,即由危險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況變化所引起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
(二)拖延的類型
依據拖延對象分類,可以將拖延行為分為四類,分別是學業(yè)拖延(即將學業(yè)任務拖延到完成時間的最后一刻)、生活次序拖延(即很難決定生活中各種事件的執(zhí)行時間與順序,略類似于“選擇困難癥”)、迅速決策拖延(即缺少迅速作出決定的能力)以及強迫性拖延(即習慣性拖延)[5]。
依據拖延時間分類,可以將拖延行為分為兩類,分別是特殊情境拖延和長期特質拖延。特殊情境拖延是指個體可能會在某情境下對某任務進行拖延,但在其他方面并沒有拖延行為。長期特質拖延則是指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長期頻繁地出現拖延行為,此時的拖延行為與個體所進行的活動無關,反映的是一種跨情景和時間的習慣,因此拖延亦可看作是一種人格特質。而特質拖延可細分為喚醒型拖延(即把所有任務囤積到截止時間之前的某個時間段做完)和逃避型拖延(即將任務完全拋之腦后,隨后找借口來逃避任務)。
根據拖延的影響范圍分類,可以將拖延行為分為兩類,分別為社會拖延(即推遲完成社會責任)和個人拖延(即推遲個人事物),這兩者都具有情境性和持續(xù)性的特點。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社會拖延與個人拖延并不是兩個獨立的分類。例如,當一個人的身體出現不適卻推遲自己的身體檢查時,往往會因為生病而耽誤自己工作或學習上的任務,此時,社會拖延和個人拖延便發(fā)生了重疊。
(三)拖延的根源
心理動力學家認為,拖延是個體對死的本能抗爭和回避無意識死亡焦慮的一種方式。拖延癥通過忽略鐘表、日歷等計時用具來超越死亡。同時,鐘表可以看作是時間的管制者,拖延亦可看作是對權威的抗爭,因此,權威型的父母更容易培養(yǎng)出“拖延癥患者”。
行為主義學者認為,拖延是一種習得的習慣,是由個體對愉快活動和短期獎賞的偏好而發(fā)展來的。譬如,一個學生每次寒暑假都在開學前一周趕作業(yè),那么他記憶中的這種成功的經驗將會被多次刺激,從而促使他做出拖延行為。
一部分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拖延是一種行動策略,個體通過這種策略來逃避面臨其缺乏能力的局面,將任務失敗的能力缺乏等內部原因轉移為外部原因時間、精力的不足等,從而避免自我及他人的批評,以維持自身自尊。也有一些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拖延是自我管理的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個體決定事件如何開始、暫停、繼續(xù)、結束的能力,由于該能力的缺乏,個體常常不能妥善處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安排,從而導致某事情的拖延,與此同時,這樣的個體也更加容易受到外界干擾,事情常常做到一半時中斷,事件繼續(xù)也容易被推遲。還有一些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動機也是造成個體拖延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個體處在外部動機的壓力下時,其不得不去執(zhí)行某些任務,這比在內部動機的驅使下執(zhí)行該項任務更容易出現拖延。內部動機又可分為追求成功動機與回避失敗動機,二者對拖延行為的影響也不同。當追求成功動機低于回避失敗動機時,個體將傾向于不斷以拖延的方式逃避失敗。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為,“五大”人格中的外傾性、神經質以及責任心都與拖延相關,其中責任心更是特質拖延的根源。
三、學生拖延行為的剖析
根據薩提亞冰山理論(見圖1),學生的拖延行為可以追溯到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個體的發(fā)展離不開教育,而教育也離不開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通常而言,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地點便是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產生重要影響,教育方式的不同也會影響孩子的拖延行為。研究表明,生活在氛圍溫暖的家庭中的孩子的拖延傾向比家庭氛圍嚴苛或冷漠的孩子低很多[6]。相關研究表明,信任鼓勵型的父母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價值觀,積極地自我調整學習策略[7]。
(一)原生家庭對孩子產生拖延行為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Diana Baum- rind)將父母分類四類,分別是民主型、權威型、溺愛型和忽視型。民主型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兼具管控性和靈活性,一方面要求孩子達到某個目標,另一方面又善于傾聽孩子的意見。該類型的父母能夠認識并尊重孩子的觀點,不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反之把孩子當作一個完整的人的來看待,能夠幫助孩子認識到學習任務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分配,在這種家庭氛圍下成長的孩子較不容易產生拖延行為。權威型的父母對孩子限制性很強,要求孩子一定要遵守自己規(guī)定的規(guī)則,同時不與孩子講為什么要遵守這些規(guī)則。孩子若順從便夸獎,違反則懲罰,長此以往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從而導致拖延行為的產生。溺愛型的父母通常對孩子的限制較少,允許孩子自由表達情緒,尊重孩子的發(fā)展意愿,在這種家庭氛圍下成長的孩子,尤其是男孩,通常會表現出沖動和攻擊性。他們一般比較粗魯,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缺少控制性并且具有較低的獨立性和成就感。而正是較低的獨立性使他們希望萬事都由別人幫自己解決,從而會拖延事情的進度,父母的縱容也會使孩子的拖延行為逐漸惡化。忽視型的父母最大的特點就是缺席孩子的成長過程,比如留守兒童就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這是一種非常放任且具有較低要求的教養(yǎng)方式,這種類型的父母通常會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而忽視孩子的感受與需求,這樣的家庭氛圍會使孩子在成長過程缺乏對情緒的控制力,并且影響孩子同理心的培養(yǎng)。在這種忽視氛圍中,孩子自暴自棄的可能性極大提高,而這也是嚴重拖延行為造成的結果。
家庭是個體學習的最早場所,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一個家庭里,孩子通過耳濡目染模仿并學習父母的行為,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模式會影響孩子在將來處理自己與下一代的關系時的方式。由此可見,若是家長不對自己的教養(yǎng)方式進行反思,那么整個家族都會陷入惡性循環(huán)。
(二)拖延行為的危害
1. 拖延行為會造成學生學習成績下降
學生的拖延行為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學生學習成績的下降。拖延行為會導致時間分配不合理,學生會將待完成的事情堆積到最后的時間期限里完成,如前文所提到的補作業(yè),為了能按時上交作業(yè),一部分人會選擇抄別人的答案。在對別人答案進行復制粘貼的過程中,學生沒有鞏固復習學習過的知識,也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不能發(fā)現學習上存在的問題。等到老師講解題目時,無法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進行查缺補漏。另一部分人會選擇自己獨立完成作業(yè),但是因為時間緊迫,沒有充足的思考時間,有可能出現會做的題做錯、只寫簡單的題不寫難題等現象,學生得不到鍛煉,水平很難提高,學習效率低下,長此以往,學生的成績不可避免地會下降。
2. 拖延行為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拖延行為嚴重的孩子面對學習任務時會有無力感,并且表現出低自我效能感,知難而退,很難在學業(yè)上取得成功,也會對未來工作、學習產生不利影響。有的家長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要和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一起玩?!奔议L的話會影響到孩子的交友行為,容易造成其對人際關系的過分敏感。人際關系受挫時認為自己很笨,成績不如別人好,越來越缺乏自信心,引起低自尊[8]。在拖延的過程中,心態(tài)也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從一開始的放松慢慢變成因為拖延而感到自責,再到因為時間不夠而產生的緊張感,焦慮、絕望等消極情緒的增長會嚴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這些情緒若不能得到很好地消化處理,被帶入到下一件需要完成的事情上,容易再一次引起拖延,此種循環(huán)往復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巨大的傷害。
3. 拖延行為會引起學生的叛逆行為
這里尤其要強調的是,處于青春期的學生身體和心理都在迅速發(fā)展,有著巨大變化,他們情緒穩(wěn)定性差,不喜歡被家長管教,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家長和教師知道拖延造成的危害,因此會反復和孩子強調,比如家長常說的“作業(yè)寫了沒有?什么時候寫完?趕緊去寫?!逼淠康脑谟谟谜Z言去督促學生學習。但學生可能不知道拖延的危害,也有可能雖然知道但自我管控能力差,重復聽到后會感到焦慮、煩躁,難免會因為拖延行為而與家長、老師產生爭執(zhí),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溝通,叛逆行為由此產生。個別學生也會因此產生無力感,自暴自棄,強化了習得性無助。
四、利用薩提亞冰山理論化解學生“拖延癥”的方法
(一)家長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長缺乏教育相關的知識,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家長通過不斷學習,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會遇到的問題,應關注孩子,尊重孩子,尋找一種適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及時幫助孩子走出拖延,不僅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更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9]。
(二)利用心理咨詢師剖析家庭問題
對于已經產生嚴重拖延行為的學生而言,其最好能與家長一起尋求專業(y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耙粋€問題孩子背后通常會有一個問題家庭”,這也是冰山理論的核心[10]。咨詢師根據每個家庭不同的情況給出建議,家庭成員共同做出改變,營造更好的家庭氛圍,來幫助孩子走出拖延、幫助家庭減輕不良行為[11]。
(三)加強師生溝通
對于教師而言,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很重要,有輕度拖延行為的學生需要與教師進行充分溝通,讓教師明白自己為什么會出現拖延行為,一方面是為了讓教師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便于提供相應幫助。教師也可以通過班會等主題活動,帶學生了解拖延及其危害,引導學生預防和解決拖延問題。
(四)促使學生學會自主調節(jié)
通過學習薩提亞冰山理論得知,冰山最底一層是自我,自我包括生命力,生命力帶來了創(chuàng)造力、自信心、智慧、安全等,充分挖掘自我,可以給生命帶來無限動力,因此學生自己認知的覺醒也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在學習這些理論的過程中,尋找到學習的目的和動力,面對學習任務的失敗,可積極反思尋找原因,提升抗挫折抗壓力的能力,不斷增強自信心,提升自我價值感,提高專注度和自主管控時間的能力,有助于解決拖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顏培紅. 薩提亞模式的傳承與發(fā)展[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16):7-10.
[2] Solomon,L.,Rothblum,E..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Frequency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Correlate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4(31):503-509.
[3] Tuckman,B.W.. The Development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Procrastination Scale[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91(51):473-480.
[4] Ferrari,J.R.. Procrastination and Attention:Factor Analysis of Attention Deficit,Boredomness,Intelligence,Self-esteetm,and Task Delay Frequencies[J].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0(15):185-196.
[5] 蒙茜,鄭涌. 拖延研究述評[J]. 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4):9-12.
[6] 王莉. 家庭系統理論視角下青少年厭學問題的個案介入研究[D]. 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21.
[7] 楊雨婷. 薩提亞家庭療法對中職女生自我接納和學業(yè)拖延的干預研究[D]. 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9.
[8] 趙振杰. 初中生學業(yè)拖延的現狀及干預[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21.
[9] 張亦涵. 初中生厭學原因及對策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10] 羅俊,周玲玲,胡月. 小學生拖延行為心理原因及干預策略初探[J]. 教育教學論壇,2013(42):2-3.
[11] 吳雨薇. 論原生家庭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從家庭系統理論出發(fā)[J].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7,35(03):88-92.
(薦稿人:劉武軍,新疆農業(yè)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