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潤的雨林內部。姜恩宇 攝
1988年,我從新華社青海分社到海南分社任攝影記者。
青藏高原和熱帶海島之間在地理地貌、動植物資源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使我對這里充滿了好奇。在青海分社工作的時候,我就十分關注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并做了許多相關報道,來到海南我立即有計劃地投入了這個領域的采訪報道中。
那時我們出差經常要在中部山區(qū)的公路上經過,公路四周全是茂密的原始熱帶雨林,綠色沒有盡頭,可是到了晚上,卻時??梢钥吹竭h處山坡上星星散散的火光,那是刀耕火種的景象:一片片山林被砍伐燒光,用來種植一種產量很低的旱稻。真是可惜,這樣讓人痛心的景象成為我堅持30多年的熱帶雨林報道之源。
清晨采食的螞蟻。姜恩宇 攝
隨著走進雨林的次數越來越多、對雨林采訪的逐漸深入,我被這神奇的森林迷住了。這是從上到下立體生長的林海,每一寸空間都被各種植物充分利用,繁茂生長的植物、悄無聲息游走在林中的動物和昆蟲,各類生命在這里沒有高下之分,沒有多余的東西,沒有垃圾。雨林有自己呼吸吐納的規(guī)律,所有的動植物遺骸都被雨林用各種方法重新吸收利用,古人云“道法自然”,熱帶雨林生境是這個法則的最好體現。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物種最為豐富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具有“地球之肺”的美稱,也是我國陸地生態(tài)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南島的原始熱帶雨林由于分布廣泛、類型豐富,被專家稱為是中國最典型的原始熱帶雨林,是中國熱帶雨林的縮影。中國第一個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就建立在海南島。
咖啡色的蕈菌。姜恩宇 攝
為適應雨林中多雨的氣候,許多植物都生長著便于排水的滴水葉尖。姜恩宇 攝
為了使更多人看到這片美麗的森林,進而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我每年都要進入雨林安營扎寨工作兩三個月,住帳篷、吃干糧、不畏艱難、不避風雨跋山涉水地考察、采訪、拍攝圖片,把林中各種動植物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美展示給世界。
熱帶雨林中的千萬物種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它們共同構成雨林的生態(tài)系統。但評價一處雨林的生物多樣性是否豐富卻有一定之規(guī),比如某處森林中是否存在旗艦物種就是一個重要的指標。海南長臂猿、圓鼻巨蜥等就屬于當地雨林的旗艦物種,這些物種是否存在,只靠寫文章是不行的,必須“有圖有真相”。
五指山三疊瀑布。姜恩宇 攝
圓鼻巨蜥。姜恩宇 攝
五指山雨林中的板根。姜恩宇 攝
小弧斑姬蛙的蝌蚪。姜恩宇 攝
紅蹼樹蛙。姜恩宇 攝
黃猄蟻組成“蟻鏈”拉樹葉,共同筑巢。姜恩宇 攝
這是一只偽裝成樹葉的紡織娘。姜恩宇 攝
海南長臂猿一家三口。姜恩宇 攝
海南坡鹿。姜恩宇 攝
熱帶雨林。姜恩宇 攝
鸚哥嶺主峰下海拔1300米處的完美溝谷雨林。姜恩宇 攝
從1997年開始,我每年到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尋找拍攝海南長臂猿3到4次,每次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影。這個保護區(qū)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山高谷深林木參天,尋猿并拍攝非常困難。直到2003年,我才第一次拍攝到海南長臂猿清晰的圖片。而拍攝圓鼻巨蜥則帶有一定偶然性。圓鼻巨蜥以動物尸體腐肉和蛇、蛙、小蜥蜴等為食,是雨林生物鏈的重要一環(huán)。在多年的采訪中我一直打聽圓鼻巨蜥的消息,也聽老林業(yè)工作者說“過去”時常可以看到,但連一張圖片也沒有。2008年6月我正在文昌市采訪,忽接鸚哥嶺保護區(qū)的電話叫我趕快去,他們發(fā)現了圓鼻巨蜥一窩5只幼崽。我趕到鸚哥嶺,拍攝到滿意的圓鼻巨蜥圖片,我想這偶然中也有必然吧。以前在云南邊境也曾發(fā)現過圓鼻巨蜥,可是有人認為很難說它們是不是從緬甸“過來玩”的。海南是一座島,圓鼻巨蜥不可能渡海而來,這也證明海南熱帶雨林中確有這一珍稀物種存活,并自然繁殖。
海南島熱帶雨林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種類,繁茂的熱帶雨林和眾多的珍貴動植物組成了海南島復雜的雨林生態(tài)系統。讓更多人看到熱帶雨林的美,是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