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冰
8月,重慶高溫不下。8月21日22時30分許,重慶市北碚區(qū)歇馬街道虎頭村突發(fā)火情。
對于重慶人來說,虎頭村所在的縉云山十分特別。巴山夜雨漲秋池,這里就是李商隱詩句中的“巴山”??N云山不僅滋養(yǎng)了代代重慶人,也是重慶人心里十分重要的城市標志。
“縉云山著火了,作為重慶人,我們怎么可以袖手旁觀?況且山路難走,現(xiàn)在正是需要摩托車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去現(xiàn)場。”這句話概括了所有摩托車騎手的心聲。
頂著40攝氏度的高溫,顛簸在崎嶇的山林小路,一個又一個摩托車騎手,把油門踩到底,不顧自身安危,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這些騎手有的是專業(yè)路試員,有的是摩托車愛好者,有的是外賣員,有的是剛成年的學生。他們雖然來自四面八方,素不相識,卻都覺得自己比任何人更有理由站出來。
從21日開始,這些摩托車騎手們,在山火現(xiàn)場接力運輸,讓本來沒有燈的地方,有了燈;讓本來沒有路的地方,有了路。
他們用行動展現(xiàn)了,重慶是“摩都”,更是一座不會被困難打倒的英雄之城。
騎手們串起一條“人鏈”
沿著大山向上的軌跡,山火現(xiàn)場在途中設置了不同集散點。集散點到集散點之間,有的路段,汽車可以通過;有的路段,只能摩托車;有的路段,只能越野摩托車;有的路段,只能步行。
山越高,越陡,越危險。
有的騎手負責在路況好的路段負責物資運輸;有的騎手丟下車,在陡坡用人力接龍的方式傳遞物資;有的騎手,拿著滅火器,直接走去高處的隔離帶,守在專業(yè)救援人員的身后。
他們自發(fā)地趕來,又自發(fā)地形成一條長長的接力“鏈條”,勇敢地和大山里的“火龍”對抗。
8月25日晚,歇馬街道山火明火的撲救工作迎來以火攻火的“最后一刻”。為了高效撲滅明火,救援人員決定用人工點燃的火與相向燒來的林火對接,讓接合部驟然缺氧失去燃燒條件。
“救援人員準備點火了。”25日晚上9點左右,20歲的外賣員鄭曉峰和上千摩托車騎手在山腳等待,實時交流著情況。
在此之前,他們已經(jīng)運輸了大量救援人員和物資上山。包括鄭曉峰在內(nèi)的很多騎手已經(jīng)連軸轉了幾十個小時。雖然此時,他們可以短暫地休息,但是他們沒人懈怠,仍然緊繃著弦。
“你在隔離帶嗎?注意安全啊?!?5歲的志愿者陳曉蛟站在隔離帶旁時,收到了妻子的信息?!澳惴判?,我離得遠。你早點睡?!标悤则詻]有告訴妻子,他此刻離消防員僅100米,風向一旦發(fā)生變化,大火瞬間可能會朝他撲來。
“我是藍天救援隊成員,有豐富的救援經(jīng)驗。當我知道隔離帶需要大量志愿者的時候,我丟下車,拿起裝備就上了?!标悤则曰貞浀溃斖?,幾百人正在山腳下排隊,搶著報名,爭先恐后地想上去。
當晚,一張經(jīng)典的照片在各大社交平臺上流傳著——山火現(xiàn)場,左邊是熊熊的烈火,右邊是站在隔離帶旁,成千上萬救援人員串起的一條“白色燈鏈”。
一座城市,都被這種勇敢觸動了。
10點,11點……最終,當救援人員高聲喊出“勝利了,勝利了”,這座城市才真正入夜。許多重慶人提在嗓子眼的心,也紛紛放了下來,“今晚可以安心睡覺了”。
但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明火撲滅只是一個開始,余火撲滅工作還在繼續(xù)。
26日凌晨,山下的鄭曉峰和其他騎手們一起,又一次發(fā)動了摩托車,齊刷刷地朝著山上的方向駛去,想去接英雄下山。
34歲的志愿者余勇當天因為工作原因,凌晨才趕過來。深夜,他爬到那段無法通車的陡坡,和幾百個志愿者一起,接力向上運輸著滅火器。
陳曉蛟此時也并未離開,正在和其他志愿者進行余火撲滅工作。早上6點,陳曉蛟覺得“身體有點遭不住了”,決定下山。在他走下陡坡時,不敢相信地揉了揉自己的眼睛。
“一大群摩托車騎手在我面前,沒一個閑著,還在幫忙運輸物資。我沒想到這個點,還有這么多人上山,而且很多都是‘00后,我真的被這些年輕人感動了。”陳曉蛟站在原地,鼻子一酸,第一次在山火現(xiàn)場流下了眼淚。
當他來到開闊的山腳下,他發(fā)現(xiàn)這里人和車更多,“現(xiàn)場已經(jīng)水泄不通”。
一個朋友在人群中看見他,走過來跟他打了聲招呼。“我昨晚想著這個火,愣是一晚上沒睡著,我覺得我今天必須來做點什么。”
“沒必要知道我的名字”
對于在現(xiàn)場志愿工作了4天的鄭曉峰來說,他就是一個“騎摩托車運輸物資的,一點都不辛苦”;對于拿著滅火器、直接沖到火線的陳曉蛟來說,他前面還有一群消防員、武警官兵頂著,“我覺得我沒什么危險的”;對于專門騎了1個多小時摩托車趕到現(xiàn)場的余勇來說,“沒必要知道我的名字,我只是出了一份很小的力”。
被大部分人視為英雄的他們,卻反復強調,自己干的事情不值一提,真正的英雄不是他們。
他們提到了那些沖進火線的消防員。一位曾在涪陵區(qū)參與救火的志愿者感嘆道,“這么熱的高溫下,這些消防員就這樣徑直地走進了火里,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我不敢想象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他還清楚地記得,他上山給消防員送水的時候,有個消防員在火中工作了五六個小時,已經(jīng)極度口渴,拿到一瓶水,看到旁邊零星的火花冒出,趕忙將手上的水澆了上去,最后自己一口都沒喝到。
他們提到了駐守在物資集散點的志愿者。每個物資集散點,不僅有大量的水、藥品、食物,還有新鮮的盒飯、雪糕、墨鏡、毛巾、成堆的用來保溫的冰磚……專程過來支援的外地消防員在現(xiàn)場驚訝地說道,他們此前從來沒有體驗過坐摩托車去滅火現(xiàn)場,也從來沒有在山火現(xiàn)場吃到過雪糕。
他們也提到了很多沒有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的好心人。有的餐廳老板免費提供盒飯,并且在廚房里反復強調,“多點肉,少點黃豆”;有的加油站為這些志愿上山的騎手,免費加油;有的修理店老板,維修完車后,分文不收;有的出租車司機知道乘客是上山幫忙時,直接免單;有的重慶人不能趕去現(xiàn)場,一直在找渠道捐款;有的老鄉(xiāng)攔住外地消防員的車不讓他們走,一定要把“土特產(chǎn)”塞到他們車里……
他們提到了這么多人,卻唯獨沒有提到自己。
雖說英雄不問出處,但是這次山火讓大家看到了,英雄也有出處。
這些英雄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國籍,都聚集在一個叫“重慶”的地方。
這座城,有煙火氣,也有英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