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馬克·吐溫 幽默與諷刺 語言藝術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之父”,是全球著名的文學家和幽默大師,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幽默與諷刺的語言藝術風格充分汲取了各國優(yōu)秀文學經典之中的藝術傳統(tǒng),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學根基。馬克·吐溫小說的題材涵蓋范圍很廣,不但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中切實存在的問題,還深入思考了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創(chuàng)作風格別具一格,獨具特色,獲得了全世界讀者的一致好評。從創(chuàng)作內容上來講,馬克·吐溫在小說中通過幽默的形式展現了一系列的社會不合理現象以及人性的丑惡,表達了他對于普通底層民眾的關注;從創(chuàng)作特點上來講,幽默與諷刺被認為是他小說的代表風格。馬克·吐溫小說中的幽默與諷刺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具有豐富的思想根基、多樣的文字形式、深刻的文化內涵,不但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效果,更具有深刻的哲學思辨意義,持續(xù)影響著美國當代文學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一、馬克·吐溫小說的風格形成
“幽默與諷刺”是馬克·吐溫小說最重要的語言特征和藝術風格,其深深根植于作者個人的成長經歷之中,立足于美國社會的發(fā)展實際中,同時還結合了19世紀美國各種文學藝術流派的語言風格,進而形成了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作為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馬克·吐溫的小說無情地嘲笑和批判了那個時期美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拜金主義、虛偽做作、腐敗無能等一系列現實問題,被譽為是“從痛苦的社會生活中崛起的幽默”。
12歲時,幼年喪父的馬克·吐溫就開始了在報社當學徒的生活。成年以后,馬克·吐溫也離開了家鄉(xiāng),輾轉多個城市成了一名印刷工人,沉重的生活壓力和漫長的勞動經歷塑造了他雖然敏感但卻正義的性格特征,也為他日后的小說創(chuàng)作積累了大量素材。1851年,馬克·吐溫在成為排字工人的時候也開始為《漢尼拔雜志》寫一些簡單的草稿,此時他接觸到了很多浪漫主義氣息濃厚的傳奇作品,如《堂吉訶德》、莎士比亞戲劇等,這都成了他的靈感來源。以前馬克·吐溫的家庭生活非常貧困,因此他也大量接觸到了當時的底層窮苦民眾,深刻感受到了他們生活的窘迫與艱難,在看到很多真實的悲慘境遇的同時,也開始體會到了來自農奴主的種族歧視和社會現實的黑暗,這都為他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幽默與諷刺風格打下了基礎。雖然到了創(chuàng)作的中后期,馬克·吐溫小說中的諷刺氛圍日漸濃厚,但尚且美好的童年經歷還是使得他的作品不會完全流于灰暗,充滿了幽默元素。
馬克·吐溫一生有著豐富的職業(yè)經歷,他不但是一位作家,還曾當過水手,參加過部隊,做過礦工,同時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演說家,有著非常出色的口才。在撰寫小說的同時,馬克·吐溫還一度參與了自動排字機的投資,但不幸投資失敗,加之家庭成員一度遭遇疾病的困擾,接踵而來的打擊使得他逐漸債臺高筑。為了償還債務,馬克·吐溫于1895年走上巡回演講之旅,而這場特殊的旅程也對其小說藝術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例如,他曾在《我也是義和團》中講到:“讓中國自己去決定,哪些人可以到他們那里去,那便是謝天謝地的事了?!庇纱丝梢钥闯觯藭r的馬克·吐溫已經有了一定的反諷能力,其一方面批判了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惡劣行為,另一方面還體現了對于中國義和團運動的認可和支持,并明確地提出在維護國家主權、抵抗外國勢力的時候,他是與中國站在一起的。
馬克·吐溫小說中幽默與諷刺的語言藝術風格得益于他對于創(chuàng)作技巧的長期關注。他在美國曾聽過狄更斯的演講,并在聽完以后對演講的優(yōu)點和缺點、演講的藝術技巧和風格特色等都進行了細致入微的點評,認為恰當的敘述方式是塑造幽默諷刺風格的重中之重。之后,每次在聽完優(yōu)秀的演講后,馬克·吐溫都會對演講者的話語、聲音等語言元素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運用在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借助一系列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獨特性的敘述方式和人物形象來充實、完善自己的作品。他曾經說過:“語言的本質就是在生活和存在中,對語言的研究就是為了研究社會和思想。”馬克·吐溫小說的語言藝術充分反映了社會中不同群體的身份印記,體現了不同群體的真實聲音,這也是其小說蘊含諷刺與幽默藝術風格的意義所在。
二、馬克·吐溫小說的幽默與諷刺藝術風格
馬克·吐溫所生活的時期正好處于美國資本主義從競爭走向壟斷的階段,他繼承了美國文學傳統(tǒng)中的幽默元素,并結合自身具體的生活實際,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幽默諷刺藝術風格,為美國當代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馬克·吐溫的小說中,多種元素之間的交織與碰撞貫穿始終,這也是其藝術創(chuàng)作中最主要的特點之一。按照語言藝術特色的不同,其小說中的幽默與諷刺類型可以劃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地方趣味類。由于馬克·吐溫在早期的生活與閱讀中大量接觸了自然、歷史和神話,由此衍生出了他的浪漫主義情結。他擅長于將歡快明朗的地方風俗趣味元素融入小說創(chuàng)作中,浪漫主義文學中所倡導的夸張而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情感和對于歷史的熱愛都在其小說中有所呈現。他的首部小說《卡拉維拉斯縣馳名的跳蛙》就充滿了爽朗、明快的情緒,這也為他后期語言藝術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調,雖然其中后期的小說風格多以諷刺和悲傷為主,但仍然沒有失掉明朗的底色。例如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中就詳細地描繪了美國的母親河密西西比河的美麗風光和醉人景色,其中領航員不畏苦難、堅定地穿過險灘和暗礁等故事情節(jié)都透露出一種積極向上、蓬勃爽朗的生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展現出了勞動人民的勤勞和勇敢。在小說《高爾密斯的朋友再度出洋》中,馬克·吐溫則選擇了書信體作為寫作方式,并在其中塑造了一位樸實善良的中國工人形象,講述了滿懷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不遠萬里遠赴美國追求幸福的一個普通工人的故事。小說以輕松歡快為主要的情感基調,文字中也處處體現著幽默之感,但同時,我們也能體會到,在這快樂的背后隱藏著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諷刺和批判,體現了中國工人身處他鄉(xiāng)的辛酸和苦楚,展示了馬克·吐溫深刻的人文主義情懷。
第二種是現實批判類。雖然馬克·吐溫的小說具有幽默氣息,但在這背后更體現著理性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西方藝術家們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時候就開始以一種質疑、批判的態(tài)度來面對現實,馬克·吐溫小說中的幽默與諷刺風格之所以能夠在我國廣泛流傳,也是因為其所蘊含的理性的批判色彩。法國哲學家伯格森曾指出,可以讓人有共情的創(chuàng)作才能夠稱為幽默,而馬克·吐溫的小說之所以能夠獲得讀者的認可和喜愛,正是由于其不但蘊含了真實和愉悅的幽默,還有著作者對于現實的辛辣批判,夸張的筆觸中處處展示了他豐富的思想情感和人文關懷。比如小說《三萬元的遺產》就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和人性的貪婪:主人公夫妻倆過著勤儉持家的生活,一筆突然到來的遺產打破了這表面上的平靜。對如何處理這筆三萬元的巨款,夫妻二人都有著自己的想法,丈夫認為需要為自己購置一些奢侈品,妻子則認為可以用這筆錢去做股票生意,通過投資來賺更多的錢。兩個人沉迷在自己營造的幻象之中,將現實生活忘得一干二凈,而這筆巨款最后卻沒有落到他們手中,夫妻倆也在無盡的盼望中死去了。在故事的結尾,馬克·吐溫借男主人公之口衷心地告誡讀者:“毫無道理的、爆炸式增長的財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陷阱,這瘋狂的喜悅只是暫時的?!痹诋敃r的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就意味著一切,人的價值并不由其本身決定,而是取決于能否為資本增值,于是人性中貪婪的一面也逐漸被現實社會激發(fā)出來,并不斷放大。當時的美國社會,懷揣“發(fā)財夢”的人有很多,人們處于外在誘惑和自身貪婪這兩種因素的夾縫之中,非常容易迷失自我。馬克·吐溫在小說中塑造的夫妻二人也代表著當時社會中的兩種典型人物——拜金者和投機者,二者的結局最終都是可笑而可悲的。在對現實社會進行批判和諷刺的時候,馬克·吐溫不會僅僅只使用幽默的手法,而是將個體的幽默行為與整體的社會現實互相聯系,因此他的小說雖然語言夸張,但卻表現得非常自然,能夠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幫助讀者更好地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第三種是經典戲仿類。除了地方趣味類和現實批判類之外,馬克·吐溫還有一部分小說創(chuàng)作立足于對經典著作的學習和戲仿,在展現其幽默與諷刺藝術特色的同時,傳達了他日趨成熟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以《亞瑟王朝廷上的美國佬》為例,這部小說是馬克·吐溫以托馬斯·馬洛禮的《亞瑟王之死》為藍本進行的二次創(chuàng)作,但與原作中對亞瑟王的高度崇敬不同的是,這部小說將亞瑟王改編成了一個沖動、愚蠢的形象,通過對這一英國民間英雄的異化和解構來反駁英國地區(qū)所倡導的“美國文明低級論”,并打擊了美國南方當時盛行的騎士文化,大力諷刺和抨擊了所有形式的奴隸制度。
總體來說,馬克·吐溫小說中的幽默與諷刺風格雖然在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制造沖突的手法和蘊含其中的哲學內涵卻是相通的。無論是哪一種類型,都有著夸張的語言、荒誕的情節(jié)和飽滿的人物形象,都具有直面現實、耐人尋味的藝術特征和明確的現實意義。
三、馬克·吐溫小說語言藝術的意義
幽默與諷刺是馬克·吐溫小說最具有代表性的語言藝術風格,與傳統(tǒng)歐美主流文學中所呈現的幽默氣息不同的是,他擅長于近距離地接觸現實生活,選擇看似不起眼實則頗具諷刺韻味的事件進行描述,手法具有夸張色彩, 引導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對現實社會進行深入的思考,所以他的小說也更加平易近人,具有美國的本土色彩,被許多讀者所認可和喜愛。馬克·吐溫的小說對揭露現實、診斷時事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具體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方面是折射了美國19 世紀的現實政治。當時的美國社會倡導“選舉民主”,但這冠冕堂皇的“民主”背后實際上卻只是少數富人內部的權力爭奪戰(zhàn),其實質上是對普通勞動人民的無恥欺騙。這樣的“選舉”背后還充斥著貪污腐敗、善惡不分,所選出的官員也大都能力不足,以權謀私,因此,馬克·吐溫便以筆為劍,在他的小說中或辛辣諷刺或側面反諷,折射出了美國的現實政治問題。這不但是對19世紀美國政治生態(tài)的反映和揭露,更是對普通民眾生活的真實記錄。
另一方面,馬克·吐溫小說的語言藝術還推動了黑色幽默文學的發(fā)展,這一類型的代表作有《狗的自述》《王子與貧兒》《神秘的陌生人》等?!昂谏贝砜膳碌默F實,“幽默”中又潛藏著對于社會現實的反諷,二者的結合使得幽默更加具有絕望的意味。作為美國的一代文豪,馬克·吐溫在小說中盡其諷刺、詼諧,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黑色幽默故事,讓讀者在歡笑過后深感悲傷,更能深入地直面社會的黑暗。這樣的創(chuàng)作手法不但有利于更好地展示小說主題,全方位展現苦難的社會現實對于普通民眾造成的迫害,同時也推進了20 世紀六七十年代黑色幽默文學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
四、結語
縱觀馬克·吐溫的小說創(chuàng)作,其幽默與諷刺風格雖然在類型上有所區(qū)分,但在這背后所隱含的對于黑暗現實的批判和對于底層人民的人文主義情懷卻是一脈相承的。馬克·吐溫語言藝術的形成和建構與其自身豐富多樣的生命歷程密切相關,他的幽默與諷刺藝術深深根植于美國社會的文化傳統(tǒng),還兼具了一定的獨創(chuàng)性,展現了對美國現實無情的批判,是對社會現狀的尖銳揭露,這也是他被廣大讀者稱為美國文學“林肯”的主要原因。除了對現實社會的諷刺之外,他的語言藝術同時也體現了一定的人文關懷,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不僅諷刺黑暗現實與荒謬政治,還觀照整個社會和全體勞動群眾,他從現實生活中汲取靈感,對人性不斷進行著深入的思考,將人內心深處的自私、貪婪等精神特質都無情地揭露了出來。總的來說,馬克·吐溫的小說之所以能夠成為時代的經典,獲得全球讀者的一致喜愛和認可,正是源于他對現實的深入思考、對社會的無情批判和對人性的深切關懷,這些文學特質也是許多作家的共同追求。
作者: 朱學博,本科,大同煤炭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