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艷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惫旁娫~是中華民族文學藝術寶庫中燦爛的明珠,它凝聚了炎黃子孫的民族精神,涵蓋了華夏兒女的價值觀。古詩詞以其豐美的內(nèi)涵、清麗的神韻、優(yōu)雅馥郁的言辭和回腸蕩氣的音調(diào),千百年來散發(fā)出無窮的魅力,歷久彌新。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的文化功能?!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辈烤幇嫘W語文教材近年來加大了古詩詞的選編力度,所選入的古詩詞無不凝聚精華,大多為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傳世佳作,昭示著強勁而不可磨滅的生命力和令人無法抗拒的魅力。
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古詩詞浸潤小學生的心靈,滋養(yǎng)小學生的情操,可以有效增強小學生的記憶能力、審美意識與人文素養(yǎng)等,對強化小學語文課堂上古詩詞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讓小學生在浸潤式教學法的引導下步入古詩詞的殿堂。
古詩詞的韻律美非常適合吟、誦、讀。自古以來,誦讀教學就是人們接受古詩詞浸潤的最佳渠道。小學生能在誦讀中對古詩詞的精美語言加深理解、斬獲語感,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加強誦讀教學應該成為每一首詩詞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反復的誦讀,學生能在一遍又一遍的誦讀聲中啟迪思維,從而獲得美感。再有,教師要注意傳授誦讀方法。通過正確領讀與規(guī)范朗讀示范,讓學生對古詩詞的音韻、節(jié)奏、旋律進行準確把握,借此引導學生在正確誦讀的基礎上充分體驗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在反復的誦讀聲中,學生的形象思維得以激活。加上教師的循循善誘,讓小學生陶醉于古詩詞所營造的音韻美中。優(yōu)秀的古詩詞都是內(nèi)容與形式完美的統(tǒng)一。學生可以憑借古詩詞優(yōu)美的語言形式深入理解古詩詞所蘊含的內(nèi)容,進而把握古詩詞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的《暮江吟》時,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去體會詩中那“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與詩人白居易一起走入日暮斜陽的江邊,一起用心靈去感受那如詩如畫的美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誦讀情境,播放一段節(jié)奏悠緩的古笙樂曲,再配樂朗誦全詩。誦讀第三遍時再通過配樂解說,加深同學們對此詩獨特美的感悟,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成為大詩人筆下美好景色中的一員。借此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感受古詩詞的文化內(nèi)涵。
中國古詩詞與水墨國畫雖然是藝術的兩個分支,但這兩種藝術之間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天然的聯(lián)系。詩與畫有著許多相通之處?!霸娭杏挟嫞嬛杏性姟笔翘K東坡對王維詩作的評價。其實蘇東坡自己的詩又何嘗不是畫與詩的完美統(tǒng)一體,古代其他許多詩人的作品也莫不如此。中國的畫作本身就帶有濃郁的詩味傳承,它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詩詞形象,進入詩人筆下的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一些美術作品,通過畫面渲染的墨彩、虛實的留白、華美的構圖,使學生的視覺感官受到?jīng)_擊。敞開心靈的門扉,感受古詩詞的畫面美、文字美、情感美,進而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文優(yōu)美的意境。
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的《鳥鳴澗》是王維描繪山間春夜幽靜而美麗的景色的五言絕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從這首詩的題目入手,幫助學生理解《鳥鳴澗》的基本含意,讓同學們了解這首詩描寫的內(nèi)容是詩人親眼看到的山澗的美景。至于詩人看到的究竟是怎樣的美景,這就需要通過具體的畫面來展示。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演示一組與詩相對應的山澗的花鳥景物,空山夜景中花落、月出、鳥鳴等。開頭兩句“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以“花落”的動態(tài)寫出了山澗的靜,末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更是“動”“靜”對比。詩畫相配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聯(lián)想到詩中描繪的美景,同學們從充滿詩情畫意的詩句中體會了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實踐證明,詩畫情境的浸潤能讓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達到審美的意境。
一首名詩佳作,其言有限,其意無窮。短短的數(shù)十個字蘊含著作者無限情感。同學們在學習古詩詞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無不浸潤著情感的因素,認知發(fā)現(xiàn)的全過程始終離不開情感的因素及制約。古詩詞的情感表現(xiàn)是以“言”傳情,詩人是借助詩句表達自己的豐富情感。具體而言,就是生活的表象與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的有機聯(lián)姻,借助精練生動的語言表現(xiàn)出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為作者,從詩人的視角去感受,去體會,進行換位思考。也可以通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整合情感體驗,進入詩歌的意境。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的《泊船瓜洲》是宋代詩人王安石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xiāng)詩。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把自己想象成遠在他鄉(xiāng)的詩人王安石,理解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解題,讓學生明確了詩人寫作時的立足點,解讀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詩句通過“京口”“瓜洲”“鐘山”幾個地點的時空轉(zhuǎn)換及想象思維,特別是借詩中的一個傳神的“綠”字,將其所賦予的新綠的景物變化,以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深化了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懊髟隆痹谖覈糯姼柚兴鸬淖饔貌粌H僅是普通的景物描寫,古代詩人用月亮烘托情思是最常用的筆法,以《全唐詩》為例,幾乎每一位唐朝詩人的作品都離不開月亮。一般說來,古詩詞中的月亮就是思鄉(xiāng)的代名詞,如李白的《靜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都借物抒懷,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故鄉(xiāng)親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在閱讀課堂的拓展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憑借有關“明月”“思鄉(xiāng)”的古詩詞拓寬學生視野,增加相關知識儲備。對其中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可以讓學生反復地誦讀,走近詩人,穿越時空,在“舉頭”之間、明月之下與詩人一起思鄉(xiāng)懷故。
綜上所述,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學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奪目的夜明珠,它涵蓋了炎黃子孫的精神情感和價值觀?;A教育的語文課程教育,承擔著傳承國學精華、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重任。在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浸潤式教學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陶冶高雅情操,對培養(yǎng)小學生的想象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古詩詞教學是浸潤小學生稚嫩心靈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往成功的一個重要途徑。
作者簡介:江蘇省昆山市信義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