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強(qiáng)文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shí)?!鼻锔邭馑?,落葉紛紛,同學(xué)們,你們是不是正期待著一場秋游呢?有沒有對古人是如何過秋天的感到好奇?其實(shí),古人的秋日生活豐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有登高、賞菊和吃蟹,動靜兩相宜,還能品嘗美食。趕緊一起來看看古人的“多事之秋”吧!
秋之動趣:登高
許多詩人喜歡在秋天登高,比如王勃、王維、杜甫等。在登高時(shí),他們常常有感而發(fā),即興賦詩。其中最膾炙人口的,要屬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表達(dá)了王維在重陽時(shí)節(jié)對家人的思念。寫下這首詩時(shí),王維只有十七歲。而另一位白發(fā)老人也是“登高愛好者”,他就是杜甫。
獨(dú)自登上高處的杜甫,迎著急風(fēng),聽著猿猴悲哀的啼叫,孤獨(dú)地看著深秋的景物:水清沙白的河洲、盤旋的鳥兒、紛紛落下的樹葉和滾滾而來的江水。站得更高,看得更遠(yuǎn),詩人也生出了萬千思緒。他想到自己年老多病,又漂泊他鄉(xiāng),能和自己做伴的,就只有“萬里悲秋”。詩人內(nèi)心的悲傷和愁苦,在字里行間流淌。
另一位詩人劉禹錫,也喜歡在秋日登高。不過和王維、杜甫不同,他認(rèn)為秋天比春天好。“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sOu)人狂?!保ā肚镌~二首》)在他筆下,秋天不但美,而且能讓人冷靜,不像繁花似錦的春天那樣,容易使人輕狂。
秋之靜美:賞菊
除了登高,對古代的文人墨客而言,每逢秋天,不得不看的就是菊花了。陶淵明就曾寫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詩人在草廬的東籬下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一抬頭,遠(yuǎn)處的南山就映人了眼簾。
在中國文化中,菊花有著多重象征意義,其中一種是指代高尚、恬然的君子?!安删諙|籬下”不僅是寫詩人采菊的動作,而且象征著他有像菊花一樣清高的品格。
陶淵明從菊花里看到恬淡、閑適,同樣喜愛菊花的李商隱卻從中看到了壯志未酬。
詩里的“陶令”就是陶淵明。雖然提及了陶淵明,但李商隱并不是想表達(dá)歸隱田園的閑趣。在這首詩里,詩人借花言志,表達(dá)了自己渴望一展才華的心情。菊花品格高潔,可是也害怕夕陽西下、不能被人看到,所以寧愿浸到金杯里,被送到高堂上為人所用。詩的后半部分雖然句句寫的是菊,但實(shí)際上在寫自己,表達(dá)了詩人希望能夠進(jìn)入朝廷一展抱負(fù)的志向。
杜牧也愛菊,他說如果能遇到開心的事,他要“菊花須插滿頭歸”(《九日齊山登高》)。
秋之食鮮:吃蟹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人們也終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貼秋膘”了。說到“貼秋膘”,吃螃蟹是古人的首選。宋代詩人徐似道曾說,“不到廬山辜負(fù)目,不食螃蟹辜負(fù)腹”(《游廬山得蟹》)。不去廬山是遺憾,不吃螃蟹也一樣。而說起吃螃蟹,著名“吃貨”蘇東坡最有發(fā)言權(quán)。他曾用自己的詩換來朋友的蟹,美餐了一頓。
蘇軾收到朋友丁公默作為贈詩回禮的梭子蟹時(shí)是初秋時(shí)分,那時(shí)蟹黃已占滿螃蟹的背殼。雖說深秋是螃蟹最鮮美的時(shí)候,但初秋的螃蟹也沒有人會拒絕。燒熟的螃蟹,外殼的光澤像紅瑪瑙一樣。橘黃的蟹黃、白如雪的蟹肉,讓蘇軾“食指”大動。以詩換蟹,蘇軾還自稱“饞太守”,得意之情躍然紙上。
蘇軾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流放到偏遠(yuǎn)之地,但樂觀的他,用當(dāng)?shù)氐拿朗硜砦拷遄约?,給自己帶來無限的樂趣,吃螃蟹只是其中之一。就像他在另一首詩里寫的那樣“書空漸覺新詩健,把蟹行看樂事全”(《和周正孺墜馬傷手》)。看書、寫詩、吃蟹、喝酒,過著這樣的生活,還奢求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