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南京大學(以下簡稱南大)物理學院一間實驗室的門,只見一輛小車沿著地面黑白相間的軌道中央勻速自動行駛,時而環(huán)行、時而轉彎,從容自若。
小車“自動行駛”的奧秘隱藏在車頂一塊指甲蓋大小的類腦處理器上?!邦惸X處理器的并行計算能力,可以直接處理傳感器收集的模擬信號并驅動小車。小車的響應速度可以提高約1000倍,而功耗可以降低100—1000倍。”5月28日,南大教授繆峰用這番場景,解釋類腦計算的潛力。
人腦的神經結構具有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即使做大量的腦力活動,也只有20瓦左右的功耗??姺逖芯康闹饕獌热?,就是模擬人腦神經元的結構來設計類腦器件和電路,以提升算力、降低功耗。十年來,繆峰團隊利用“原子樂高”結構,設計出耐高溫憶阻器、彈道雪崩探測器件、室溫高靈敏紅外探測器等器件,并獲得包括中國物理學會“黃昆物理獎”,國際先進材料學會IAAM獎章等獎項。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給南大留學歸國的青年學者回信,讓我倍感振奮,我會牢記總書記囑托,傳承程開甲等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為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而不懈奮斗。”繆峰說。
用類腦器件搭出神經形態(tài)計算的未來
十年前繆峰回國時,一場有關類腦計算的前沿探索,剛剛拉開序幕。想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神經形態(tài)計算,需要找到合適的材料、設計類腦器件結構、構建基于新器件的硬件系統(tǒng)。
“當時國內外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最初三四年,我們反復摸索材料和器件的熱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原理明明都對,但器件就是不能工作,沮喪時也曾懷疑技術路線是否可行?!敝涟禃r刻,繆峰不曾放棄。2018年,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研發(fā)出基于全二維材料的、可耐受超高溫和強應力的高魯棒性憶阻器。
如果說科研的挑戰(zhàn)吸引他不斷探尋未知的邊界,那么生活中的小意外也激勵他用科學的力量挑戰(zhàn)極限。
讀大學時,繆峰的家人患上眼疾,這讓他第一次認真地關注到眼睛的結構。多年以后,這觸發(fā)了他研究類腦視覺傳感器的靈感:“在人腦處理的信息中,超過80%都是通過眼睛獲得的。人眼不僅可以進行信息的探測和同步處理,而且整體功耗極小。構建一個可以媲美人眼、能同步進行信息探測和處理的類腦視覺傳感器,也許在智能工業(yè)、自動駕駛、智能安防等領域都有應用前景。”
2020年,繆峰和團隊構建出一個類腦視覺傳感器。他介紹,“我們像‘搭樂高一樣,在原子世界里,將二硒化鎢、氮化硼等性質迥異的多種二維材料按照不同的順序堆垛,制備成垂直異質結器件。這不僅能模仿視網膜的垂直分層結構,而且不同的二維材料還可模擬視網膜中不同細胞的功能?!?/p>
在這項研究中,器件的響應時間和功耗均接近人類視網膜的水平——響應時間小于10毫秒,功耗小于10納瓦?;诖似骷瑘F隊還進一步構建了一套 “類腦視覺原型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對大規(guī)模輸入圖像的快速識別。
希望拓展神經形態(tài)計算技術的上限
如何利用新的計算硬件和計算方案來實現(xiàn)大規(guī)模并行計算,從而不斷提升信息處理速度,是未來計算領域里一個廣受關注的議題。
2021年,繆峰教授合作團隊首次提出迄今最高并行度的神經形態(tài)類腦計算方案,成功實現(xiàn)了對16張字母圖片的并行讀取、并行識別、與識別結果無線傳輸?shù)墓δ苎菔尽?/p>
繆峰解釋,“傳統(tǒng)的基于交叉陣列的神經形態(tài)計算方案一般使用直流或脈沖電信號,每路信號只能表示向量中的單一數(shù)值,無法提高并行度;而我們在每個固定頻率的峰值上都加載了數(shù)據(jù)的信號,這樣每路信號就升級為頻率空間的一串數(shù)值。在多路信號輸入時,就可以從一個簡單的向量輸入,升級成頻率空間的矩陣輸入,那運算的并行度就顯著提升了。而且,硬件陣列的規(guī)模越大,并行度越高。”
從設計器件結構,到實現(xiàn)大規(guī)模并行計算,理論研究的突破讓繆峰越發(fā)篤定類腦計算的未來。眼下,他正嘗試在圖像識別、輔助駕駛等領域,推動技術的產業(yè)化。
“在探索神經形態(tài)計算技術上限的路上,能不能靠計算方案的創(chuàng)新,就能修煉出特別厲害的‘分身術?”這是現(xiàn)在的繆峰時常思考的一個問題。
2021年,《科學》雜志曾公布125個科學問題,其中包括“計算機處理速度是否有上限”?
“我們希望能為回答這個問題提供新的思路,也希望能為填補海量數(shù)據(jù)計算需求面臨的算力缺口,提供可行的技術途徑和科學基礎。”這是繆峰向自己提出的一個挑戰(zhàn),也是他對未來的一份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