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峰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p>
說起《論語》,幾乎每個中國人或多或少都能背出幾句,比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又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再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
《論語》的篇幅并不長,不過二十篇、一萬一千余字,卻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與進步??鬃由砩纤坪蹙哂幸环N神奇的吸引力。他的話語也總能發(fā)人深省。從前,我讀《論語》雖有感觸,但對其的理解并不深刻。最近重新讀《論語》,越發(fā)覺得孔子是睿智的。接下來,筆者就談?wù)勛约旱男牡谩?/p>
一、對人、對己要持同一個標準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边@是孔子對“什么是仁”的回答。出門干活、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用、差遣人民如同舉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為國家辦事沒有怨言,處理家事也沒有怨言??梢哉f,“仁”是孔子追求的最高道德標準。而為了“仁”所要做的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因為人常常持有“雙重標準”——對他人用一個標準,對自己則用另一個標準。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要求他人時,我們常強調(diào)集體主義;在要求自己時,我們則主張個人主義。這正印證了那句話:“人不知道自己有錯,就像蛇不知道自己有毒?!彼?,真正的“仁”應(yīng)該是怎樣的呢?讀了《論語》,我們就會明白,不論是對他人還是對自己,都應(yīng)該持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在他人身上。
二、要將自己置于集體之中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說的話。曾子在分析自己進步的原因時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于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及時復(fù)習了呢?”在《論語》中,像這樣的強調(diào)自我反思的句子特別多。
西方的哲學家常思考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與他們不同,儒家學者更強調(diào)對自我的思考和關(guān)注,強調(diào)個體的存在及個體對整體的關(guān)懷。這也展現(xiàn)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一個更關(guān)注獨立的個體,另一個則將個體放在集體之中去看待。個體在集體中才會得到發(fā)展,只有將自己置身于集體之中,我們才能更好地反思自我,并獲取積極向上的力量。
蘇霍姆林斯基說:“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的力量獻給所愛的人,為所愛的人創(chuàng)造幸福?!泵棵孔哌M課堂,看著那一張張原本靈動的眼睛沒有期待,沒有好奇,有的只是淡淡的表情。我便反思:我愛他們嗎?我會愛他們嗎?我應(yīng)該怎樣在教會知識的同時把自己心靈的力量獻給這些我愛著的孩子們,讓他們享受學習的幸福?且行且思,我將自己的課堂定位為“喚醒人的課堂”?!皢拘讶说恼n堂”關(guān)注的是學生的尊嚴和情趣,心靈的敏銳和活潑,精神世界的構(gòu)建和成長;關(guān)注的是學生高貴的內(nèi)在品質(zhì)的建立與完善。我希望作為教師,自己的精神能夠沖出具體的身體,沖出小小的教室,沖向人類的未來,然后再將這精神凝聚,讓它同早晨蓬勃明亮的陽光一道前來,照亮課桌椅以及存在于那里的一切生命。
三、要學會認識自我
如何認識人性?需要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不論是橫向?qū)Ρ犬斚滤帟r代里人們的表現(xiàn),還是縱向思考每個時代里每個人的不同行為,對人性的總結(jié)需要一個開闊的視野。如何認識自我?需要站在一個微觀的角度——就好像站在一個角度里,然后仔仔細細地觀察自己,將自己的行為肢解成細碎,再在這些細碎中提煉出自己的原本。
如此高難度的兩件事情,在人類文明剛剛開始發(fā)展的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開動大腦,最終擁有了這樣深刻的生命智慧。而對現(xiàn)代人來說,或許有的人會感慨說現(xiàn)在生活已經(jīng)這么累,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每天都有繁多的事情要去應(yīng)對,還有時間來思考人性,認識自我嗎?又或者說,有必要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們需要在不斷地認識人性的過程中了解人類的普遍共性,而在了解了共性之后,通過思考自我來將自己更好地融入這個社會,又或者說在這個共性社會里更好地發(fā)揮優(yōu)勢、規(guī)避劣勢,以期更好地成就自我。
用心讀《論語》,你會發(fā)現(xiàn)孔子及其弟子就人性和自我反復(fù)爭辯、討論,在各抒己見的過程中思想得到沉淀和明晰,這應(yīng)該就是學習和成長的過程。用心讀《論語》,你還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對孔子來說,他有一種關(guān)懷非常重要。這種關(guān)懷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奉獻自己最旺盛的精力,和無條件的忠誠,為的是使我們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
有人說:“生命如水,撞擊巖石能濺出美麗的水花;跌下懸崖能形成壯觀的瀑布。”我相信在這撞擊與跌落之間,加之反思的修飾、探索的隨行、滑翔的弧度必然更美。勤于探究,勇于反思,擁有一顆熱誠的心,積極走進課堂,走進教育,我們會感受到,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教育是美的,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也是美的。帶著對教育特有的溫情,我們必將邁向教育的大美!
(作者單位:湖北省荊門市掇刀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