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神經系統(tǒng)未充分發(fā)育,吞咽能力不強,易導致會厭失靈,而嗆奶就是其主要表現。嬰兒吐奶時,由于會厭活塞蓋運動失靈,氣管口未蓋嚴,奶汁進入氣管易引發(fā)嗆奶。嗆奶會導致嬰兒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重視預防嬰兒嗆奶。具體來說,家長應該做好以下八件事:
1.科學的哺乳姿勢。母乳喂養(yǎng)時,若媽媽身體狀況允許,應盡可能以搖籃式姿勢哺乳,即坐著哺乳;若采取人工方式喂養(yǎng),吃奶時不要讓嬰兒平躺著,應采取斜坡體位(上半身呈30°~45°),奶瓶底比奶嘴高,以免吸進空氣。
2.科學的含接姿勢。在哺乳過程中,嬰兒可能產生覓食反射,媽媽要把乳頭和乳暈的大部分放進其嘴里,放入的乳暈上方部分應略多于下方部分,嬰兒下唇朝外翻,口部表現出與魚唇類似的形狀,以免吸進太多空氣。
3.留心哺乳時間。按需哺乳。嬰兒飽食后即會松開乳房,神態(tài)滿足并產生睡意。不要強行哺乳或過度哺乳。
4.關注嬰兒在吃奶時的情況。當嬰兒哭鬧劇烈時,不要哺乳,以免其吸進大量空氣,或由于吃得太快而嗆奶。
5.適度管控哺乳速度。若媽媽乳汁分泌旺盛,哺乳時乳汁會以噴射方式或迅速滴水方式分泌,這時應用“剪刀手”輕壓乳暈;人工喂養(yǎng)宜選取奶孔不過大的奶嘴,倒立奶瓶時,奶水是滴落而非線狀流出。
6.哺乳之后拍嗝。給嬰兒喂奶后,切勿立即讓其躺臥。應將嬰兒豎抱,輕拍背部,助其排出胃里的氣體。如將嬰兒放在床上,床頭應抬高 15°,行側臥體位。
7.科學應對嬰兒溢乳。嬰兒溢乳時,必須第一時間讓嬰兒行側臥體位,清除嬰兒口鼻里的分泌物,避免乳汁進入氣管而發(fā)生嗆奶。
8.密切觀察。喂奶前要留意嬰兒有無鼻塞或感冒導致的呼吸不暢;在哺乳時不可讓乳房堵住嬰兒的鼻孔,并不時察看嬰兒的面部表情。如果發(fā)現其嘴角有奶水溢出或口鼻四周發(fā)紫、變色,要馬上終止哺乳。對于有過嗆咳經歷的嬰兒,尤其要密切關注。
★知識延伸:如何區(qū)分病理性吐奶和生理性吐奶
1.病理性吐奶。病理性吐奶通常是因嬰兒患有肺炎、消化道畸形、腦膜炎、發(fā)熱等疾病,癥狀表現為吐奶量較大、頻次多,吐時呈噴射狀,奶的氣味不正常。
2.生理性吐奶。嬰兒在學會站立前,其胃部是水平的,賁門(胃的入口)肌肉比較松弛,閉合能力不強;幽門(胃的出口)肌肉則發(fā)育較佳,呈緊張收縮形態(tài)。此外,嬰兒的胃容量不大,擴張力不高。所以,奶汁易由胃中通過賁門倒流進食管,再從口內溢出。生理性吐奶時,奶的氣味正常,奶量不多。若嬰兒在吃奶前發(fā)生哭鬧,吞入許多空氣,或奶吃得過快、過多,或剛喂完奶家長就抱著嬰兒晃動等,這些均易導致生理性吐奶。
(四川省宣漢縣人民醫(yī)院? ?鄧代慧? 郵編:63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