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俊俊
“數(shù)形結合思想”就是把直觀的圖形和抽象的數(shù)結合起來,建立數(shù)和形之間的關系,以形輔數(shù),以數(shù)定形,利用數(shù)與形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研究問題的思維方法. 該思想為探究一次函數(shù)相關問題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一、用“形”探“數(shù)”
例1 (2022·貴州·邵陽)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點A [32, m]和點B [72, n]是直線[y=kx+b(k<0)]上的兩點,則[m],[n]的大小關系是().
A. [m
解析:根據(jù)點在直線上的位置來判斷縱坐標之間的大小關系,滲透了用“形”探“數(shù)”的思維方法. 由[k<0]可知直線從左向右看是下降的,根據(jù)點在直線上的位置,由[32>72],可知點A在點B的右側,因此點A的縱坐標小于點B的縱坐標,即[m 例2 (2022·四川·德陽)如圖1,已知點A(-2,3),B(2,1),直線[y=kx+k]經(jīng)過點P(-1,0). 試探究:直線y = kx + k與線段[AB]有交點時[k]的變化情況,猜想[k]的取值范圍是. 解析:觀察圖象,若經(jīng)過點P的直線與線段[AB]有交點. 當直線[y=kx+k]經(jīng)過點P(-1,0),A(-2,3)時, [-2k+k=3],[∴k=-3]; 當直線[y=kx+k]經(jīng)過點P(-1,0),B(2,1)時,[2k+k=1],[∴k=13]. 由此猜想:直線y = kx + k與線段[AB]有交點時,-3 ≤ k ≤ [13]. ?故填-3 ≤ k ≤ [13]. 二、以“數(shù)”定“形” 例 3(2022·安徽)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一次函數(shù)[y=ax+a2]與[y=a2x+a]的圖象可能是(). 解析:觀察[y=ax+a2]與[y=a2x+a],發(fā)現(xiàn)當[x=1]時,兩個函數(shù)的值都是[a2+a],說明兩直線的交點的坐標為(1,[a2+a]),可排除A項和C項;若[a>0],則一次函數(shù)[y=ax+a2]與[y=a2x+a]都是增函數(shù),四個選項均不成立,故[a>0]這種情形不存在. 當[a<0]時,則一次函數(shù)[y=ax+a2]是減函數(shù),交[y]軸于正半軸,[y=a2x+a]是增函數(shù),交[y]軸于負半軸,且兩直線的交點的橫坐標為1,排除B項. 故選D. 例4 (2022·浙江·臺州)吳老師家、公園、學校依次在同一條直線上,家到公園、公園到學校的距離分別為400 m,600 m. 他從家出發(fā)勻速步行8 min到公園后,停留4 min,然后勻速步行6 min到學校. 設吳老師離公園的距離為[y](單位:[m)],所用時間為[x](單位:[min)],則下列表示[y]與[x]之間函數(shù)關系的圖象中,正確的是(). 解析:吳老師從家出發(fā)勻速步行8 min到公園,說明步行速度為400 ÷ 8 = 50 (m/min),則吳老師與公園的距離與時間的關系為y = 400 - 50x(0 ≤ x ≤ 8),吳老師從家出發(fā)勻速步行8 min到公園,則[y]由400變?yōu)?;到公園后,停留4 min,說明吳老師與公園之間的距離為0,沒有變化,其圖象是x軸上的一條線段(8 ≤ x ≤ 12). 從公園步行6 min到學校,其速度為600 ÷ 6 = 100 (m/min),吳老師離開公園的距離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當步行18 min時,[y]的值為600. 對照給出的函數(shù)圖象,如選項C所示. 故選C. 分層作業(yè) 難度系數(shù):★★★★解題時間:10分鐘 (2022·新疆)A,B兩地相距30 km,甲、乙兩人分別開車從A地出發(fā)前往B地,其中甲先出發(fā)1 h. 圖2是甲、乙行駛路程[y甲](km),[y乙](km)隨行駛時間[x(h)]變化的圖象,請結合圖象信息,解答下列問題:(1)填空:甲的速度為 km/h;(2)分別求出[y甲],[y乙]與[x]之間的函數(shù)解析式;(3)求出點[C]的坐標,并寫出點[C]的實際意義. (答案見第27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