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彥君
登高望遠,觸目感懷。以登山、登樓、登臺、登塔等為題材的詩歌作品歷代都有。很多登高詩中寄寓悲愁,從其主旨內(nèi)涵上看,大體可以分為懷古傷今、思鄉(xiāng)懷人、言志抒懷三類。
懷古傷今·登高一啟千古思
咸陽城東樓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大唐王朝政治腐敗,國運堪憂。秋日黃昏,許渾登上咸陽古城樓,觸景生情,即興賦詩。
許渾望見蒹葭、楊柳尚未凋殘,恍惚覺得自己置身于江南故鄉(xiāng)。一個“似”字,強調(diào)主觀感受,寄寓思鄉(xiāng)之情。夕陽已落于寺閣背后,云煙裊裊??耧L席卷,讓人預(yù)感一場山雨即將襲來。“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雖為寫景,卻往往被解讀為晚唐風雨飄搖的政治形勢,寓意深遠。那見證了朝代更迭、盛衰浮沉的秦漢園林殿宇中,鳥雀歸向綠蕪,秋蟬竭力哀鳴,似為晚唐奏起悲歌。因登高而眼界開闊、思緒幽遠。當所登之處、所見之物有歷史典故時,許渾不由得懷古傷今。許渾在詩中說不必感懷當年的盛世,歷代都有各自的黃金時代,都將如渭水一般,東流遠逝,不舍晝夜。興與衰如何能阻擋?既然無法阻擋,又何必憂心感懷?看似消沉頹唐、自我排解,卻是一位憂國憂民且無可奈何的不遇之士面對江河日下的政局時流露出來的最真實的愁緒。
思鄉(xiāng)懷人·登高一感故鄉(xiāng)情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唐代李益在詩中描寫了戍邊將士月夜登上受降城的所見、所聞、所感。月色如秋霜,皎潔而清寒。月色映照下,回樂峰前沙地白得像雪。征人置身邊塞,獨自登高的孤獨感在寂靜空曠、透著寒意的環(huán)境中被放大。恰此時,不知何處傳來蘆笛聲,在寂靜的邊關(guān)月夜,尤顯幽咽凄涼,如泣如訴。將士們的鄉(xiāng)愁更加濃烈。然而,何以寄情?何以慰藉思鄉(xiāng)之心?李益情不自禁地望向故鄉(xiāng)的方向。不說思念,不說盼歸,一個動作便勝過萬語千言。登高而望,既是思鄉(xiāng)之情的緣由,也是思鄉(xiāng)之情的寄托。
征人行役、客子羈旅、宦游遷徙,大凡漂泊在外之人都會暗藏一份鄉(xiāng)思。登高時自我與世俗短暫脫離,心底的鄉(xiāng)愁便涌動滋長。與故鄉(xiāng)相隔萬里,即便望穿秋水,也望不見故鄉(xiāng)與親人。故鄉(xiāng)始終如一塊磁石,牢牢地抓住游子的心靈和目光。遙望故鄉(xiāng)的方向,聊以慰藉,更似一種心靈的儀式。
言志抒懷·登高一抒悲愁懷
登 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安史之亂雖已結(jié)束4年,但社會仍動蕩不安。故交嚴武病逝后,杜甫被迫離開成都,輾轉(zhuǎn)來到夔州。此時,杜甫已56歲,年邁且疾病纏身,幸得朋友照顧,但仍甚是困頓。杜甫于秋日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
秋風獵獵,猿啼聲哀。水清沙白,飛鳥迎風回旋,素色的世界增添了秋日的蕭條。落葉隨風簌簌而落,江水浩浩奔流不息。所望之景無邊浩渺,而滿目蕭索同樣無垠無盡。高處所遇秋景的空曠肅殺與杜甫漂泊無依、年老多病的凄涼處境和空蕩心境形成強烈共鳴,由命途多舛到世事艱難,情感層層升華,身世飄零的悲戚、有志難成的憤懣、憂國憂民的愁苦涌上心頭。因愁白發(fā)生,緣病酒杯住,無處寄托的情懷便都賦予高臺。
登高,望見廣袤天地,暫脫世俗紛擾。登高一望,喚起內(nèi)心的蒼涼悲慨;登高一賦,寄托無限的心事愁懷。
(此文為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課程云提升初中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實踐研究”JG18CB011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沈陽市第一三四中學)
群文鏈接
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杜甫的《登樓》、陳子昂的《峴山懷古》、岑參的《登古鄴城》,進一步品味登高詩的意境與主旨,感悟寄寓其中的萬千愁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