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建輝
云夢睡虎地秦簡,又稱睡虎地秦簡、云夢秦簡,1975年12月,在湖北云夢睡虎地十一號墓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代竹簡面世,震動了考古界!
1975年12月,湖北云夢縣興修水利工程。在穿過云夢縣城關鎮(zhèn)的漢丹鐵路西邊一個名為睡虎地的農田地帶,一名挖水渠的農民發(fā)現(xiàn),這里可能有墓葬。他趕緊向相關部門匯報。接到匯報后,湖北省博物館考古專家率領考古隊趕到云夢,展開考古發(fā)掘。
當時在睡虎地共發(fā)現(xiàn)12個墓葬,發(fā)現(xiàn)秦簡的11號墓葬是其中最大的,且墓槨室內有較深積水。當發(fā)現(xiàn)棺木里有竹簡后,考古專家立即派人到木材店買來一塊木板,給棺木加底,然后與另外7個人一起將它抬回文化館。
清理棺木時,大家發(fā)現(xiàn)墓主遺骸尚在,顱內腦組織萎縮得只有拳頭大,同時墓內有少量玉器、漆器陪葬。令人震驚的發(fā)現(xiàn)是,墓主頭下、右側、腹部和腳下全是竹簡,由于一直在水中浸泡,這些竹簡并沒有腐爛,看得出上面的隸書字體,計1155枚。
由于當時湖北竹簡保護技術有限,這批竹簡被運往北京,由國家文物部門進行脫水保護和文字考證。具體說來,這些竹簡脫水后即裝入玻璃試管,然后密封起來,后來一直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館的文物庫房里,少有對公眾展出。
經文物專家鑒定,這批竹簡是中國最早發(fā)現(xiàn)的秦代竹簡,內文為墨書秦隸,寫于戰(zhàn)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yī)學著作以及關于吉兇時日的占書,為研究秦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yī)學等方面的發(fā)展歷史,以及中國書法,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云夢睡虎地秦簡讓秦國歷史“活”了起來。
云夢睡虎地秦簡共1155枚,殘片80枚,近4萬字,這些竹簡長23.1~27.8厘米,寬0.5~0.8厘米,再現(xiàn)秦代社會畫卷竹簡,即在竹片上墨書文字,用繩索將其編組而成的書。中國在沒有發(fā)明紙張以前,竹片是書寫文字的主要材料。簡文為墨書秦隸,字跡清晰端秀,筆畫渾厚樸拙。有的簡兩面均有墨書文字,但大部分只書于篾黃上。竹簡系用細繩分上、中、下三道,將竹簡按順序編組成冊的。
1155枚云夢睡虎地秦簡,被分類整理為十部分內容,包括:《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編年記》《語書》《為吏之道》、甲種與乙種《日書》。其中《語書》《效律》《封診式》《日書》為原書標題,其他均為后人整理擬定。
時至今日,尚未見到完整的秦代法典,所見最多的法律條文也僅是睡虎地云夢竹簡所載的一千多枚竹簡記錄的秦朝條文。
云夢睡虎地秦簡整理組對竹簡上的文字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王政元年,“喜”年僅17歲即登記名籍為秦國服徭役,爾后歷任安陸御史、安陸令史、鄢令史、治獄鄢等與刑法有關的低級官吏。他在秦王政三年、四年和十三年曾三次從軍,參加過多次戰(zhàn)斗,到過秦的幾個郡縣,最后亡于任上,他親身經歷了始皇親政到統(tǒng)一六國的整個過程。記載“喜”一生的文書《編年紀》,記錄了秦最輝煌的時代。
墓葬竹簡法條是“喜”生前從事法律活動而抄錄的有關法律文書,主要抄錄了行政管理與“治獄”方面的律令條文,記錄了刑事、經濟、民事和官吏管理的法律條文。這些法律條文肯定不是秦朝的全部法條,但是是常用法律條文,其中還抄錄了當時魏國的一個關于“贅婿”的法律,可能與秦律相同,也適用于秦國的法律活動。
云夢睡虎地秦簡,其中有一半以上是關于秦代的法律,它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最完整的法典。在法律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秦律到底是怎樣的,現(xiàn)存的古典文獻中記載的只有一些不成體系的片段,人們無法了解其全貌。云夢睡虎地秦簡的出土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極大地彌補了秦史料的不足,所以說,這批竹簡的考古文獻價值是空前的、無量的。
秦簡中有與刑法相關的內容,規(guī)定得非常細致。比如,在秦代的法律中對溜門撬鎖有很嚴格的規(guī)定,撬鎖是為什么而撬,有沒有撬開,或者正在撬的過程中被人抓住了怎么算。
秦簡中有很多縊死、他殺、活體以及首級的檢驗,最重要的是,其中很多對死亡的判斷和鑒定點,我們現(xiàn)在依然在用。
關于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規(guī)定。秦簡《田律》明確地記載,春二月不準捕鳥,不準抓野獸,不準砍樹,到夏天七月份之后才開放。
在秦簡中,還記錄了在今天我們看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法律和道德理念。秦簡中規(guī)定了我們今天稱之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內容,要求商品必須明碼標價;規(guī)定了必須見義勇為的內容;規(guī)定了不得“嚴刑逼供”,必須以德服人等等。
通過研究法律,我們就能知道中國人的道德觀念,人和社會的關系;知道從古到今,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演化成今天的中國人和中國文化。而這種法律精神一直在我們民族的血液中傳遞。
(源自《長江日報》,標題為編者所加)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