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并嘗試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是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能力訓練內容。如何才能落實到位呢?這是語文教學的一道難題。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通過創(chuàng)設以“我當小作家”為主題的情境,將大任務細分為小任務,將小任務具化成系列微活動,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展開語文實踐,能有效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31-0005-04
“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提出的“六大任務群”之一,屬于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的第二層級,擔負承前啟后的重任。語文新課標提出,語文學習任務群“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既然學習任務群以主題情境呈現(xiàn),那么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的教學應該設計怎樣的主題情境呢?筆者認為,打破原來單篇教學的習慣,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任務為載體,在主題情境中展開教學,應該成為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活動的內涵與價值
語文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結構……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統(tǒng)編語文教材提倡教師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并著力通過學習任務來推動問題的解決。教學時,教師要以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根本旨歸,基于課程目標和具體的教材內容,圍繞語言文字運用來設計包含聽、說、讀、寫、思、議、辯、演等的綜合性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進行全面的、立體的體驗,獲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jīng)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睂W習任務群作為一項綜合性的語言實踐活動,需要情境的推動。要想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師就要將學習任務置于具體的情境中,使學習目標、活動成為學生愿意、樂于完成的任務。以設置的情境來明確學生思考的方向與邊界,能推動學生的思維向深度與廣度發(fā)展。這樣,在真實、具體的情境任務中,學生的語言運用就有了依托和載體,表達就更具有靶向性,更富有活力。
但主題任務情境的設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里的“情境”不再是我們曾經(jīng)熟悉的為課文學習而創(chuàng)設的外部環(huán)境,而是一種真實的情境,即有真實的學習場景、真實的學習目的、真實的學習材料和真實的評價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要將學生裹挾進來,給學生一個角色定位,讓學生進行任務挑戰(zhàn)的一種語用情境。
二、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活動設計策略
只有在真實的、富有意義的語言運用任務情境中進行實踐,才能真正喚醒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內心情感,引發(fā)學生的共鳴,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設計補白型任務情境
“補白”是閱讀課堂的一種教學藝術,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想象中創(chuàng)造,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品析和課文情感的體悟,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在教學中,教師要敏銳地捕捉教材文本中的空白點,讓學生緊扣“矛盾之處”“兩難之地”“掙扎之感”,與文本、角色、作者進行對話,并結合自身經(jīng)驗,真正走進人物內心,體驗人物情感,進行價值思辨與道德判斷。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在相應的任務活動中得以提升。
(二)設計思辨型任務情境
學生語言的發(fā)展和思維的提升需要在真實而有意義的言語實踐活動中獲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地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思辨型任務情境,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將認知情境與生活情境進行關聯(lián),走進文本的真實情境中,實現(xiàn)真思考、產(chǎn)生真質疑、開展真辨析、獲得真感受,對教材文本進行深入探究學習,獲得語文能力的發(fā)展。
(三)設計代入型任務情境
溫儒敏教授曾說,有時候“情境”就是課堂教學內容涉及的“語境”。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不少的課后習題都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在教學時,如果能夠讓學生成為故事中的一個角色來講述故事內容,學生就能設身處地地思考人物的思維過程、內心想法,并對人物的語言進行加工、對人物的動作進行模擬,將故事講述得更生動、傳神。
三、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活動設計
語文新課標將“文學閱讀”和“創(chuàng)意表達”放在一起,形成“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通過整體感知、聯(lián)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嘗試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從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習作內容看,中年級強調有創(chuàng)意的寫作,高年級則強調文學創(chuàng)作。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文學知識與類型、單元語文要素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貫穿始終的主題情境任務。例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小說的魅力”為人文主題,集中編排了《橋》《窮人》《金色的魚鉤》3篇小說。這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第一次以單元的方式編排小說,旨在引導學生感受情節(jié)推進和環(huán)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讀小說,關注情節(jié)、環(huán)境,感受人物形象”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編生活故事”是本單元的習作要求;“交流平臺”則通過回顧課文,梳理總結理解小說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因此,本單元的教學,筆者以“我當小作家”為主題情境,設計閱讀與表達的任務活動。
(一)我當攝影師
《橋》這篇課文為讀者塑造了一位老支書在山洪暴發(fā)時舍己為人、不徇私情的光輝形象。小說通過對暴雨、洪水和木橋等環(huán)境的描寫,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讓人物形象更加凸顯。但是,環(huán)境描寫恰恰又是學生容易忽略的部分。因此,在教學中,筆者設計“我當攝影師”的環(huán)節(jié),將學生帶入角色情境中,體會老支書的人格魅力。
師:同學們,畫出描寫暴雨、洪水和木橋的句子,認真讀一讀。邊讀邊想象畫面。
(出示相關句子,指名讀好這些描寫環(huán)境的語句。播放山洪暴發(fā)的視頻片段)
師:同學們,如果你是到這里來旅游的一名著名攝影師,看到了當時的場景,你會將鏡頭聚焦在哪里?說一說你的理由。
在這一情境中,學生化身為攝影師,精心捕捉小說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再對這一畫面進行解說?!罢f一說,這幅畫展現(xiàn)了什么內容?為什么會選擇這幅畫?這幅畫對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或者主人公形象的刻畫起到了什么作用?”筆者追問。在交流的時候,學生抓住“咆哮、一米高、跳舞、猙獰、舔”等詞語,感受到洪水的肆無忌憚、情況越來越危急,進一步體會到老支書臨危不懼、舍己為人的高大形象。
在感受老支書光輝形象的環(huán)節(jié),筆者繼續(xù)讓學生以攝影師的身份,將鏡頭聚焦在老支書的身上:“遲一分鐘過橋就意味著多一分危險。在慌亂的人群中,有一個人卻鎮(zhèn)定自若地指揮著大家逃離,你的鏡頭又會聚焦哪幅畫面?”這樣,學生就會去捕捉老支書的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
通過“我是攝影師”這樣一個情境,每個學生都在體驗當攝影師樂趣的同時,品讀了文本,感悟了人物形象,表達了自己對老支書的崇高敬意。
(二)我當獨白者
《窮人》一文,作者通過對主人公桑娜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地展現(xiàn)了她內心的矛盾,刻畫了一個充滿愛和同情心的低層勞動婦女的形象。文中處處呈現(xiàn)出主人公桑娜的內心矛盾。課文第9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一連用了6個問號、4個感嘆號、7個省略號。這些標點符號,展現(xiàn)了桑娜怎樣的心情?凸顯了桑娜怎樣的形象呢?教學時,筆者抓住文本的留白處,讓學生嘗試做一名內心獨白者,幫助桑娜將內心的復雜情感表達出來,感受她的善良品格。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第9和第11自然段,此刻桑娜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1:桑娜此刻忐忑不安。
師:是的,心里七上八下、極為不安的桑娜,會想些什么呢?同學們,此刻,你就是桑娜,把你內心真實的想法說出來吧!
生2:我們家已經(jīng)夠貧窮的了,要是再收養(yǎng)這兩個孩子,我們的日子該怎么過呢?
生3:丈夫一定會生氣的!他一定不會同意我這樣做的。
生4:不管他怎么罵我,哪怕是打我,我也得收養(yǎng)這兩個孩子。他們太可憐了。
生5:這兩個孩子已經(jīng)沒有了爸爸媽媽,他們已經(jīng)是孤兒了,如果我不收養(yǎng)他們,他們一定會餓死的。
通過上述片段的呈現(xiàn),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當學生把自己當作故事中的人物,當他們走進故事的真實情境中,他們就能夠更加深刻地、全面地、細致地品讀人物內心復雜且細膩的情感,加深對人物形象的感知。
(三)我當劇作家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jié)一般包括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部分。小說最扣人心弦的就是情節(jié)。那么,如何讓學生體會小說情節(jié)設計的巧妙呢?如何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讓他們從文學閱讀走向創(chuàng)意表達呢?這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例如,《橋》這篇課文的一些細節(jié)耐人尋味,只要教師引導學生適度地揣摩,就能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為了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故事情節(jié),品讀其細節(jié),筆者設計了“我當劇作家”這一語用情境,讓學生參加“劇作家微型辯論會”:“同學們,故事讀到結尾處,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老支書和文中的那個小伙子是一對父子,老支書的舉動確實令我們動容。如果將這篇小說改編成微電影,讓你來當編劇,你會這樣安排故事的結局嗎?”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擔任微電影的編劇,思考自己會怎樣設計故事的結尾,這樣能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通過比較,學生理解了作者獨特的、出人意料的藝術構思:前面的層層鋪墊,最后揭示兩個人之間的父子關系,是為了形成強烈的情感沖擊,使結尾更加震撼人心,讓讀者進一步體悟老支書的英雄形象。
(四)我當影評人
語文是生活中的語文。鄭婕老師認為:“好的情境要能切入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有感?!眲?chuàng)設學習任務情境,可以引入生活資源,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在真實、具體的社會生活場景中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并努力將學習成果運用于生活中。例如,教學《橋》一文,在引導學生從關注事件轉向人物時,教師經(jīng)常會問:“讀完課文,相信文中的老支書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上的哪些精神打動了你?”當“舍己為人”或“大公無私”等詞語貼到老支書的身上時,教學也許就會暫告一個段落。但是,這樣的教學留給學生的記憶是單薄的,學生感受老支書的形象也是淺層次的。
因此,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我當影評人”這一情境,讓學生來評價人物、評價小說,這樣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在學完這一單元的三篇微小說后,筆者讓學生做一回影評人:“你覺得三篇小說的主人公,哪個能登上《感動中國》的欄目?說說你的理由并試著給他寫一段頒獎詞?!边@樣的情境,能讓課堂教學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也許學生的目光依然落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但他們必須選取文本中最重要的畫面,必須從頒獎詞中選擇和提取出自己所欣賞的表達方式,寫出屬于自己的頒獎詞。這樣的表達是帶有溫度和思想的,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五)我當小作家
在進行文學閱讀時,學生會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情感,甚至會與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當進行創(chuàng)意表達時,學生會自覺地運用閱讀時習得的表達方法,嘗試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要想讓“筆尖流出的故事”的習作教學成為一個完整的、真實情境的學習過程,打開學生的創(chuàng)意表達之門,就要把情境與表達巧妙地結合起來。對文本所創(chuàng)設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越深刻,學生在“有我之境”中展現(xiàn)出來的個性色彩就會越鮮明。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以“我當小作家”為主題情境,將大任務細分為小任務,將小任務具化成微活動——“我當攝影師”“我當獨白者”“我當劇作家”“我當影評人”,層層推進,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教材的習作指導提供了三組環(huán)境和人物,讓學生從中選擇一組,或者自己設置一組,展開想象,創(chuàng)編故事。圍繞此目標,筆者鼓勵學生化身“小小攝影師”,選擇一組環(huán)境和人物,說一說自己捕捉到的最精彩的鏡頭。為了凸顯人物個性,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筆者又鼓勵學生去當一個細膩的“內心獨白者”,幫助故事中的人物將他想說的話、想做的事表達清楚。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小說家,智慧的編劇可少不了。筆者繼續(xù)鼓勵學生轉換角色,成為一名“創(chuàng)意劇作家”,或將故事情節(jié)巧妙地串聯(lián)在一起,或設計有沖突性的故事情節(jié),以此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當學生完成習作之后,筆者組織學生在班級里開展故事會,鼓勵大家爭當“小小影評家”,說一說自己最喜歡的故事,交流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議,這是互學互評不可或缺的關鍵一步。這樣有意思、有意義的情境任務,使學生的表達更有個性、更有思想。
四、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活動設計反思
一個好的任務活動設計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獲得思維與表達能力的提升。在設計任務活動時,教師要立足學情,從教材文本與真實生活關聯(lián)的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生感興趣的主題項目化任務活動,實現(xiàn)學生思維的進階,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語文新課標強調:“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庇纱丝磥?,“情境”已經(jīng)成為貫穿語文學習過程的一條重要線索。學生校內外的生活,都可以成為情境任務的資源。教師要做有心人,走近學生,關注生活,發(fā)現(xiàn)、選擇、挖掘、加工并合理使用這些資源,讓學生的知識與經(jīng)驗在真實、開放的生活情境中產(chǎn)生聯(lián)結,建構意義,又在情境中進行整合運用,從而促進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溫儒敏. 守正創(chuàng)新用好普通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J]. 人民教育,2020(17):51-57.
[3] 鄭婕. 好的教學情境有三個標準[J]. 人民教育,2021(10):77-78.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