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琳
內(nèi)容摘要:置身前線,徐孚遠耳聞目睹將士與軍隊作戰(zhàn)情況,對于軍旅生活的描寫在他的詩中層出迭見。這些描寫軍旅生涯的詩歌從不同角度入手,通過對忘我或利己將士形象的刻畫,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及志向,并留下了對于軍隊及戰(zhàn)爭的直錄。
關(guān)鍵詞:徐孚遠 軍旅詩 將士形象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描寫軍隊、戰(zhàn)爭傳統(tǒng)從未斷絕,從詩經(jīng)《小雅·六月》:“四牡骙骙,載是常服”、“薄伐玁狁,以奏膚公”[1]533~535對王師兵強馬壯的贊美,《邶風·擊鼓》中久戍外地的士兵“不我以歸,憂心有忡”[2]87發(fā)出的怨憤哀號;到魏晉時王粲“今我神武師。暫往必速平。棄余親睦恩。輸力竭忠貞?!保ā稄能娫娢迨住て涠罚3]362的豪情壯志;再到杜甫的一系列描寫軍隊、反映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的詩歌……詩人們從不吝惜筆墨在詩中描寫軍隊,描寫戰(zhàn)爭,塑造出大批形象各異的將士形象,抒發(fā)對其復雜情感,表達折沖御侮的決心或回天乏術(shù)的喟嘆。明清易代之際,大批忠臣義士從四方匯集到南方各小朝廷所在地,勤王抗侮,謀求復國,成為了南明朝廷得以在南方運轉(zhuǎn)數(shù)十年的憑靠。作為奔赴行朝的一員,徐孚遠或奉命奔赴前線,或于流亡途中依附軍隊,經(jīng)常與軍隊打交道,這為他的軍旅詩提供了充足的直接資料。他的軍旅詩直觀地反映出軍隊中將領(lǐng)、士兵甚至家眷的生活乃至作戰(zhàn)氣勢,描繪出相同時代背景下軍隊中的不同世態(tài),飽含個人情感地刻畫出具有鮮明特色的將士形象。這些描寫不同風格將士的詩歌,反映出詩人對時局的看法以及作為參與者或旁觀者對軍隊的復雜情感,也是了解當時軍隊情況的途徑之一。
一.個體與群體中忘我將士形象的抗爭頌歌
甲申國變后,人們?yōu)檠永m(xù)國祚用各自的方式盡忠,文人周旋于各方勢力,聯(lián)合復明力量;武將則擐甲執(zhí)兵,親上戰(zhàn)場。在這場文武聯(lián)合保衛(wèi)國土的戰(zhàn)斗中,將士們沖鋒陷陣,無私無畏,徐孚遠身處其間,為忘我的英勇將士們留下贊歌。
明亡后,相繼而起的南明各政權(quán)偏安一隅,因地制宜利用南方及沿海水系發(fā)達,建立起舟船艦隊作戰(zhàn)。隆武二年(魯監(jiān)國元年,1646年),時任兵科給事中的徐孚遠,所奉敕諭中稱:“爾監(jiān)督樓船水師,尚念國難未除,各宜枕戈以待。督率將士,鼓銳奮剿,毋致刻懈隙疏,使虜或伺其便?!盵4]307這使他有機會直面水師,觀察記錄到水師的各種情況并以詩言之。《水師尋盟》寫道“嗟此樓船帥,責言何太頻。請成須向戍,約長待蘇秦。據(jù)鼎盟詞重,捧盤意氣新,相期乘勝勢,早晚石城津?!盵5]468相信氣勢非凡的水師定會打到南京。《贈勉水師諸公》再次勖勉水師諸將士,稱其名聲在外,舟船數(shù)眾,必定宛如蛟龍入海,直取南京:
水上飛楊夙著名,何時直泛石頭城。戈船滿眼求無匹,鼓角終宵只四更。
浪挾蛟龍如有態(tài),陸剸犀象自難并。仲宣久已濡毫在,可許從戎一賦成。[6]523
詩人對奮發(fā)踔厲的水師將士們抱有極大的希望,盛贊他們氣勢如蛟龍、犀象,威風凜凜,靜待時機以求一舉攻下石頭城,得以報效祖國。而不必面臨與王粲相似的境遇,壯志難酬只能登樓作賦抒懷。詩歌中刻畫了威武霸氣的水師群像,展現(xiàn)出將士們?yōu)榱送瑯訌兔髂康亩鴳?zhàn)的驍悍,寄寓著詩人期望將士們都勇敢無畏,以早日復國的心聲。
將士群體的英勇戰(zhàn)斗,流血犧牲自不必說,當目光投向作為個體的將士,他們的犧牲更令人感到悲痛與惋惜。魯監(jiān)國二年(1647年),除鄭成功、鄭鴻逵、黃斌卿等人尊隆武朝廷為正統(tǒng)不接受魯監(jiān)國領(lǐng)導,大多數(shù)文武官員都接受魯監(jiān)國領(lǐng)導。正月,魯王駐扎廈門,平海將軍周鶴芝收復其故鄉(xiāng)???,后魯王在長垣誓師動員,建立軍隊,推進失地收復工作,并封周鶴芝等人為伯爵。當時的徐孚遠正依周鶴芝于??冢瑢κ爻菍⑹繗J佩不已,作《俠侯久守??趬阎芬再澘偙w牧:“多君能墨守,愧我一儒冠。玉璧鋒常挫,邯鄲勢自完。紆籌青帳里,揮劍白云端。鐵騎今宵走,飛觴月下殘?!盵7]454對于能夠上陣殺敵的武將,作為文人的詩人是非常敬佩的,因此在詩中多有贊語。寥寥數(shù)語,趙俠侯帳中運籌帷幄,場上率馬以驥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然“夏四月,虜陷??冢瑓⒅\林學舞、總兵趙牧死之。虜攻???,牧出戰(zhàn),殺虜四百余;虜又益兵攻之,城遂陷?!盵8]7對于當時清兵來襲時己方軍隊的情況,《過趙俠侯??诔沁m有警》道:
泛舟南海上,海上有巖城。趙子方秉麾,肅肅著威名。初旭射城闉,光輝照冠纓。伊余倦晞發(fā),緩步入軍營。相勞未及己,戎騎已縱橫。登埤四顧望,壯士懷不平。雄劍四五指,氣欲掃天槍。部分各有紀,令嚴眾無聲。鐵馬前且卻,徘徊以悲鳴。坐客更強飯,下視海波清。生當?shù)脝斡?,緣知微命輕。[9]348
敵軍來襲,各將士枕戈待旦,厲兵秣馬。詩人緩步軍營中,既為將士們的高昂氣勢感到贊許,又不免由此時局生出世事無常,人命微賤之感,更添幾分蕭索。隨著兩位將領(lǐng)戰(zhàn)死,海口再度淪陷。詩人作《??诔窍菘挹w俠侯》二首紀念總兵趙牧:“一朝濃霧雜塵埃。戰(zhàn)鼓無聲睥睨摧。帳下健兒還格斗,匣中雄劍自悲鳴。”[10]512為將士們的犧牲感到悲痛不已。
身處軍中,詩人更深刻地意識到,只有個體或者說少數(shù)英勇的將士終究是難以扭轉(zhuǎn)戰(zhàn)局,空留萬般無奈?!白笫植菹页止滦⌒淙缁t。眼看鐵騎真何有,掃除出入疾如風。把臂一別攬吳鉤,白云如蓋照城頭?!钡挠⒂聦⑹恳搽y逃“壯士一去無消息,城下滄波萬古流?!保ā读謪④娦小罚11]406的命運,唯留城池靜靜矗立,河水滾滾東流。《王師》中也表露了相似的隱痛:“王師轉(zhuǎn)戰(zhàn)何其武,高鼻胡兒怯似鼠。年年征兵無一回,積甲如山不知數(shù)?!盵11]415即便將士威武非凡使清兵膽怯,也無法改變千萬將士們身亡命殞,徒留盔甲無數(shù)的悲劇。正是有這些無畏的將士們,復國才有一絲希望,詩人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因此每每有優(yōu)秀將士犧牲便痛心不已。但同時,又一直懷有希望,為氣勢昂揚的軍隊都寫出贊歌,鼓舞士氣,也鼓勵自己和同仁們堅守志節(jié),不忘復國。
詩人用詩歌記錄下將士們積極抗爭的身影,描寫他們?yōu)閺兔魇聵I(yè)獻身的無畏,贊揚他們以身報國的忘我,也在他們身上寄托著自身的復國愿望,既是為將士們唱響的頌歌,也是自己忠君愛國的宣言。
二.部分與集體中利己將士形象的丑惡批判
遺憾的是,并非所有的將士們都是英勇殺敵,為復明事業(yè)而忘我奮斗,有些軍隊的行事作風甚至無異于清軍,不同陣營的將士們有著相似的野蠻掠奪行徑。聚斂無厭,自負不凡,完全忘記自身所肩負的復明事業(yè),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全大局,詩人對行事如此利己的將士們深惡痛絕,作詩以抨擊。
在混亂的時代,軍隊往往作為競爭、戰(zhàn)斗的資本,兵強馬壯自然更有話語權(quán),這使得各將領(lǐng)以自己的利益為準約束管理軍隊,只管眼前享受而不考慮后果如何?!独晒僦{》即描述了部分將士們腐敗無恥的生活:“三三五五醉眼紅,褰帷呼嘯入其室,主人傍皇反如客,攜孥含淚出門去,道旁觀者救不得。嗟嗟爾輩何其武,未見敵時猛如虎?!盵11]408眾目睽睽下,酒醉的士兵們強闖民宅,丑態(tài)畢露,令人作嘔。甚至連曾是尚書郎的屋主也無計可施,拖家?guī)Э诒黄入x去,旁觀者也力不能支,只能眼看著鵲巢鳩占。這些士兵們畏強凌弱、欺善怕惡,對待百姓反如猛虎下山,野蠻掠奪,對抗外敵時卻不見勇猛。徐孚遠耳聞目擊卻也無力改變,徒留無奈與諷刺??吹健瓣犼犱J頭兒,折人籬壁斫人犢”后,更是激憤慨嘆:“嗟嗟爾輩真健者,何不殲虜巖城下?”(《健兒行》)[12]429畢竟擊退清軍鐵騎,收復故國河山,才是將士們應(yīng)盡的職責。詩人以寫實的手法刻畫出士兵們魚肉百姓的利己形象,并就此發(fā)出詰問,為何將士們不把精力放在抗清上,反而只顧殘民害物,巧取豪奪,來表達自己的強烈不滿與抨擊。
百姓遭遇豪奪,王族也難逃此劫掠。《中軍行》中即表達了詩人對于所依附軍隊的不滿以及前途渺茫的迷惘:“中軍游戲浙之東,樓船下瀨盡相從。飛蝗滿眼飽掠食,留兵寡弱鼉穴空。乘機見龍無一恃,鯨失其目蛟啄齒。此中寄寓六七老,俯看滄波憂如搗。不同其安同其危,抱將禮器欲何歸?!盵13]441軍隊攻打浙東,所有的船只艦隊全部出動,只留下老弱病殘。強兵強將猶如飛蝗過境般搶奪百姓的糧食財物去壯大自己的力量,甚至見王族無所依靠前來投奔,趁機謀利。作為王族屬臣的詩人見此情形,極度憤慨,既為百姓被掠奪表示強烈反對,又為自己一行人只能任人擺布的凄涼局面感到悲痛。依附于這樣野蠻無紀、劫掠百姓的軍隊,生活如此困苦,具有前瞻眼光的詩人無疑是可以看到未來的,無計可施的悲傷更加劇了詩人對于復國的無望,從而產(chǎn)生宗廟不復,壯志難酬的迷茫與悵惘。
除了整個軍隊集體的貪財好利,部分將領(lǐng)因自負心理而產(chǎn)生的利己行為同樣是復國事業(yè)中的阻礙。永歷十三年(1659年),鄭成功部署長江戰(zhàn)役的同時,下令將士們的家眷一同隨軍,此舉雖可保證眷屬的安危,但無疑也對軍隊行軍作戰(zhàn)有所拖累。在當時戰(zhàn)局未定的情況下,他就非常自信宣稱必勝,留名青史,從容不迫地行軍至南京城外,而清軍此時已從貴州戰(zhàn)場抽身,返回南京,占據(jù)主動優(yōu)勢,他的驕矜臆斷導致坐失良機。江南百姓苦清朝統(tǒng)治久矣,時隔多年,明軍重返此地,群情鼎沸,但鄭成功也并未有利用民眾的抗清高潮來配合作戰(zhàn)的計劃,多方面的戰(zhàn)略失誤最終導致了戰(zhàn)役的失敗?!侗狈ッ越詳y室行因歌之》對此事諷刺道:
浪激風帆高入云,相看一半石榴裙。簫聲宛轉(zhuǎn)鼓聲起,江左人稱娘子軍。
長江鐵鎖一時開,旌施飛揚羯鼓催。既喜將軍揮羽入,更看素女舞霓來。
揮戈筑壘雨花臺,左狎夫人右酒杯。笑指金陵佳麗地,只愁難帶荔枝來。[14]613
詩歌用強烈的對比表達自己的諷刺,大軍征戰(zhàn),卻一半“戎裝”一半“紅妝”。南京既近,本該一鼓作氣,直取金陵,但將軍們卻絲毫沒有作戰(zhàn)意識,只顧飲酒作樂,花前月下。本以為可笑看金陵收復,但在這樣奢靡的作風下,只怕南京荔枝難得,暗喻此戰(zhàn)必敗。隨后的發(fā)展也正如詩人所預料的那樣,南京戰(zhàn)役失敗,鄭成功退往廈門。詩人對貪圖享樂的將領(lǐng)報以強烈的不恥,批判他們只顧取樂而貽誤軍機的利己作風。
復明大計本就荊棘載途,部分掌握兵權(quán)的將領(lǐng)臨陣脫逃,這更令人感到憤懣。《北馬》詩道:“北馬千群至,茲丘仍寂然。晉師今不出,漢過古無先。聞有交綏約,何時多壘平。紅旗空自播,未許斸龍泉。”[15]479即描寫了只顧保全自身的利己將領(lǐng)形象。糧草充足,戰(zhàn)馬成群,將領(lǐng)仍按兵不動。詩人運用秦晉王官之役的典故,譏諷拒不出戰(zhàn)的將領(lǐng)同畏避的晉人一樣,只顧保全自身而不念失去的國土。“交綏約”更影射部分將領(lǐng)與清兵走過場似的交戰(zhàn),使復國無望。詩人空有復明志卻只能各地流亡,如同龍泉寶劍般被埋沒,只能作詩表達自己的義憤填膺與壯志難酬。有心規(guī)勸將領(lǐng)們奮勇上陣,以身許國,卻只能面對將領(lǐng)們的畏縮束手無策,唯有長歌當哭。
多數(shù)將領(lǐng)抱有利己心理的大環(huán)境下,北方來歸軍隊也難逃集體思想氛圍,與其他享樂至上的軍隊別無二致?!侗睂ⅰ返溃骸氨狈街T將多來歸,婦女百數(shù)戰(zhàn)兵希。雖然藩府恩稠疊,家口累人何以支。棄之不可養(yǎng)不足,行糧不歸婦女哭。中原健兒心膽粗,臂力挽弓能兩斛。但聞飲酒烹肥羊,那肯隨人去擔榖。拔劍宵行如走鹿,部曲散盡一身存,妻兒貧窶羞入門。去夷從華聲價好,往日雄心不可論。”[13]437北方來的軍隊,士兵少而女眷多,閑雜人口眾多,開支甚大。且來歸后仍不肯降低身份,依舊維持享樂生活,耽溺于此,忘了往日雄心壯志。
將士們行事的利己讓詩人感到憤怒,又忍不住感到悲戚??v使詩人有志報國,但身處大環(huán)境下個人無力回天的悲哀讓詩人只能作詩以批判諷刺,紓解自己的滿腹怨氣與萬般無奈。
綜述之,徐孚遠身逢國難后棄文就武,萍飄蓬轉(zhuǎn),歷仕諸王。多年的軍旅生涯,與軍隊的近距離接觸,使他對將士們有著極深的了解,對他們的感情也極復雜。這些軍旅詩所反映的是他作為旁觀者或參與者所見所聞的現(xiàn)實,表達的是他對于忘我與利己士兵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也側(cè)面反映出時人對軍隊將士的看法。這些詩歌也間接揭露了南明軍作戰(zhàn)的勝利與失敗,興盛與衰落的部分原因,是我們研究南明時不可忽視的一面。
參考文獻
[1]程俊英,蔣見元著.詩經(jīng)注析.中[M].北京:中華書局,2017.09.
[2]程俊英,蔣見元著.詩經(jīng)注析.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7.09.
[3]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09.
[4]徐孚遠.釣璜堂存稿.清代詩文集匯編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
[5]徐孚遠.釣璜堂存稿.清代詩文集匯編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九.
[6]徐孚遠.釣璜堂存稿.清代詩文集匯編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十三.
[7]徐孚遠.釣璜堂存稿.清代詩文集匯編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八.
[8]黃宗羲.海外慟哭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35種[M].臺北:臺灣大通書局.
[9]徐孚遠.釣璜堂存稿.清代詩文集匯編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二.
[10]徐孚遠.釣璜堂存稿.清代詩文集匯編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十二.
[11]徐孚遠.釣璜堂存稿.清代詩文集匯編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五.
[12]徐孚遠.釣璜堂存稿.清代詩文集匯編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六.
[13]徐孚遠.釣璜堂存稿.清代詩文集匯編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七.
[14]徐孚遠.釣璜堂存稿.清代詩文集匯編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二十.
[15]徐孚遠.釣璜堂存稿.清代詩文集匯編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卷十.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