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理明
閱讀是將文章中的知識信息傳輸?shù)侥X海中,而寫作是將腦海中所積累的知識信息表達到紙上的一個過程,語文學習中的讀和寫都十分重要,兩者缺一不可。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存在著教師分不清哪個方面更加重要,常常將兩者分開進行教學,并未將兩者合二為一,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將讀和寫緊密結合,最終達到以閱讀帶動寫作,寫作促進閱讀的效果。
一、實行初中語文閱讀作文一體化的重要性
新課標推行后,不僅要求教師需要優(yōu)化其教學方式,同時也提升了對學生自身素質的要求,并針對學生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給出明確的標準。但目前,大多數(shù)的中學學生的寫作能力還達不到標準,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學生閱讀內容較少,語言積累不夠;二是寫作時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學生往往不重視日常積累,對閱讀也不感興趣,不愿意進行閱讀或者閱讀內容較少,所以無法將積累的好詞佳句運用到寫作中。即便學生腦中思緒萬千,但由于語句表達能力有限,無法將腦海中所想表達出來,導致寫作效果不理想。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不僅為寫作提供寫作技巧、表達形式,并且還能積累知識、豐富語言。只有通過廣泛的閱讀,并加強閱讀深度,強化閱讀記憶,才能寫出邏輯清晰、語句優(yōu)美的作文。
二、激發(fā)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對課內閱讀并不感興趣,缺乏對閱讀熱情與動力,同時,學生普遍認為寫作是一種枯燥無味的學習方式。而語文學習最基礎的就是讀和寫,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教學方式。雖然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但目前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未改變,語文教師長期單方面灌輸知識,學生作為課堂中的聆聽者,只是被動地接納知識,同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并沒有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毫無參與感。因此,學生對課內閱讀和寫作教學方式感到枯燥無趣。面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可以通過強化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溝通,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強化其寫作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改善閱讀環(huán)境,打造充滿書香的教室環(huán)境,讓學生自覺融入閱讀活動;或者為學生設置專門的閱讀時間段,以保證學生每天都具有充足的閱讀時間,不斷積累自身的知識。同時,可以采用表揚、獎勵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滿足學生的榮譽感,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從而促使寫作能力有所提升。
以《散步》一課為例,在開展閱讀教學前,教師需要分析其內容,并明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的側重點,并針對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思路,從朗讀課文、品味語言和理解文意三方面完成閱讀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幻燈片的展示,并帶領學生齊讀一段話以及課程的學習目標,讓學生了解本堂課程的學習內容。教師向學生提出建議,“假如你自己就是作者,要求面帶微笑并深情地朗讀課文,朗讀后欣賞課文?!睂W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朗讀,教師根據(jù)學生朗讀的情況進行評價,并給出建議。在點評后,再次引導學生齊讀一遍,并對課文的朗讀進行小結。由于這篇課文全文中無生僻華麗的詞語,卻展現(xiàn)出平凡中帶有靈氣,淺易中帶有哲理。所以教師提出相應的建議,從字詞句段中品味語言,由教師進行示范演示,學生進行品味??梢赃M行小組間的討論,學生之間交流自身的感受,學生發(fā)言后教師給予評價,通過和諧平等的師生溝通,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閱讀氛圍,發(fā)揮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在課堂教學后,教師提出課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課后通過思考進行自我閱讀。通過學生自主性閱讀的方式,促使學生不斷地積累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寫作能力的提高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開展課外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時,需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語言積累,而積累語言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廣泛的閱讀。但僅僅靠閱讀課內的教材課本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不應讓學生對作文范文進行死記硬背,而應讓學生利用課下剩余時間進行自由閱讀。目前,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部分學生熱愛網(wǎng)絡小說,但許多網(wǎng)絡小說語言平淡,并不能對學生起到知識積累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加強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把控學生的閱讀方向,并為其提供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例如,國內外文學名著、歷史文化書籍等。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喜好以及需求推薦相關的課外書籍,以促進知識積累,此外,一些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中的經(jīng)典臺詞也可以應用到作文寫作中,豐富作文內容。通過豐富多樣的課外閱讀,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文章鑒賞能力,豐富學生語言詞匯,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如此通過重視讀寫的有機結合,以讀促寫,實現(xiàn)學生寫作能力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定期開展班內課外閱讀交流會,采用交流探討的方式,以保證學生能積極參與交流會,并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在開展課外閱讀交流會時,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喜歡哪些類型的書?都是怎么閱讀的?閱讀完后對自己有什么幫助嗎?”學生對此展開積極的交流,在學生探討后,教師可以繼續(xù)延伸問題:“那你們是否有自己的閱讀方法,能否站到前面向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閱讀技巧?!痹趯W生站到講臺分享閱讀方法時,教師要仔細聆聽并做好記錄,在學生分享后,教師講道,“聽了這么多同學的分享,同學們愿意聽一聽我的閱讀方法嗎?”積極指導學生學習閱讀方法,并通過現(xiàn)場演示,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閱讀方式,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
四、巧設懸念問答,激發(fā)學生思維
懸念問答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的特點,運用豐富的語言藝術,創(chuàng)設出能引起學生產(chǎn)生疑問的教學方式,能幫助學生有效思考,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進行懸念教學時,教師需要施展語言藝術,將課本中的情景植入學生心中,激發(fā)出學生好奇的心理。首先,在授課開始前,選擇情節(jié)多變、結果具有懸念的故事引入,吸引學生的目光,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也為后續(xù)的課文講授做好鋪墊。其次,不斷向學生提出新穎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在課程結束后,需在學生心中留有懸疑,為后續(xù)課程保留神秘色感,激勵學生進一步探索和思考,也為下節(jié)課堂埋下伏筆。
以《斑羚飛渡》一課為例,教師在授課前,向學生簡述老鼠銜尾的小故事,并提出問題:“那么同學們來猜一猜,這兩只老鼠是什么關系?!痹趯W生回答后,教師針對每種答案進行評價,但卻不說出兩者的關系,保留懸念。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并貼合課文開展教學活動,在學生初步閱讀文章后,教師可提出問題:“那么這篇文章中所描寫的羚羊飛渡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存在嗎?”“文章不是真實只是虛構的,那么文章虛構的又是從哪個故事所演化的?”“本文作者想通過這篇文章想傳遞出什么信息?”提出的問題難度要循序漸進。通過問題難度一點一點地增加,推動學生一步一步地思考,并能加強對文章的理解。同時在幻燈片中播放切合課本的相關材料,從古代野蠻社會的“棄老保幼”到如今文明社會的“敬老護幼”,推進話題,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通過在教學中設置懸疑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這一些作技巧,為文章的增添寫作亮點,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五、鼓勵仿寫范文,提高遷移能力
人的模仿能力是與生俱來的,通過模仿可以對原有的對象進行創(chuàng)新和延展,將其變?yōu)樽陨硭邆涞哪芰?。而語文學習其實就是通過不斷地模仿和積累,以實現(xiàn)語文綜合能力提升的過程。仿寫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非常實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寫作技巧,消除學生心理中對作文的畏難情緒,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興趣。因此,在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需要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完成知識積累這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熟練掌握寫作的方式、思路和內容。鼓勵學生仿寫范文,在教學培養(yǎng)中,需要循序漸進,從文章的語言出發(fā)逐漸深入片段仿寫,到最后的結構仿寫,不僅實現(xiàn)了閱讀的延伸,還有利于理清學生的寫作思路。同時需要不斷加強學生的遷移能力,能夠很好地將閱讀中所積累到的知識、技巧運用到寫作中,對問題也能舉一反三,提高自身語文綜合能力。通過仿寫訓練,強化學生的填詞造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為寫作提供基礎支持。
在仿寫教學中,以《蘇州園林》為例,這篇文章是介紹園林的建設背景、園內環(huán)境等方面的說明文,文章整體層次分明、結構具有邏輯性,通過對亭臺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遠景近景等方面,展現(xiàn)出圖畫美、圖案美、色彩美。其中文章運用多種寫作手法,列數(shù)字、作比較、打比方、引用等,語言運用具有多樣性。在仿寫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建筑物、根據(jù)文章中的結構進行仿寫,并在內容方面按照《蘇州園林》中類似的寫作順序、寫作手法以及語言表達完成寫作任務。并在學生仿寫過程中加以語言上的鼓勵,重視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將課本中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中。在寫作后,教師對學生的文章進行查閱觀看,并在每篇文章下進行評語和標注,學生觀看評語后進行作文的修改。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鼓勵,消除對作文的畏難情緒,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的寫作問題并自我改正,對以后的文章寫作有所幫助。
六、進行課外延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閱讀作文一體化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內容不能只停留在淺層次明顯知識傳輸中,應適當開展課外延伸教學,教師不僅需要指導學生掌握文章的寫作思路、表達方式,以及寫作技巧,還需要加強學生對文章的賞析能力,學生可以通過賞析發(fā)現(xiàn)文章更深層次的意義。同時需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外閱讀教學環(huán)境,在課堂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講出自己在聽課中出現(xiàn)的疑惑,促進學生通過不斷地思考,推動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教師也應適當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行為以及及時評價和指導學生,激發(fā)學生進行自主創(chuàng)新,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養(yǎng)成良好的創(chuàng)新習慣,開展高效的寫作練習。
以《豐碑》一課為例,通過對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分析和探討,掌握課文中所蘊涵的深意,學生通過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不同的認知。教師布置聯(lián)想練習,拓展學生思維,“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支隊伍,那么會屬于什么樣的隊伍呢?”“因為這支隊伍具有什么樣的精神品質。所以勝利一定會屬于這支隊伍。”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的內容進行探討,通過聯(lián)想的方式將學生帶入到課文中的年代,讓學生感受到這支隊伍的形象,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為學生寫作打開思路。并且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如果這篇文章缺少了結尾,你該怎么續(xù)寫故事?”讓學生進行自由的創(chuàng)編結局,訓練寫作技巧,通過寫作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七、教師正確引導,建構清晰框架
優(yōu)秀的文章需要有良好的結構,邏輯清晰,并且讓讀者容易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涵。但目前在寫作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寫出的作文出現(xiàn)框架缺失、邏輯混亂的現(xiàn)象,從而導致作文所表達的意思與題目要求不符,使作文跑題。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并沒有使用正確的寫作技巧,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作文只需要找到材料的中心思想,便可以尋找素材進行寫作。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恰恰忽視了中心思想和素材之間的聯(lián)系,只注重全面地描寫素材,而文章的中心思想并沒有體現(xiàn)出來,想什么寫什么,導致文章失去靈魂,讀起來枯燥無味。因此,學生要重視結構的重要性,學會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優(yōu)秀課文中的總體框架。但這一過程學生憑借自身能力是很難完成的,這時就需要教師積極正確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加強學生對文章整體結構脈絡把控的分析訓練,讓學生熟練掌握寫作的先后順序,明確作文中各個段落如何進行有效過渡和銜接,才能讓文章主次分明,并能清楚體現(xiàn)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過閱讀看清楚文章的行文脈絡,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發(fā)現(xiàn)更多的閱讀技巧,以閱讀能力的提高帶動寫作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要想促進初中閱讀和寫作的一體化,離不開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讀寫能力逐一分析,并且教師也需要對閱讀和寫作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創(chuàng)新地設計出符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強化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正確引導學生思考、鼓勵激勵學生學習等方式,促使學生自主進行閱讀和寫作,主動積累知識,反思修改作文,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實現(xiàn)讀寫能力的雙提升,提高語文學習能力,讓讀寫一體化更長遠有效。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