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蕓 熊德術(通信作者)
430000 湖北省武漢市皮膚病防治院皮膚科住院部1,湖北 武漢
430000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老年全科2,湖北 武漢
銀屑病是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誘發(fā)的慢性鱗屑性皮膚疾病,表現(xiàn)為皮膚紅斑并覆蓋銀白色鱗屑,該疾病的病程長并且復發(fā)率較高,發(fā)病后對患者的健康及精神狀態(tài)產生極大影響。雖全身均可發(fā)病,以頭皮和四肢最為常見,進入冬季病情進一步加重。銀屑病是在遺傳、感染、免疫異常、內分泌以及精神神經(jīng)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誘發(fā)。該疾病對于患者的外形美觀產生較大影響,在長期的治療過程中容易增加患者的思想負擔和心理壓力,并表現(xiàn)出焦慮和抑郁等一系列負面情緒,進一步影響患者的疾病治療和康復[1],甚至產生惡性循環(huán),導致病情加重。為了改變該情況,在銀屑病患者治療期間還需做好科學的護理服務來幫助其調節(jié)負面心理狀態(tài),緩解焦慮和抑郁情緒。綜合護理干預近年來在臨床疾病患者的護理中被廣泛應用,旨在充分結合患者的患病情況和生理及心理狀態(tài),為其提供更加完善和科學的護理服務,從而提升護理質量。本研究分析對銀屑病患者運用綜合護理干預在改善其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中的應臨床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5月收治的74 例銀屑病患者,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齡22~58歲,平均(39.3±1.5)歲;銀屑病患病時間1 個月~12年,平均(5.3±0.3)年;體重指數(shù)(BMI)16.5~32.6 kg/m2,平均(22.8±1.5)kg/m2。對照組37 例,男19 例,女18 例;年齡21~59 歲,平均(39.4±1.4)歲;銀屑病患病時間2個月~12年,平均(5.4±0.2)年;BMI 16.7~32.8 kg/m2,平均(22.9±1.3)kg/m2。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參照《中國臨床皮膚病學》對于銀屑病的診斷標準,患者均明確診斷,且皮損面積>20%,銀屑病PSAI指數(shù)>10 分[2]。②患者對研究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首次接受住院治療者。
排除標準:①屬于關節(jié)病型銀屑病、紅皮病型銀屑病或膿皰性銀屑病者;②合并心腦腎等器官功能異常者;③合并精神或語言功能障礙者;④臨床資料不完善或中途自行退出者。
方法:對照組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運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如進行常規(guī)的用藥指導、口頭健康知識宣教以及病情觀察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運用綜合護理干預,方法如下:①護患溝通:首先與患者保持密切的溝通和交流,盡快通過語言溝通建立良好和諧且穩(wěn)定的護患關系,耐心地向患者講解院內環(huán)境以及醫(yī)護人員的基本情況,幫助消除入院后的緊張感以及陌生感。②環(huán)境護理:為患者營造清潔且溫馨的病房療養(yǎng)環(huán)境,并定期開窗通風,維持良好的溫度和濕度狀況。嚴格限制探視人員的數(shù)量,確?;颊叩男菹⒑退哔|量。可運用布簾等進行遮擋,為患者營造私密的休息環(huán)境,護理操作中注意遮擋保護患者的個人隱私。③飲食護理:對患者疾病治療期間的日常飲食進行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主要以優(yōu)質高蛋白的食物為主,同時指導患者避免飲用濃茶以及食用牛羊肉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增加新鮮果蔬的攝入。結合患者的飲食喜好等對于日常飲食進行合理調整,從而增進患者的食欲幫助改善身體功能。④皮膚護理:指導患者加強日常個人衛(wèi)生護理,通過進行護患溝通交流使患者和家屬意識到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狀況以及皮膚清潔狀態(tài)對于緩解瘙癢癥狀、促進病情康復的重要性,進而使患者自覺進行個人衛(wèi)生護理。囑患者日常選擇全棉且較為寬松的衣物穿著,防止衣物摩擦皮膚而加重病情。⑤心理護理:在護理中注重護患溝通的作用,充分結合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健康需求給予個體化的心理疏導,向患者講解自我心理調適的途徑與方法,如收聽音樂、與病友交流溝通和培養(yǎng)興趣愛好等,緩解患者的緊張、不安、恐懼等負性情緒。⑥認知干預與社會支持:運用微信、健康宣教手冊發(fā)放、組織開展病友交流會和健康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向患者介紹銀屑病及治療的相關科普知識,同時充分發(fā)揮病友和家屬等的社會支持作用,增強患者的康復信心。
觀察指標:①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和護理3 個月后觀察效果。運用漢密爾頓心理焦慮評估量表(HAMA)、漢密爾頓心理抑郁評估量表(HAMD)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②通過問卷法對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護理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查,如住院環(huán)境、服務態(tài)度、健康知識宣教、護理操作技能等維度,滿分為100 分,依次分為非常滿意(90~100 分)、基本滿意(70~89 分)、不滿意(<70 分),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shù)×100%。③對比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PASI 指數(shù)下降≥90%為痊愈;PASI 指數(shù)下降60%~89%為顯效;PASI 指數(shù)下降20%~59%為有效;PASI 指數(shù)下降<20%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 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展開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展開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HAMA、HAMD 評分對比:兩組患者入組時的HAMA、HAMD評分較高,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HAMA、HAMD 評分均低于本組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HAMA、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HAMA、HAMD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HAMA、HAMD評分對比(±s,分)
組別 n HAMA HAMD入組時 護理后 入組時 護理后觀察組 37 26.32±2.08 19.05±1.13 21.05±1.95 14.05±0.35對照組 37 26.30±2.11 23.53±1.95 21.06±1.97 19.79±1.13 t 0.041 12.091 0.022 29.515 P 0.967 0.000 0.983 0.000
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疾病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痊愈3例,顯效13例,有效16例,無效5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6.49%(32/37)。對照組痊愈1 例,顯效9 例,有效13 例,無效14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62.16%(23/37)。觀察組的疾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銀屑病患者的病程遷延且根治難度較大,是一種危害性較高的頑固性皮膚疾病,患者的精神緊張、吸煙、酗酒、過度勞累以及身體肥胖等均容易誘發(fā)或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銀屑病也被認為是身心疾病[3]。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由于病程時間長且復發(fā)率高,使得患者煩悶、焦慮以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持續(xù)加重,與此同時影響病情恢復,同時患者的形象不同程度受損,非常容易出現(xiàn)自卑心理,這也對患者的社會交往活動產生嚴重影響。據(jù)報道,銀屑病患者>70%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及抑郁情緒[4]。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心理精神因素的影響更受關注。通過對銀屑病患者開展綜合護理干預,分別從心理支持、生活指導、飲食指導以及認知療法等多個層面給予護理幫助,有助于調節(jié)其身心狀態(tài),并緩解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同時也可促進患者疾病療效和生活質量的持續(xù)提升和改善[5]。在銀屑病患者的護理中還需注意做好患者的皮膚護理,進而緩解其瘙癢等癥狀,例如向患者講解日常生活中選擇寬松、舒適、棉質的內衣,做到勤清洗與更換,保持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確保皮膚的清潔狀態(tài)。對于瘙癢癥狀嚴重者可加強醫(yī)護患溝通,遵醫(yī)囑為患者提供止癢藥物治療。加強患者的個人衛(wèi)生護理,床單、被套等物品做到勤洗勤換,出現(xiàn)污染時需要及時更換。患者外用藥物治療時需要對皮膚表面鱗屑進行去除后再給予藥物外涂,從而確保藥物療效。細致觀察用藥后患者局部皮膚的反應,如有異常需及時上報[6]。結合銀屑病的疾病特點以及患者的病情狀況,制定個性化、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方案。在患者治療期間做好護患間的密切溝通交流,通過給予患者關懷和支持構建和諧、互相信任的護患關系,積極評估患者治療期間的內在健康需求,多給予患者傾聽、安慰和鼓勵,對患者的疑問進行耐心細致的解答,采取森田療法理念幫助患者快速完成身份角色的轉變,并盡早適應住院生活,避免患者的負性情緒加重。通過護患溝通,使患者意識到緊張、焦慮、不安等負性情緒容易造成病情的加重,對病情康復有害無益[7-8]。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在護理后焦慮和抑郁量表改善情況好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疾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這也進一步表明,對銀屑病患者運用綜合護理干預具有較高的護理價值。
綜上所述,通過對銀屑病患者應用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焦慮和抑郁情緒并促進病情康復,且有助于改善護患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