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壯 婁倫美
563000 遵義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遵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西 遵義
混合痔是臨床肛腸科常見的一種疾病,是內痔與相應的外痔經(jīng)豐富的靜脈叢吻合支融合而形成的[1],因此患者會同時出現(xiàn)內痔和外痔的癥狀,外剝內扎及痔上黏膜環(huán)切術是臨床上常用的術式,而10%~40%的患者在術后會出現(xiàn)肛緣水腫[2],同時患者會出現(xiàn)手術切口處部分組織的腫脹,使患者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痛感,不但延長了患者創(chuàng)面的愈合時間,還會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3]。
地奧司明片是一種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和抗炎作用的藥物,為了研究其治療混合痔患者術后水腫的效果,本文選取40 例患者進行了分組對比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遵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混合痔術后水腫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共40 例。根據(jù)治療方案的不同對患者進行分組,組別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20 例,男14 例,女6例;年齡21~70 歲,平均(48.43±3.64)歲;病程3 周~9年,平均(3.12±0.51)年;疾病類型為靜脈曲張性痔7 例、血栓性痔9 例,結締組織性痔4 例;嚴重程度為Ⅱ期11 例,Ⅲ期7 例,Ⅳ期2 例。試驗組20 例,男15 例,女5 例;年齡20~69 歲,平均(48.38±3.71)歲;病程2 周~10年,平均(3.23±0.48)年;疾病類型為靜脈曲張性痔8 例,血栓性痔9 例和結締組織性痔3 例;嚴重程度為Ⅱ期10 例,Ⅲ期7 例,Ⅳ期3 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制定的《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中混合痔相關的診斷標準[4];②年齡20~70 歲;③均充分知曉本次研究的過程,且自愿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和肛周膿腫的患者;②對本次研究所用相關藥物過敏的患者;③合并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④合并心理疾病或精神嚴重障礙者;⑤治療期間因重度感染或其他原因退出研究者。
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抗生素靜脈滴注,同時每次給予患者2.5 g麝香痔瘡膏(馬應龍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Z42021920)涂抹,1次/d。
試驗組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給予患者術后第1~4 天地奧司明片1.5 g/次口服,2 次/d(馬應龍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H20066737),術后第5~7天改為0.5 g/次,2次/d。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第1天、術后第7 天和術后第14 天的水腫情況和疼痛情況,其中水腫情況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相關標準[5]為依據(jù)進行評估,若患者無水腫則可記為0 分;若患者的肛緣部分水腫所占面積<1/4 則可記為1 分;若1/4≤患者的肛緣部分水腫所占面積≤1/2 則可記為2 分;若患者的肛緣部分水腫所占面積>1/2 則可記為3 分。疼痛情況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進行評估,若患者肛門無疼痛則可記為0 分;若患者的肛門部位疼痛劇烈、服用藥物后疼痛未見緩解則可記為10分。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第1天、第7天和術后第14天的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展開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展開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第1 天、術后第7 天和術后第14 天的水腫情況和疼痛情況:兩組患者術后第1天的水腫和疼痛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7 天和術后第14 天的水腫和疼痛情況均顯著緩解,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試驗組患者術后第7 天和術后第14 天的水腫和疼痛評分明顯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的水腫情況和疼痛情況(±s,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的水腫情況和疼痛情況(±s,分)
注:與術后第1天相比,*P<0.05;與術后第7天相比,#P<0.05
組別 n 水腫情況 疼痛情況術后第1天 術后第7天 術后第14天 術后第1天 術后第7天 術后第14天對照組 20 2.39±0.73 1.88±0.61* 1.50±0.47*# 5.39±1.53 3.18±1.10* 2.02±0.64*#試驗組 20 2.31±0.80 1.43±0.54* 1.03±0.38*# 5.42±1.48 2.45±0.87* 1.15±0.43*#t 0.330 2.470 3.478 0.063 2.328 5.046 P 0.743 0.018 0.001 0.950 0.025 0.000
兩組患者術后第1 天、第7 天和術后第14 天的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試驗組患者術后第7天和術后第14天的愈合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第7天和第14天的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n(%)]
混合痔的患者多會出現(xiàn)排便時出血、肛內痔核脫出及肛門腫痛等臨床癥狀,其發(fā)生與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混合痔術后部分患者出現(xiàn)水腫,是因為手術時行局部浸潤麻醉藥物注射過多導致皮下水分潴留,或者麻醉藥物劑量過多影響了局部組織的循環(huán),導致組織液滲出或毛細血管破裂出血,從而引發(fā)水腫;還有的患者是因為麻醉效果欠佳,導致括約肌未得到充分的松弛,干擾了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少數(shù)患者是術后排便困難、蹲廁時間過長或者是術后局部感染等影響了肛門靜脈的回流所致[7]。而水腫不僅會導致患者肛門手術切口部位部分組織的腫脹,還會使患者術后的疼痛感增加,因此對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8],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的影響,均需及時給予患者相應治療。
有研究指出,混合痔患者術后72 h 是充血和水腫形成的高峰期,也是對局部通暢的靜脈和淋巴回流進行重建的關鍵時期[9]。地奧司明是黃酮類化合物的一種,其主要成分是地奧司明和橙皮疳,作用于人體后將靜脈對去甲腎上腺素的收縮反應延長,使靜脈張力增加,即使患者局部溫度較高,也可使靜脈發(fā)生收縮,對痔靜脈循環(huán)的改善有促進作用,從而減少了前列腺素、白三烯和組胺等炎性介質的釋放[10]。此外,地奧司明對毛細淋巴管的縮合有促進作用,通過對淋巴管蠕動的促進改善了微循環(huán),從而發(fā)揮減輕混合痔患者術后水腫的情況,有助于患者術后創(chuàng)面的愈合[11]。閔連永[12]在研究中將90 例環(huán)狀混合痔外切內扎術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均包括45 例患者的對照組和觀察組,前者的治療方案為常規(guī)治療,后者的治療方案為服用地奧司明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第3 天和術后第7 天的肛緣水腫評分、術后第3 天和術后第7 天的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中,試驗組患者加用地奧司明片治療后,患者術后第7天和術后第14天的水腫情況明顯輕于對照組患者同一時期,而水腫情況的緩解減輕了對患者創(chuàng)面的刺激,緩解了患者的疼痛,與閔連永[12]的研究結果一致。此外,試驗組患者術后肛緣水腫和疼痛情況的緩解促進了患者創(chuàng)面的愈合,故試驗組患者術后第7 天和術后第14 天的疼痛情況明顯輕于對照組患者同一時期,術后第14 天的生活質量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對混合痔術后水腫患者應用地奧司明片治療,不僅可以緩解患者的肛緣水腫情況,還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促進患者創(chuàng)面的愈合,臨床推廣應用的優(yōu)勢較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