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劉漢臣 王杰斌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屬于腦血管疾病,是由機體腦部供血出現(xiàn)異常,導致腦部缺氧、缺血,最終腦部出現(xiàn)壞死而引起的[1]。腦梗死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臨床多表現(xiàn)為頭暈頭痛、局部偏癱、肢體活動受阻、喪失語言功能等癥狀,臨床分為急性期和恢復期,其中急性期腦梗死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的特點,且具有一定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對患者及家庭造成嚴重影響[2]。有研究認為急性期腦梗死與血小板活化、纖溶系統(tǒng)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血小板α顆粒膜蛋白-140(platelet α-granule membrance protein-140,GMP-140)、纖溶酶原激活劑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作為血小板活化以及纖溶系統(tǒng)標志物,臨床將其水平變化作為腦梗死診斷的參考依據[3]。有學者提出細胞間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水平的變化也可作為腦梗死的診斷依據[4]。本研究對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PAI-1、ICAM-1、GMP-140 水平變化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開灤總醫(yī)院林西醫(yī)院收治的98 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組。納入標準:①經MRI、CT 等檢測證實,符合2015年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科學會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5-6];②在本院醫(yī)治且臨床資料齊全,無缺損或丟失。排除標準:①其它惡性腫瘤者;②患有精神障礙,無法配合治療者;③具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障礙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其中急性期(病程<7 d)59 例,恢復期(病程>30 d)39 例。選取同時間段57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受試者或家屬知情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表1 兩組資料比較[(±s),n(%)]Table 1 Comparison of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
表1 兩組資料比較[(±s),n(%)]Table 1 Comparison of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χ2值P 值n 98 57性別(男/女)59/39 34/23 0.005 0.946平均年齡(歲)63.58±7.73 62.86±8.13 0.575 0.566體質量(kg/m2)23.05±3.86 22.98±4.58 0.102 0.919吸煙50(51.02)32(56.14)0.379 0.538喝酒59(60.20)29(50.88)1.278 0.258
收集所有參與研究者早晨空腹靜脈血10 mL,分為兩份。一份使用離心機3 000 r/min(r=10 cm)分離血清,10 min 后取出低溫保存。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ICAM-1,試劑盒購自上海研域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一份加入109 mmol/L 枸椽酸鈉溶液0.3 mL 并置于抗凝管中,使用離心機以3 000 r/min(r=10 cm)分離,10min 后取上清液低溫保存待檢。通過ELISA 檢測PAI-1、GMP-140,試劑盒由上海太陽生物公司提供。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檢測。
隨訪患者發(fā)病三個月后的恢復情況,以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7]評分系統(tǒng)為標準進行評價,以發(fā)生中風、復發(fā)或死亡作為預后不良的標準。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腦梗死急性期患者預后的因素,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PAI-1、ICAM-1、GMP-140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組患者PAI-1、ICAM-1、GMP-140 水平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PAI-1,ICAM-1,and GMP-140 between the 2 groups(±s)
表2 兩組組患者PAI-1、ICAM-1、GMP-140 水平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PAI-1,ICAM-1,and GMP-140 between the 2 groups(±s)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n 98 57 PAI-1(ng/L)117.86±30.16 93.85±12.03 5.744<0.001 ICAM-1(μg/L)112.18±30.59 86.49±10.25 6.136<0.001 GMP-140(mg/L)26.61±11.86 17.85±8.13 4.939<0.001
急性期患者PAI-1、ICAM-1、GMP-140 水平均高于恢復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急性期與恢復期PAI-1、ICAM-1、GMP-140 水平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PAI-1,ICAM-1,and GMP-140 between acute and convalescent patients(±s)
表3 急性期與恢復期PAI-1、ICAM-1、GMP-140 水平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PAI-1,ICAM-1,and GMP-140 between acute and convalescent patients(±s)
組別急性期恢復期t 值P 值n 59 39 PAI-1(ng/L)127.23±33.02 103.68±14.96 4.174<0.001 ICAM-1(μg/L)120.34±33.49 99.84±12.86 3.644<0.001 GMP-140(mg/L)29.88±12.01 21.66±9.08 3.639<0.001
通過為期3 個月的隨訪得知,急性期患者預后良好17 例,預后不佳42 例。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性別、吸煙等非影響腦梗死急性期患者預后的單因素(P>0.05),高血壓、PAI-1、ICAM-1、GMP-140 為影響腦梗死急性期患者預后的單因素(P<0.05)。見表4。
表4 分析影響腦梗死急性期患者預后的單因素[(±s),n(%)]Table 4 Analysis of singl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s),n(%)]
表4 分析影響腦梗死急性期患者預后的單因素[(±s),n(%)]Table 4 Analysis of singl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s),n(%)]
變量年齡(歲)體質量(kg/m2)性別χ2/t 值1.800 0.430 0.045 P 值0.077 0.669 0.832吸煙1.237 0.266喝酒2.081 0.149高血壓9.163 0.002糖尿病男女有無有無有無有無PAI-1(ng/L)ICAM-1(μg/L)GMP-140(mg/L)預后不良(n=17)64.78±7.19 23.36±4.01 13(76.47)4(23.53)10(58.82)7(41.18)12(70.59)5(29.41)15(88.24)2(11.76)11(64.71)6(23.29)143.39±38.02 146.28±34.59 37.84±12.46預后良好(n=42)63.95±7.49 22.91±3.49 31(73.81)11(26.19)18(42.86)23(54.76)21(50.00)21(50.00)19(45.24)23(54.76)19(45.24)23(54.76)120.69±14.96 109.84±13.83 26.66±9.03 1.835 3.317 5.826 3.847 0.176 0.002<0.001<0.001
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得出,高血壓、PAI-1、ICAM-1、GMP-140 為影響腦梗死急性期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5。
表5 分析影響腦梗死急性期患者預后的多因素Table 5 Analysis of multipl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腦梗死又稱“中風”“腦卒中”,臨床認為腦梗死急性期是由腦部出現(xiàn)血液灌流障礙,腦組織出現(xiàn)變性或壞死引起的。醫(yī)學上認為腦梗死急性期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導致動脈血管發(fā)生閉塞而引起的。腦梗死以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和體征為特征,如偏癱、失語、共濟失調等,部分可表現(xiàn)為頭痛、嘔吐、昏迷等全腦癥狀[8]。腦梗死急性期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早期診斷、治療對于腦梗死急性期預后尤為重要[9]。有研究認為在腦梗死急性期發(fā)展過程中伴有炎癥反應的存在[10]。有學者認為ICAM-1 可作為臨床檢測腦梗死急性期預后參考指標[11]。對此,本文對腦梗死患者的ICAM-1 水平進行研究,但單一指標無法對腦梗死進行全面有效的評價,因此本文還對腦梗死患者PAI-1、GNP-140 水平進行研究。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腦梗死患者的PAI-1、ICAM-1、GNP-140 水平高于健康人群,這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似[12]。黏附分子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其中ICAM-1 是最重要的白細胞-內皮細胞間黏附分子之一,其在腦缺血及再灌注損傷中起重要作用,可介導白細胞黏附于血管內皮,促進白細胞移行、滲出、參與炎癥反應。當內皮細胞受損時,黏附分子增加,ICAM-1 水平會隨之增長。腦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前列腺素代謝旺盛,血小板呈高反應性[13]。GMP-140能特異性地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程度,當血小板受到刺激,血小板內GMP-140 可脫落成微粒被釋放至血漿內,也可被血漿內的蛋白酶水解形成小片段進入血漿,從而出現(xiàn)GMP-140 水平增長[14]。有研究認為血漿PAI-1 水平升高與心肌梗死、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再狹窄等心腦血管病變的形成關系密切[15]。本研究認為PAI-1 來自血小板a 顆粒及增生的平滑肌細胞,當血小板活化釋放時,PAI-1 被釋放到血液中,因此檢測出PAI-1 水平高于健康健康人群。
有研究認為PAI-1、ICAM-1、GNP-140 水平在不同時期腦梗死患者中有著不同的表達[16]。本研究發(fā)現(xiàn),腦梗死急性期患者PAI-1、ICAM-1、GMP-140水平高于恢復期,研究結果與上述報道結果相似。汪東良等[17]認為血清PAI-1 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其認為PAI-1 可為臨床評價病情嚴重程度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本研究認為,AI-1、ICAM-1、GMP-140 與腦梗死發(fā)展密切相關,可有效反映出病變部位炎癥反應的活躍程度。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PAI-1、ICAM-1、GMP-140 為影響患者預后的因素,這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似[18]。可能原因在于:ICAM-1、GNP-140 水平升高時可促進血栓形成、發(fā)展;PAI-1含有可降解交叉聯(lián)結的纖維蛋白,利于血栓的降解作用,從而對腦梗死急性期患者預后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PAI-1、ICAM-1、GMP-140 與腦梗死急性期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密切聯(lián)系,可作為判斷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病情變化及預后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