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君 王 麗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
自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中俄兩國關系一直向好發(fā)展,國際交流日漸頻繁。2019年6月,習近平主席再次對俄進行國事訪問,這次訪問意味著中俄全面戰(zhàn)略協作伙伴關系進入到了新時代,兩國元首同時確定了中俄“守望相助、深度融通、開拓創(chuàng)新、普惠共贏”的新時代合作目標。在當今如此復雜的世界格局下,中俄兩國不僅在政治互信、經濟融合及文化包容方面達成共識,并且一直照此目標踐行,尤其近幾年來,兩國的人文交流合作越發(fā)卓有成效。當前,中俄人文合作已涵蓋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旅游、媒體、電影、檔案及青年九大領域,接踵而至的“國家年”“語言年”“旅游年”“青年交流年”不斷掀起“俄羅斯熱”和“中國熱”,開創(chuàng)了大國之間文明對話的典范[1]。高校在促進中俄關系發(fā)展方面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為發(fā)展中俄關系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因此,每一個開展俄語教學工作的高校都應當肩負起培養(yǎng)俄語人才、加強人文交流的重任,為中俄文化教育事業(yè)貢獻力量。
近幾年,中國很多高校已經與俄羅斯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例如中俄雙方35所院校參與的“中俄工科大學聯盟”,26所高校參與的“中俄經濟類大學聯盟”,12所高校參與的“中俄師范類大學聯盟”……并計劃再組建民航類、農業(yè)類和語言類3個高校聯盟,為兩國高校間搭建更多合作平臺[2]。這些大學聯盟的建立不僅為中俄兩國培養(yǎng)了各個專業(yè)領域中的高素質人才,實現了資源優(yōu)勢互補,推進了中俄人才交流與協作,同時還促進了兩國經濟和貿易的發(fā)展。高校通過這樣的平臺更能實現自身的價值,通過不斷開展教育、科研及文化方面的合作,服務于世界創(chuàng)新型經濟的構建與發(fā)展。
除此之外,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的建立在人文合作領域也起到了非常好的帶頭作用。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個國家(地區(qū))設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其中,在歐洲的43個國家,共有孔子學院187所,孔子課堂346個,而僅在俄羅斯的孔子學院就達到了19所,課堂為4個。由此可見,俄羅斯的孔子學院及課堂在整個歐洲占據重要比例。這些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的建立不僅加強了中國和俄羅斯的教育交流,還加深了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當然,在各大高校內建立的俄語中心和漢語中心在促進高校間科研合作方面也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為例,自2017年建立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以后,該校與俄羅斯高校聯系日益頻繁,經雙方多次溝通和探討,最終在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成功建立了兩所國際聯合研究院。聯合研究院的建立不僅為中俄兩校的教授及青年教師提供了更多交流知識、經驗及科研資源的機會,而且還為兩校間互派學生交流進修打開了新渠道。由于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至今雙方高校沒有互派情況,下圖是截止到2019年9月自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建立起近四年來所記錄的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和俄羅斯高?;ヅ闪魧W生的數據情況。
由上述圖表的數據可以看出,自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建立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兩所國際聯合研究院等人文和科研合作平臺后,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和俄羅斯高?;ヅ闪魧W生年均人次不斷增多。中俄雙方院校利用合作平臺開展了文化交流體驗活動、舉辦了學術論壇和國際學術會議等學術交流活動,實現了校際頻繁互訪,推動了雙方人員文化性交流。正是有了這些基礎平臺,才能為中俄高校人文及科研合作創(chuàng)造更多契機,提高高校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因此,拓寬高校人文合作平臺是促進各大高校人文交流的突破口。
總體上來說,所有對外交流合作平臺都是以拓寬交流為宗旨,同時全面負責對外交流聯絡和處理公共關系。高校內的對外交流合作平臺的主要職能是與各個學院協商,為其順利開展對外聯系工作創(chuàng)造機會,提供良好的涉外環(huán)境和及時的配合。從根本上講,它是為服務于學校全體師生而存在的平臺。
對于已經成功在學校內建立了多所對俄交流平臺的高校,如何充分發(fā)揮其職能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對俄交流平臺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定位,本著為高校服務的原則,做好微觀管理工作,努力協調并解決合作中產生的問題,充分擔當起連接中俄高校合作的橋梁;另一方面,平臺要加強信息溝通與聯絡,多與中俄雙方各大高校聯系,踴躍投身于國家支持的人文合作項目中去。以遼寧工程技術大學中俄文化交流中心為例,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一直致力于開拓發(fā)展與俄方高校合作的機會,由于該校是以地礦專業(yè)為特色的院校,跟俄羅斯的俄羅斯國立地質勘探大學、國家研究型大學—伊爾庫茨克國立理工大學等高校建立國際聯合研究院后,雙方交流次數不斷增多,俄方高校到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做科研學術報告年均約10余次,來校訪問年均6次。2019年8月,遼寧工程技術大學中俄國際地球空間信息技術研究院的俄方執(zhí)行院長安納托利教授成功獲批了“2019年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項目”,這是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對俄交流平臺積極發(fā)揮職能的又一成功案例。此外,國家研究型大學——伊爾庫茨克國立理工大學每年均派校藝術團來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進行文藝匯演,通過文藝匯演,不僅讓中方院校師生領略了俄羅斯文化及藝術的風情,還增進了中俄兩國人民的友誼??梢哉f,中俄文化交流中心為兩校地礦專業(yè)科研合作做出了較大貢獻,較好地發(fā)揮了其職能作用。當然,這還遠遠不夠,如何充分發(fā)揮對俄交流平臺的潛能,更多服務于國家人文合作領域是我們一直需要思考的問題。
中俄雙方簽署了很多關于政府間的文化交流協議,不論是政治層面還是在民間的交流都比較頻繁,人文交流的模式也越發(fā)豐富。強調文化先行,通過繼續(xù)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活動,促進區(qū)域合作,實現共同發(fā)展,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沿線民眾心里落地生根,構筑堅實的民意和社會基礎[3]。如果對俄交流平臺能不僅局限于發(fā)展高校間合作,還能協助高校與企業(yè)聯合,則有利于推進協同創(chuàng)新和成果轉化,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yè)技術的轉化。因此,依托對俄交流平臺探索長效合作機制,突出學科專業(yè)優(yōu)勢,必然能增強中俄雙方民族文化及教育的影響力。
近幾年來,中俄兩國間建立的合作平臺不勝枚舉,如孔子學院、孔子課堂、中俄文化研究與交流中心、中俄大學生交流基地等。高校依托這些平臺,利用不同手段開展了一個個豐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動,例如國際合作項目、國際學術會議、國際論壇等?;趪H化平臺的高等教育人文合作,既有機制化項目,又有依托國際化平臺進行的公共外交實踐,從而具有影響駐在國政策選擇的可能性[4]。在國家級別的高端平臺下,為推動中俄高校間合作提供了很多寶貴機會,如上海合作組織大學區(qū)域學牽頭院校首都師范大學就與俄方多所高校開展了區(qū)域學項目研究。孔子學院在加強中俄兩國文化交流、促進兩國文化包容、深化兩國人民友誼方面的作用更不必說。高校內的對俄交流平臺雖然不能盡善盡美,但同樣不可或缺。諸如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之類的對俄交流平臺應當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全面增進中國和俄羅斯兩國人民之間相互了解,推動友好關系的發(fā)展,促進兩國在人文、科研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為例,中俄文化交流中心針對俄語教學舉辦了各種學術講座、俄羅斯文化系列講座、俄羅斯電影鑒賞講座以及和俄羅斯高校聯合舉行文藝匯演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同時也促進了中俄青年的情感交流。
在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各大網絡平臺已成為促進中俄人文交流的有效媒介。隨著中俄全面戰(zhàn)略協作伙伴關系的推進,兩國的人文交流和民間交往取得了很大成果。兩國共同舉辦的“國家年”“語言年”“旅游年”“青年年”“媒體年”“地方年”等活動取得了較大成功。媒體合作是兩國人文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為人文交流提供強大動力,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同時,也可以充分發(fā)揮媒體獨特優(yōu)勢,把兩國高水平的政治關系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人文等領域的合作成果[5]。以媒體為介,兩國可以建立更多互利合作平臺,積極推進中俄雙邊關系不斷向前發(fā)展。2016-2017 年舉辦的“中俄媒體交流年”將兩國媒體交流合作推向頂峰,產生了積極廣泛的影響,得到了兩國領導人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深化了中俄兩國的人文交流,彰顯了媒體在兩國人文合作中的獨特作用[5]81。此外,除了媒體,還可以通過影音作品、文學作品合作出版的方式推動建立中俄重大人文合作項目,如互譯經典作家文學作品,聯合舉辦圖書展覽會,共同拍攝經典及現代影視作品等。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首次將國際交流合作確定為高校第五項職能。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和深入。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許多高校未來發(fā)展的方向之一,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成為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途徑[6]。如今,中俄兩國的國際關系已經升級為“新時代全面戰(zhàn)略協作伙伴關系”,同時在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俄高校間的交流與合作更具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高校在履行基本職能的基礎上還應當不斷探索拓寬人文合作平臺的方法,發(fā)揮已形成的對俄交流平臺作用,力求建立創(chuàng)新型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