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家 欣
(燕山大學文法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小說是語言藝術(shù)。馬大康在《詩性語言研究》中指出:“詩歌語言如同‘神’的語言,而小說語言則是平民的語言”[1]。南帆在《文本生產(chǎn)與意識形態(tài)》中也曾提到:“詩與小說的體裁之爭,很大程度上亦即高雅與世俗兩種文學趣味之爭”[2]。小說詩性語言的生成與詩歌和小說文體的融合有著密切關系,是詩歌對小說入侵后融合的結(jié)果,詩性語言存在著雅與俗兩種特征,二者密不可分。
曹乃謙小說《最后的村莊》腰封上打著“沈從文的湘西,曹乃謙的雁北”[3],二人的寫作都以一方水土為背景:沈從文用亦莊亦諧的語言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五光十色、令人心馳神往的湘西;曹乃謙用雅俗共賞的語言,為讀者展示了一個獨具地域風情、引人入勝的雁北。曹乃謙的小說采用雅俗融合的詩性語言進行敘事,修辭格的應用為小說營造了詩意氣息濃厚的詩意語境,方言民歌的使用更彰顯雁北獨具風情的詩意氣息。
廖高會認為:“具有詩性的文本一般比較含蓄有韻致,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要求語言有悠遠的余味”[4]。曹乃謙小說的詩性韻致則通過修辭格的使用來實現(xiàn)。曹乃謙擅長修辭格的運用,其小說中修辭格的使用俯拾即是,以比喻、反復、擬人、象征為主。修辭格的靈活運用,使得小說表達更加鮮明生動、富有感染力,具有極強的耐讀性,營造出充滿詩意的文章語境,凸顯獨特的詩性魅力。
“比喻是用本質(zhì)不同又有相似點的事物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的辭格”[5]。比喻作為修辭格之首,大量出現(xiàn)在曹乃謙的小說中。經(jīng)梳理發(fā)現(xiàn),曹乃謙小說中共出現(xiàn)比喻句130余處。作者在比喻修辭格的運用上,本體的選擇多與“人”相關,這也正契合了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6],從本源的人著筆,通過比喻的修辭格凸顯作者對生命的專注;對喻體的選擇則更凸顯細膩、唯美。對比喻修辭格的靈活運用,會發(fā)現(xiàn)小說生動活潑、趣味盎然,充盈著詩情,為讀者提供了想象力馳騁的空間。
曹乃謙常將筆下的男人、女人比作動植物,主要以動物為主,將動物的可愛、靈動的特質(zhì)賦予到小說人物上,使小說人物形象豐滿鮮活、唯美生動。小說中男人常被作者比作狗、猴、兔子、羊、小馬駒等,這讓原本平平無奇的男人形象生動起來。在《佛的孤獨》中,“我像只快樂的小狗,蹦蹦跳跳地跟著他們”[7]1,用一只“快樂的小狗”將“我”愉快的心情生動形象的表達出來,營造出輕松的氛圍;“鼻涕棒兒仍然跟兔子似的,蹦在最前頭”[7]12,突出小男孩兒“鼻涕棒兒”的活潑好動,不用再多加贅述就將其形象刻畫得精準凝練。雁北的女人在曹乃謙的筆尖下,則成為了魚、鳥、蜻蜓、小兔、鴿子、紅牡丹等。《懺悔難言》中,小說的女主人公“如逃離籠兒的鳥,沖出網(wǎng)兒的魚,逃出了我的屋”[7]112,“逃出籠兒的鳥”“沖出網(wǎng)兒的魚”,一連兩個喻體,將女主人公慌張的心情與危急的處境表現(xiàn)出來,而“我的屋”此時就是困住女主人公的“籠兒”與“網(wǎng)兒”;《小精靈》中,“你像一只快樂的蜻蜓忽南忽北飛去飛來,又像一只情緒極好的小兔蹦這兒跳那兒盡興撒歡”,“我認定你是一只鴿子,一只可望而不可及的鴿子”[3]115,這里一連使用三個喻體將小女孩的活潑好動刻畫得十分生動;《病人》中的女人小趙“她花枝招展好打扮在警察堆里她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紅牡丹”[8]63,這里的比喻形象且貼切,比喻一出,小趙的美被瞬間凸顯。
小說中其他類型的本體,多以花為喻體,為小說增添了一絲唯美浪漫?!队H圪蛋》中,“它們那鼓鼓的大肚子濺出鮮紅的血沾在白墻上,像一朵朵怒放著的玫瑰花”[3]57,這里將令人厭惡的“蚊子血”比喻成“玫瑰花”,產(chǎn)生了極大的張力;同樣以“血”作為本體,《山丹丹》中,“那幾股紅水水像一朵山丹丹花,張開在黃姑娘肥肥的奶子上”[7]152,這里將靜態(tài)的“血”寫活了,以山丹丹花作比,在已經(jīng)去世的黃姑娘身體上盛開,這樣的處理方式變恐怖的畫面為唯美;“彩燈”在作者筆下,則成為了怒放在皚皚白雪中的郁金香,突出“彩燈”的勃勃生機與光鮮美麗,極具畫面的美感……由此可見,這些本體無論美丑,在經(jīng)過作者的妙筆渲染后,都成為了唯美且生動的代名詞。
曹乃謙的小說比喻修辭格大量使用,一方面使得其小說的語言更加生動且韻味十足;另一方面,精準的比喻讓原本平凡的蕓蕓眾生,變得生動且富有詩意,于平凡中顯露著不平凡的詩情畫意。
反復修辭格的廣泛應用也是曹乃謙小說語言的一大特色。汪曾祺這樣評價曹乃謙小說的敘述方式:“這種敘述方式是簡練的,但是有時運用重復的句子,或近似的句子,這種重復,近似造成一種重疊的音律,增加了敘述的力度”[9]。在其小說中,出現(xiàn)的反復修辭格共有80余處,其中包括詞語以及句子的反復。反復修辭格的廣泛使用,一方面可以強調(diào)、增強語勢;另一方面可以抒發(fā)強烈情感,乃至突出人物性格;同時,格式的整齊與回環(huán)起伏,更加突出小說語言的詩性美感。
詞語的反復在小說中較常見?!百F舉……聽得有個甜絲絲的嗓子在唱……貴舉又聽得有個甜絲絲的嗓音在喊……東家的媳婦……沖他甜絲絲地笑”[10]59,這里一連3個“甜絲絲”就將東家媳婦在貴舉老漢心目中的美好以及致命的吸引刻畫出來?!稉Q梅》中,十三歲的換梅獨自一人遇到狼,她用鐵釬刺進狼的肚皮后,“她在房里緊緊地抱住鐵釬不松手,熱乎乎的血順著鐵釬流下來……她還是不松手。后來她覺出那血越流越少越流越慢了,她還是不松手。再后來她覺出房頂?shù)睦且呀?jīng)不動彈了,可她還是抱著鐵釬不松手”[8]177-178,這里連用4個“不松手”將小換梅與狼搏斗時的勇敢、堅韌與臨危不亂刻畫得真實生動。
小說中句子的反復多為間隔反復,呈插入式貫穿文章始終?!队H家》一文中,“黑蛋女人低頭出了院,眼睛不往誰身上看……黑蛋女人低著頭接住毛口袋,眼睛不往誰身上看……黑蛋女人的眼睛不往誰身上看……”[10]2,這里連續(xù)3次出現(xiàn)“眼睛不往誰身上看”,不僅突出了黑蛋女人的內(nèi)斂、勤勞,并且暗含著她對于“朋鍋”的順從?!缎【`》共出現(xiàn)“我的小精靈”[3]115-12828次,貫穿通篇,突出了這個像“小精靈”一樣的陌生小女孩的可愛與古靈精怪,也極盡地表達了主人公“我”對她的喜愛。作者在《莜面味兒》中這樣描繪男主人公“丑幫”與心上人的一次會面:“他倆你看我我看你,你看我我看你,看了老半天才說話……說完,他們就沒說話了。又是你看我我看你,你看我我看你,還都呼哧呼哧喘大氣……又是你看我我看你,你看我我看你。他們都想說個啥,可就是一下子想不起該說個啥”[11]158-159,這里用6次“你看我我看你”,將一對性格內(nèi)斂的有情人形象刻畫出來,小說雖然是在寫情,但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曹乃謙對于反復修辭格的熱衷。在他的筆下,反復的辭格是其打造詩性語言、豐富人物形象、表達情感的有力工具,也正是反復修辭格的廣泛運用,讓其小說更具特色,不落俗套,有詩歌與小說漸趨融合的味道,是其小說極大的創(chuàng)新之舉。
陳望道將擬人的修辭格劃歸為積極修辭,認為“在描寫、抒情的語文中,幾乎時常可以見到”[11],往往正是這不經(jīng)意間的點綴,卻讓其小說瞬間增色。擬人修辭格是將事物人格化,賦予事物以人類的行為特點,就使作者筆下的事物像人一樣具有了生命,擁有著喜怒哀樂。在曹乃謙的小說中,非生物擬人化與生物擬人化均有體現(xiàn)。擬人修辭格在小說中應用,既能使想要表達的事物更加親切、生動,又可以更加貼切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因此,擬人的修辭格也是作者抒情的一種手段,借此使小說被賦予了詩情美和詩意美。
月亮是作者筆下最為獨特的擬人化非生物,在小說中被稱呼為“月婆”,這樣的稱呼讓月亮有了生命,親切中又帶著一絲敬畏?!遁溄崭C里》一文中,當“丑哥”與自己的心上人偷偷在黑夜里約見時,“只聽見月婆在外前的走路聲和嘆息聲”[10]11,“月婆”在這里充當著愛情見證人的角色,當這份真摯的、隱秘的、悲情的愛一絲不掛的展露在“月婆”面前時,路人皆悲。《最后的村莊》中,“昏黃的月亮在當空中煎熬著,滲滲的光照在馬頭山沉重的脊梁上”[3]24,環(huán)境描寫與小說人物的心境相稱,年邁的老太太獨守一個村莊,她煎熬著,而月亮理解她的不易,與其一起煎熬,這里有種“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寂感,而在孤寂的月光照耀下,連馬頭山也變得沉重,一句話運用了雙重擬人的修辭格,描繪出沉重的環(huán)境氛圍下落寞孤寂的一切。
“旗”同樣是非生物擬人化的代表?!捌臁痹凇饵S花燈》中出現(xiàn)了兩次,無論是“方陣四角的八面彩旗在風中翻卷,敘述著古老的文明,吟誦著原始的祈禱”[3]69,還是“杏黃色的帆旗仍在藍天下隨風飄蕩,像是在召喚著什么,又像是在訴說著什么”[3]81。均使采用了擬人手法。“鬧黃花燈”是雁北古老的傳統(tǒng)之一,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寄予著人們的美好祝愿。擬人的使用,賦予了黃花燈陣四角彩旗以生命,像一位長者,立在那里訴說著人類古老的文明、吟誦著人類原始的祈禱,為雁北增添了一份隱秘的詩性。
除了非生物擬人化,生物擬人化也是曹乃謙使用擬人修辭格的著重點。作者筆下擬人化的生物主要以雞、貓、狗等小動物為主,這些動物被曹乃謙賦予了人的特征。在《黑女和她的二尾》中,當黑女咯咯咯笑時,“毛團團也咯咯咯地叫,也像是在笑”[10]79,黑女一直孤身一人過活,這只雞(即“毛團團”)已經(jīng)被黑女視為親人,她們互相陪伴,分享喜怒哀樂,這樣的畫面溫情感十足;《溫善家的》中,小貓“鼠鼠”更像個懂事的孩子,當主人生病時,“只有鼠鼠守著她。聞她的臉,舔她的手,蹭她的胳膊,臥在她對面喵嗚喵嗚叫,問她咋了”[10]150;《英雄之死》中的小狗“四眼”喉嚨里發(fā)出“哼唬,哼?!钡穆曧懀袷窃谡f“‘笨蛋們!我在這里,你們沖哪兒瞎咬,沖哪兒瞎晃?笨蛋們!’”[3]82,這里擬人辭格的使用,突出了小狗“四眼”像個孩子一樣聰明伶俐并且活潑好動,惹人喜愛。
綜上所述,修辭性的語言在曹乃謙小說的詩性敘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無論是比喻、反復抑或擬人的廣泛應用,都讓曹乃謙的小說充滿了詩意、詩情,從人、動植物等生物到非生物,都在曹乃謙的詩性世界里熠熠生輝。
曹乃謙繼承了鄉(xiāng)土小說的寫作特色,大膽地將方言、民歌寫入小說,使得其小說具有濃厚的地方性色彩。邵燕君認為:“曹乃謙照搬了‘土話’,甚至‘臟話’,背后卻隱約可見‘詩味兒’、‘洋味兒’,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文人精心選擇的方言”[12]。曹乃謙的小說語言具有濃厚的地方氣息與地域色彩,這是作者通過對雁北的方言進行提純和美化后,再精挑細選出來的,于“泥土氣”中蘊含著獨具特色的美感。經(jīng)過文學藝術(shù)手段處理后的小說語言展示出雁北農(nóng)村的真實、淳樸,同時抒寫著鄉(xiāng)土世界中平凡人物的百態(tài)人生,洋溢著生活的氣息,彰顯著詩性的美感。
曹乃謙的小說運用了大量的方言字詞,這些“俗”語凸顯了山西的鄉(xiāng)土特色,非但未將其小說變得低俗,反而在行文中流露出別樣的文學色彩,其小說于“俗”中顯露著“詩性”的美感。曹乃謙對方言用字的斟酌選擇,讓小說精簡凝練;方言疊詞的使用,凸顯小說的“音樂美”。
1.方言用字
古代漢語中,單音節(jié)詞占優(yōu)勢,古人做文通過對字的錘煉、打磨,來實現(xiàn)文章在表達上的貼切和傳神。在現(xiàn)代漢語中,雙音節(jié)詞則要豐富得多,但雁北方言在很大成程度上對傳統(tǒng)的用字習慣進行了保留,做到了簡潔精煉、意蘊生動,極具“詩性”特征。這得益于作家對方言用字選擇上的精挑細選以及對做文傳統(tǒng)的繼承。
曹乃謙的小說中多單音節(jié)虛詞的使用。作家在表達“全部”、“都”之意時,均采用“盡”字。“盡”字的使用,不僅使行文更加簡潔流暢,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雁北家鄉(xiāng)的熟稔和熱愛。例如:
楔得女人臉上盡黑青。(《女人》)
狗子的腦袋瓜子叫冷蛋打得盡疙瘩。(《狗子》)
路叫石頭影子弄得……盡是黑道道。(《愣二、愣二》)
……
同時,作者也注重單音節(jié)動詞的選取,其中“受”“鉆”“跌”“鬧”等字較為獨特?!笆堋弊质褂幂^為頻繁:《女人》中,“溫孩從地里受回來”[10]4;《狗子》中,“狗子還受得動。誰叫他受他就給誰受。受得實實在在不耍奸”[10]27;《丑幫放羊》中,“死一只羊,他三個月就算是白受了”[10]132;《玉茭》中“受得多掙得多”[10]210…… 這里的“受”,是“受苦、受累”的意思,作者僅憑一個“受”字,就將溫家窯人生活窮苦以及他們身上所擁有勤勞的品質(zhì)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鉆”字的使用同樣極具表現(xiàn)力:“這聲音……鉆入進他的耳朵,鉆入進他的肉皮,鉆入進他的骨頭”[10]65,這句話中的三個“鉆”字,將那聲音帶給人的感覺描述得十分精確生動。
曹乃謙小說在字的選擇上是經(jīng)過仔細思考和反復斟酌的,在精心的挑選下,才會達到這樣言簡意賅且生動形象的效果。這與古人“煉字”優(yōu)良傳統(tǒng)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曹乃謙做到了于“俗”語中滲透詩性韻味。
2.方言疊詞
山西方言多疊詞,疊詞本身富有韻律感,方言疊詞的應用使小說在突出鄉(xiāng)土地域特色的同時,構(gòu)筑了一種詩性的美感。曹乃謙在寫作中常使用的疊詞主要分兩類,一類是雁北地區(qū)人民對事物的稱謂,另一類是擬聲詞。
在事物的稱謂上,首先是與人身體部位相關的疊詞,像“淚蛋蛋”“臉蛋蛋”“小手手”“親口口”“短腿腿”等,這些疊詞的應用產(chǎn)生了多重藝術(shù)效果。如“淚蛋蛋”,指眼淚,“淚蛋蛋嘩嘩地流滾下來”,這樣的表述相較于“眼淚嘩嘩地流滾下來”,這樣的寫法使得主人公更加惹人憐愛,達到豐富人物形象的效果,同時詞匯中自帶著比喻,一滴淚的形狀像“蛋”,就做到了形象生動,還附帶俏皮的味道。其次是對食物的稱謂同樣采用疊字詞匯,像“莜面窩窩”“山藥餑餑”“莜面魚魚”“齋齋苗”“白糊糊”“飯飯”“菜菜”“肉肉”等。還包括“樹葉葉”“藍花花”“野雀雀”“白沫沫”“洞口口”等詞匯。
無論是自然界的人、動植物、食物,抑或常見的生活事物,曹乃謙在小說中都采用了疊字詞匯。疊字詞匯的使用,使得這些普通的日常事物,變得更加親切,縮短了讀者與小說的距離感,同時這些事物在疊字的使用下,變得更加形象,富有詩性的美感。
小說中的擬聲詞,也常用疊字詞匯來表達,韻律感十足。下面用表格的形式將曹乃謙小說中的擬聲疊詞呈現(xiàn)出來,見下表:
曹乃謙小說擬聲疊詞匯總表
上表中的擬聲詞匯貫穿曹乃謙小說的始終,親近自然且貼切生動。這些擬聲詞讀起來瑯瑯上口,猶如交響樂。曹乃謙是一位善于運用音樂美感的一位作家,無論是雁北人民對日常事物稱謂的疊字使用,還是擬聲疊詞的匯集,都將讀者帶入唯美生動的“詩境”。顯然,曹乃謙并未止步于此,小說中民間歌謠的穿插,是其將地方語言的音樂美感進行持續(xù)挖掘的標志。
曹乃謙熱愛音樂,擅長多種樂器,愛唱民歌。他曾說:“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那么地喜歡《要飯調(diào)》……我不知道還能有什么歌詞能比這來得更撕心裂肺的深刻,震撼著你的心靈呢”[13]233?追著這條線索,鋪展開來的即是其小說中充斥著的樸素而風趣的民間歌謠,俗稱“要飯調(diào)”。雁北人民性格內(nèi)斂,但情感火熱,常以歌傳情,民歌的應用使曹乃謙的小說凸顯出音樂語言的聽覺魅力,同時凸顯了雁北農(nóng)村淳樸的民風民情,增添了小說的詩味。
經(jīng)梳理發(fā)現(xiàn),曹乃謙小說中出現(xiàn)的“要飯調(diào)”內(nèi)容共50余處,在運用上貼切、流暢,足以感受到曹乃謙對民歌的駕馭能力。民歌的插入,一方面以含蓄卻又更強烈的方式抒發(fā)小說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另一方面為小說增加了一抹民間的味道。
曹乃謙小說中的民歌多用于突出男女之間的情感與思念。“鍋扣大爺”每次喝醉酒,都要嘴里一邊哼著:“白天我想你墻頭上爬/到黑夜我想你沒辦法”[10]28,這兩句要飯調(diào),一邊走向 “三寡婦”的墳。這兩句“要飯調(diào)”抒寫出獨在異鄉(xiāng)的“鍋扣大爺”對已經(jīng)去世的“三寡婦”濃濃的思念與深深的情感。“狗子”每當想起因為饑餓而嫁去蒙古的干妹妹時,就會唱起這個調(diào)子:“你在那圪梁上我在溝/親不上嘴嘴就招招手”[10]28,民歌道出了“狗子”對干妹妹的思念。在《莜面味兒》中,“丑幫”與其心上人越過秋收的莜麥地相會時,遠處響起了這樣的歌聲:“莜麥開花鈴鐺鐺多/妹妹走后想死你哥 莜麥開花一串串/妹妹走后哥天天盼”[10]159-160,這樣的描寫營造出有情人跨越山海相會的唯美詩意境界,凸顯情意綿長?!坝H圪蛋”在與“我”分別時,唱道:“白日里想你拿不動針/黑夜里想你吹不滅燈 白日里想你盼黃昏/黑夜里想你盼天明”[3]58,“我們”從未向?qū)Ψ奖戆走^自己的心意,但是滿滿的情意卻隨著“親圪蛋”的歌聲被傳達出來。
地方性語言的應用是曹乃謙小說的突出特點。方言用字突出曹乃謙對雁北方言、古典文字傳統(tǒng)的繼承;詞的重疊,在展現(xiàn)雁北文化的同時,突出了小說的音韻美,以及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民歌的引用使小說具有音樂美,同時展現(xiàn)了雁北人民的內(nèi)斂的性格與情感的熱烈。正如張海燕所說:“他的作品語言在地域文化浸透下,充分展現(xiàn)了‘方言’的美,讓人們尤其是遠離鄉(xiāng)土的人們陶醉”[14]。因此,無論是字的斟酌,詞的重疊還是民歌的引用,都在與鄉(xiāng)土融合的過程中,彰顯了曹乃謙小說敘事語言方面的詩性特征。
曹乃謙說:“語言是小說的味道”[1]207,由此可見作者對語言的重視。王彬彬也曾評價曹乃謙為“文學語言的奇才,短篇小說的高手”[15]。語言是文學作品傳達信息最直觀的部分,曹乃謙小說中無論是比喻、反復、擬人、象征等修辭格的使用,抑或是方言與民歌的應用,都在更深的層次上成為作者書寫鄉(xiāng)土、抒發(fā)情感的一種手段。作者用雅俗融合的詩性語言,為讀者呈現(xiàn)了詩意的雁北世界,其筆觸細膩,飽含深情且意蘊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