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曙虹
說到辦學理念,大家都很清楚,它的首要功能是提煉和傳遞學校的辦學思想,使師生、干群、家校等受眾能了解、認同和內(nèi)化學校的價值追求,進而在這樣的理念感召和規(guī)約下同心同德、共創(chuàng)未來。
除此以外,辦學理念還有“第二功能”嗎?如果有,應(yīng)該是什么?
先來說一種現(xiàn)象。我們看到太多的學校理念,遣詞造句都是最為通俗明了甚至“老套”的大白話,讓人一看就看懂,甚至一看就記住。如果將上述辦學理念的“首要功能”視為唯一功能的話,這樣的理念表達無疑是成功的。然而,直白以外,看懂以外,這樣的理念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附加值”了。
難道通俗不好嗎?
我們在生活中能看到一種“大俗”表達,比如搜狗、支付寶、花唄、餓了嗎、去哪兒、驢媽媽等,可謂俗而又俗、俗到家了。但這種俗遵循的是“營銷邏輯”,它的目的是過濾掉所有“彎彎繞”而直抵人心。
我們還能看到一種“大俗”模式,以語言大師毛澤東為典范,就是把深奧的道理用最通俗生動的口語表達出來,比如那句家喻戶曉的“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但這種俗遵循的是“喚醒邏輯”,它的目的是團結(jié)所有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使哪怕最底層的民眾都能懂得你、相信你、追隨你。
問題是,這樣的邏輯適用于辦學理念表達嗎?
不錯,辦學理念的首要功能自然是清晰準確地傳達辦學思想,但是,毫無修辭“包裝”的、一眼就看到底的、沒有回味空間的表達,即便通俗了,即便準確了,即便清晰了,它會不會因缺乏識別力、想象力、感染力、震撼力而影響其效應(yīng)呢?作為傳播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的專門場域,學校的辦學理念是不是還應(yīng)具有展示學校獨特而卓越的文化形象、提升校內(nèi)外受眾文化品位的使命呢?
毫無疑問,辦學理念必須遵循“文化邏輯”,必須具備這樣的“第二功能”!它要求理念表達不能唯求通俗易懂,還應(yīng)追求語言文采與魅力,要在“俗”與“美”之間尋找平衡,尋找交點。
所謂辦學理念的“美”,既指語言內(nèi)容的美,也指語言形式的美,因為美妙的語言才更能打動人,才更容易讓人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和心理向往,由此才更能彰顯學校理念的效用。某校原先的管理理念是“健全管理制度,增強管理效能”,后來依據(jù)校長的管理思想與學校的管理實態(tài),并從學校整體文化品位提升的目標出發(fā),將管理理念表述為“立本生道,執(zhí)固運通”。試問,這兩個理念哪個更有校本性、更引人關(guān)注、更耐人尋味?
總之,學校辦學理念的表達必須追求語言內(nèi)涵美和形式美,用美的語言讓學校的價值追求更有效傳播、更彰顯文化魅力。
(作者為原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