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宏軍
一
我們評價孩子,有一個常見的標準,就是看是否聽話?!昂⒆?,一定要聽話”“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這樣的口頭禪經(jīng)常出自家長或老師,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比比皆是?!案改负?,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弟子規(guī)》中也有這樣的內容,一句話概括,就是要孩子聽話。當然,這里的聽話都是站在父母或者教師的立場來說的,就是要孩子聽父母和老師的話。
孔子曾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倡導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人人都在社會這個網(wǎng)格之中,做什么、說什么都有規(guī)矩,不可離經(jīng)叛道。這樣,整個社會就進入一種穩(wěn)定狀態(tài),君臣有別,長幼有序。對春秋亂世來說,孔子的這個“藥方”也算是對癥下藥,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至于實際效果,那是另外的事。但是,這種文化延續(xù)下來,并且進一步發(fā)展,就有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將人的從屬關系發(fā)展到極致,其弊端就漸漸顯現(xiàn)出來。
“聽話”的教育和這樣的文化傳統(tǒng)不無關系:父母讓孩子聽話,是源于父母在家庭中的權威;教師讓學生聽話,是因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源于師長的權威;長者讓幼者聽話,是認為自己的社會經(jīng)驗更加豐富,“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在這種聽話的教育中,強調教育者權威的時候,潛藏著對受教育者權利的漠視、個性的壓抑、人格的貶低。不管有沒有這樣的意識,“聽話”一詞總是不自覺地就從我們的口中冒出來。說到底,還是流淌于我們血脈當中的某些文化傳統(tǒng)在發(fā)揮作用。
由此引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聽話”有何不妥?
怎樣做算是聽話,怎樣做是不聽話?這里有個標準問題。但是,這個標準是成人的,是家長或者教師的,偏偏不是孩子的。這個標準可能某些時候也合乎孩子的標準,這時候孩子聽話就順理成章。但是,這個標準往往會和孩子的成長發(fā)生矛盾,這時候孩子就可能出現(xiàn)不聽話的現(xiàn)象,或者孩子違心地去聽、不情愿地去做。對孩子和成人來說,教育似乎總是在“聽話”與“不聽話”之間較勁、斗爭,甚至有時候強勢者不惜使用極致手段,出現(xiàn)暴力行為,這時的“聽話”就成了折磨。
即便成了折磨,這一邊家長還是不愿意松手,往后退一步;那一邊孩子更是鉚足了勁,不惜撞個魚死網(wǎng)破,擺出一副堅決不聽話的架勢。到了孩子的叛逆期,這樣的沖突更是頻頻發(fā)生。聽話教育結出了不聽話的果子,實在難堪!
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家長們便開始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用各種各樣的利益和好處來收買孩子,讓孩子變得聽話起來。對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家長就說:“好好寫作業(yè)吧,寫完就給你買個冰激凌?!睂Υ笠稽c的孩子,家長就說:“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就給你買筆記本電腦?!毙Ч雌饋聿诲e,幾顆小小紅心、一丁點兒榮譽,或者一點點物質誘惑,總能引誘本來不打算聽話的孩子就范。
可是,社會不是馬戲團,不能老是靠幾根香蕉就讓猴子翻跟頭??傆幸惶?,孩子還是要獨立行走。這個時候,他還要不要聽話呢?要聽誰的話?他還會不會聽話?
想一想,多讓人擔憂??!
二
“聽話的孩子像塊寶”,父母高興,鄰居夸獎,老師喜愛。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多希望孩子是個聽話的孩子。
可是,當孩子漸漸長大,已經(jīng)成了大姑娘、小伙子,若有人還說,您的孩子真聽話!怎么聽怎么刺耳,像是說孩子太老實了,又像是說孩子太膽小了??傊?,這么大的孩子還聽話,處處聽從父母的指導,仿佛是“沒出息”的代名詞——用現(xiàn)在的流行詞叫“媽寶”。
所以,好多父母又面臨一個矛盾:害怕孩子不聽話,又怕孩子太聽話。說實話,我也有過這樣的擔心。
女兒從小到現(xiàn)在,一直跟隨我們生活。平時我們要求嚴格,沒怎么嬌慣她。女兒也一直是個乖乖女,在家聽爸媽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她就像童話里的女主角那樣,純潔、可愛,最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她不會說臟話,連一句罵人的話都沒有學會。平時的衣物和零食,總是媽媽買什么,她就穿什么吃什么,很少有自己的愿望,也很少提出自己的要求。偶爾從同學那里聽到什么新的東西,只要我們一聲反對,她也不會堅持自己的意見。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不管任何情況她都會完成。學習成績不是最優(yōu)秀的,但也不差,有時候還會讓我們驚喜。女兒如此省心,旁人甚至有些羨慕。
但是,我擔心的是她太聽話。
女兒為什么沒有自己的主見?其實,她不是沒有想法,而是常常被我們否定。這個時候,她為什么不去抗爭一下,就輕易地服從了我們的決定?沒有主見也不行啊。
為什么總是輕信別人?既然是生活在童話世界之中,所有的人不是王子,就是公主,即便有狼外婆,也識別度很高,看一眼就知道是壞人。一切是那么美好,所以女兒對別人從不懷疑,總是真誠相待,有時候就不可避免地輕信別人。
為什么不能機靈一點?我本來想用另一個詞,“狡黠”,但是害怕生出歧義。我不是希望女兒狡猾、狡詐,而是希望她能夠機靈一些、敏感一點,對一些非正常情況能機智靈活地應對,尤其是面對各種危險的時候,不是一味地聽話。
聽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最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聽話又有很多解決不了的問題。尤其是對孩子的未來來說,聽話可能就是一種束縛,讓孩子變得懶惰,不愿意獨立思考,不敢自主選擇,這制約著孩子的能力發(fā)揮,影響著孩子的個性發(fā)展。缺少靈活和變通,也容易在社會生活中上當受騙。這個時候,家長就希望孩子有選擇地聽話,而不是一味地聽話。
害怕不聽話,又怕太聽話,真是左右為難。
三
對孩子未來的擔心,很重要的一點是對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擔心。一方面,作為獨生子女的父母,我們可能十分“寵溺”孩子,總是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愿望,生活中的各種“包辦”讓孩子的生存能力有所欠缺;另一方面,我們也有點“焦慮”,社會競爭如此激烈,對孩子的現(xiàn)狀和未來,非常擔心,十分緊張,于是,又有了更多的干預?!熬迡搿币蛔寰褪沁@么被培養(yǎng)出來的。一味地依賴父母,一味地聽從父母的安排,孩子還能有多少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呢?
可見,聽話的教育并非理想的教育。那么有何解決之道?我認為就在于將“聽話”變成“對話”。
孩子隨著年齡增長,獨立意識漸漸增強,這個時候,對話就成了一種需要。通過對話,我們與孩子溝通交流,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觀察并思考問題,避免出現(xiàn)圍繞“聽話”發(fā)生斗爭、出現(xiàn)對抗,導致兩敗俱傷的情況。這個過程中,孩子的理性意識也在增強。父母與孩子一起探討多種選擇的可能性,以及各種選擇可能帶來的結果,經(jīng)過權衡比較,最終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長此以往,就是獨立能力的培養(yǎng)。對話之后,孩子的意愿得到尊重和滿足,對自己做的選擇會更加主動作為,而不是被動應付。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這種積極的態(tài)度都很重要。
父母總是擔心孩子的選擇不夠理智,其實這里不是理智不理智的問題,而是能不能選擇、會不會選擇的問題。如果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選擇能力,還怕孩子不能、不會選擇嗎?
在家里,我們一直反對孩子加班加點地刷題,搞疲勞戰(zhàn)術,更希望孩子能夠多讀書,多玩一會兒,保證充足睡眠。有一次,學校動員女兒參加輔導班,我們不大愿意,女兒卻說非去不可。于是我們跟女兒一起分析了上輔導班的利弊,比如下午放學要遲一些,作業(yè)要更晚才能做完,休閑時間就更少了。當然,上輔導班對學習也有好處。女兒猶豫了兩天,還是去了,大概是喜歡那種與同學在一起的熱鬧氛圍吧,沒有把學習當負擔。我們尊重了女兒的選擇,她也很重視自己的選擇,盡管忙碌,從來沒有向我們抱怨過什么。
選擇,就意味著責任。自己選擇,就意味著自己要承擔責任。自己選擇,正是自我發(fā)展的開始。
所以,聽話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這聽起來有點像武林秘籍,顯得高深莫測,但實際上很簡單,并不復雜。尋尋覓覓,卻驀然發(fā)現(xiàn),“道”并不遙遠,真理就在我們身邊。
我們總是擔心孩子未來的生活能力,卻不愿意在當下放手,還視孩子為私有財產(chǎn),牢牢握在手中,希望孩子乖巧聽話,唯命是從;可殊不知,越是這樣,孩子越是害怕單飛,當然也沒有能力單飛。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學學鷹,讓孩子從小就學習自己飛翔,即便會多次摔下,也會多次起飛,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只展翅高飛的鷹。
聽父母的話,是孩子年幼時對父母的崇拜,是個體意識不明顯時的順從;對父母有依戀,是孩子身體不夠強壯時需要保護,父母能夠遮風擋雨,父母的羽翼讓孩子獲得安全感。隨著孩子長大,他獨立意識漸漸增強,和父母不僅有了身體上的距離,還有了心理上的距離,緊密的人身依附漸漸變得松弛。這時,父母就要學會和孩子對話,建立彼此尊重、互相信任的關系,讓孩子自己學會選擇。學會選擇,意味著自我發(fā)展,即由對話階段進入“聽自己的話”階段。這樣,一個獨立的人就誕生了。
這時,我們應該祝福孩子:你長大了!
(作者單位:陜西省眉縣教育研究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