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國
閱讀是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最常用方式,正確引導下的閱讀過程,能使初中生更深刻地感悟重難點和文本思想,促進德與法素養(yǎng)的提升。
教材文本就像一座堡壘,學生學習文本就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這座堡壘攻破,并且學有所獲,學有所悟。要把這座嚴實的堡壘攻破,得想辦法,不能硬來。是就某個點進行突破,還是多點同時突破,應結合教材文本的特點加以考慮,但不管怎樣,打開一個缺口,是關鍵。而用什么方法打開這個口呢?筆者認為,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有意義的深度學習。
所謂深度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或問題,通過積極地深入思考探究,深刻地掌握學科核心知識,并運用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就道德與法治教材文本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突破口,引導學生基于問題或主題進行深入思考探究,解決問題,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從標題、題眼進行突破
道德與法治以生活邏輯與知識邏輯相統(tǒng)一的整體思路,力求打通“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價值鏈接,每一個內容都圍繞單元標題、課文標題、小標題逐步細化,強調內容的邏輯推進路徑。這提示我們,教學應從標題出發(fā),層層剖析地由理解題意到把握內容邏輯,從而以標題引導教學,把道法“大道理”輸入學生內心。從課文的標題進行突破,就是要抓住標題在整篇文本中的作用,把它某方面的特點突顯出來,找到打開文本學習的一個突破口,由此進行分析學習。從課題、題眼入手,教師提出或引導學生提出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按照一定的邏輯對文本進行深度學習,解決問題。例如,七年級下冊《情緒的管理》,“管理”就是題眼,整篇課文都是圍繞管理來寫的,它概括了課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指明了課文的方向,而且統(tǒng)編教材將原教材的“調控”改為“管理”,顯得更加新穎,更具有吸引力,吸引閱讀者想知道“情緒為什么需要管理”“情緒可以怎么樣管理”。于是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就可以從課題入手,抓住“管理”這一題眼進行突破,打開這一缺口,通過閱讀文本相繼找到答案。
二、從導言進行突破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在每一單元、每一課前,都設置了導言。導言詞句優(yōu)美,富含哲理和情感,絕對是統(tǒng)編教材的點睛之筆。然而一些老師忽略了導言在教材中的重要作用,往往一帶而過,甚至視而不見。其實,教材編寫者精心設置導言,形似散文,卻絕不是為了點綴,而是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一些課文的導言,直接提出了關鍵性問題,梳理了整篇課文的脈絡。如八年級下冊第三課《公民權利》的導言,提出問題:“我們究竟擁有哪些公民基本權利呢?又應該如何正確行使和維護自己的權利呢?”直接形成了導讀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知識,探索新方法,由此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及質疑的能力。再有,引導學生對導言整合通讀,不僅能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結構和學習內容,還會觸動學生心靈,產生人生感悟。如九年級最后一課《從這里出發(fā)》導言:“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努力學習,不斷完善自我。我們認真思考人生的一些重要課題,用自己的行動給這些課題書寫一個又一個的答案。未來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在面臨人生的新抉擇時,我們要腳踏實地,科學規(guī)劃。讓我們滿懷憧憬,走向未來?!贝藭r,讓學生回顧七年級第一課導言:“有人說,中學時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華……我們的中學生活會怎樣度過?是平淡無奇,抑或是精彩紛呈?我們躍躍欲試。中學,我們來了!”回顧三年一閃而逝,是否會有“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的人生感慨,因而也會更加珍愛生命,珍惜時間,珍惜當下。
三、從輔助文進行突破
輔助文是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一個巨大亮點,其目的是用于正文知識的理解與內化,包括“運用你的經驗”“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方法與技能”“閱讀感悟”“拓展空間”六個欄目。在呈現(xiàn)方式上,每一框都以輔助文“運用你的經驗”開始,以“拓展空間”結尾,中間穿插正文知識與其他輔助文。輔助文的編寫是專家學者經過反復研究思考后智慧的結晶,具有生活性、科學性、思想性、趣味性等特點,就理論性較強的正文而言,輔助文更加貼近生活,因此更容易觸碰到學生的興奮點,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深度學習。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利用輔助文的特點,觸發(fā)學生興奮點,激活學生學習的“場”,學生自然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學習探究的欲望將不可阻擋。例如,九年級上冊第二課《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第一框《創(chuàng)新改變生活》的設計,在學生的內心中,創(chuàng)新應該是科學工作者的事,和自己沒有太大關系,但通過“運用你的經驗”的閱讀,知道廢舊物品重新利用也是創(chuàng)新,一下拉近了創(chuàng)新與自己的距離,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創(chuàng)新,自己也可以成為創(chuàng)新的參與者,觸發(fā)了繼續(xù)了解相關知識的興奮點。本框的“拓展空間”提出了兩個問題:“人工智能迅速發(fā)展,是否會超越人類?”“人工智能在給我們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時,還會帶來哪些挑戰(zhàn)?”這些問題又能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
四、以時事熱點進行突破
時事熱點是最近一段時間內發(fā)生的能吸引廣大群眾關注的信息或問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靈活選用時事熱點,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教材文本的突破。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背踔械赖屡c法治教材較為抽象,特別是國情部分理論性強,因此,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就會導致課堂死氣沉沉,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之,如果教師把時事熱點靈活引入課堂,就會給枯燥乏味的課堂帶來新鮮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通過分析時事熱點,引導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相關觀點和理論,及其折射出的更深層次問題。例如,在九年級下冊第二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學習中,結合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沖突,從戰(zhàn)爭背景、戰(zhàn)爭的殘酷性以及中國的態(tài)度立場進行視頻材料選擇,通過播放相關視頻,很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其了解相關知識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對課文文本進行閱讀,學生可以很直觀地理解教材中的重要知識點:和平與發(fā)展是時代主題,但戰(zhàn)爭陰影從未遠離;我們要珍惜和平;我國堅持通過對話協(xié)商、以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難點問題,永遠做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
五、借影視作品實現(xiàn)突破
道德與法治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與法律素養(yǎng)。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是道德與法治課重要的教學資源,特別是近年來涌現(xiàn)出的優(yōu)秀影視作品,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政治認同和國家意識、宣揚真善美這些方面都和道德與法治課的主旨相契合。結合教材文本內容,安排學生在觀看影視作品的基礎上進行閱讀,能使理論由抽象變得具體,讓學生內心受到洗禮,從而產生共鳴,提高閱讀的效率。例如,電影《你好,李煥英》會讓我們感受到母愛的偉大;電影《戰(zhàn)狼2》《紅海行動》《長津湖》能大大增強國家認同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電視欄目《今日說法》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法律的力量,自覺遵守法律,增強守法觀念,并能運用法律合理維權,警惕身邊的違法行為;借助電視欄目《焦點訪談》,可以向學生滲透德育,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素養(yǎng)。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要開展好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還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學生未來學習和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F(xiàn)階段很多老師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忽略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無法深入理解知識內涵,影響學習效果。在實際教學中,以上五種方法,只要教師稍加注意和引導,對教材文本的學習理解就一定會起到以一當十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與探究,使學生在獲得學科核心知識的同時,學科素養(yǎng)也得到培養(yǎng)。
◇責任編輯 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