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慶,芮 星
(常州市金壇婦幼保健院檢驗科,江蘇 常州 213200)
乳腺癌是在多種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導致乳腺上皮細胞發(fā)生增殖失控的一種疾病,早期無明顯癥狀。乳腺癌是目前女性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男性乳腺癌較為少見。近年來有相關報道顯示,乳腺癌的發(fā)病率仍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對女性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的威脅[1]。因此,及早篩查、診治對預防乳腺癌、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以及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預后意義重大。臨床上診斷乳腺癌主要采用影像學與病理檢查,但其費用較高,且病理檢查對患者預后狀況的預測價值有限[2]。近年來,臨床上多通過檢測血清腫瘤標志物進行腫瘤診斷,其中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99(CA199)、糖類抗原153(CA153)等均是臨床常見的腫瘤標志分子。且已有研究顯示,血清腫瘤標志分子檢測對于評估乳腺癌術后是否會發(fā)生轉(zhuǎn)移具有重要意義[3]?;诖?,本研究分別選取了乳腺癌、乳腺良性疾病及健康者各60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進一步探討血清腫瘤標志物對乳腺癌的臨床診斷及預后評估的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于常州市金壇婦幼保健院就診的乳腺癌患者、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各60例)的臨床資料,以及乳腺健康篩查結果正常的健康人群的體檢資料,分別作為乳腺癌組、良性疾病組及健康對照組,所納入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其中健康對照組研究對象年齡23~56歲,平均(44.62±2.34)歲。良性疾病組患者年齡26~57歲,平均(44.76±2.31)歲;其中纖維腺瘤6例,乳腺囊腫10例,小葉增生32例,乳腺炎12例。乳腺癌組患者年齡28~56歲,平均(44.81±2.37)歲;TNM 分期[4]:Ⅰ ~ Ⅱ期 33 例,Ⅲ ~ Ⅳ期27例。比較3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乳腺癌組患者均符合《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2011版)》[5]中的診斷標準者;良性疾病組患者均符合《乳腺疾病防治指南》[6]中的診斷標準者;未伴有其他影響檢測結果的疾病者;年齡>18歲;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治療前已存在腫瘤轉(zhuǎn)移者;伴有其他惡性腫瘤者;合并重要臟器器官嚴重損害者等。常州市金壇婦幼保健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乳腺癌組患者均行乳腺癌根治術,且術后輔助放、化療,并于術后隨訪3年。入院后,均采集所有研究對象空腹靜脈血3 mL,采集乳腺癌患者術后7 d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轉(zhuǎn)速:3 000 r/min,時間:15 min),取血清,采用化學免疫發(fā)光法檢測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包括血清CA153、CA199、CEA、AFP,檢測儀器為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商貿(mào)(中國)有限公司,型號:UniCel DxI 800 Access Immunoassay System],檢測試劑盒由江蘇良常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3組研究對象入院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②對比不同臨床分期乳腺癌患者入院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③對比不同預后乳腺癌患者術后7 d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隨訪3年期間,記錄術后患者腫瘤復發(fā)、轉(zhuǎn)移情況。復發(fā)標準:術后首次出現(xiàn)同側(cè)胸壁、腋窩、鎖骨上下或乳腺內(nèi)側(cè)淋巴結復發(fā),均由病理活檢確診;轉(zhuǎn)移標準:通過B超、CT、MRI、骨掃描等影像學診斷并結合病理活檢判斷是否發(fā)生胸部、肺部、骨等部位轉(zhuǎn)移[7]。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研究對象入院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 相較于健康對照組與良性疾病組,乳腺癌組患者血清CA153、CA199、CEA、AFP水平均升高,且良性病變組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3組研究對象入院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1 3組研究對象入院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注:與健康對照組比,*P<0.05;與良性疾病組比,#P<0.05。CA153:糖類抗原153;CA199:糖類抗原199;CEA:癌胚抗原;AFP:甲胎蛋白。
組別 例數(shù) CA153(U/mL) CA199(U/mL) CEA(ng/mL) AFP(ng/mL)健康對照組 60 13.82±2.57 9.65±1.48 1.67±0.83 7.62±1.48良性疾病組 60 24.59±3.46* 21.83±3.74* 4.26±1.13* 17.28±2.93*乳腺癌組 60 41.68±5.74*# 39.76±4.22*# 11.62±2.85*# 30.19±4.62*#F值 689.526 1 215.000 475.442 718.614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不同臨床分期乳腺癌患者入院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 Ⅲ ~ Ⅳ期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CA199、CEA、AFP水平均高于Ⅰ ~ Ⅱ期乳腺癌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不同臨床分期乳腺癌患者入院后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2 不同臨床分期乳腺癌患者入院后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CA153(U/mL) CA199(U/mL) CEA(ng/mL) AFP(ng/mL)Ⅰ ~ Ⅱ期 33 39.56±3.29 37.46±3.19 9.27±1.68 27.94±3.10Ⅲ ~ Ⅳ期 27 47.82±5.61 45.62±4.97 13.41±1.90 34.58±4.75 t值 7.103 7.698 8.953 6.517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不同預后乳腺癌患者術后7 d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 腫瘤復發(fā)組、轉(zhuǎn)移組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CA199、CEA、AFP水平均分別高于未復發(fā)組、未轉(zhuǎn)移組乳腺癌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不同預后乳腺癌患者術后7 d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3 不同預后乳腺癌患者術后7 d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CA153(U/mL) CA199(U/mL) CEA(ng/mL) AFP(ng/mL)復發(fā) 23 38.29±4.31 31.42±3.26 9.67±1.99 29.11±3.44未復發(fā) 37 27.16±3.45 22.93±2.86 4.08±1.21 15.43±1.21 t值 11.033 10.595 13.559 22.176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CA153(U/mL) CA199(U/mL) CEA(ng/mL) AFP(ng/mL)轉(zhuǎn)移 26 37.96±4.48 32.79±3.58 9.85±1.80 28.67±3.25未轉(zhuǎn)移 34 28.31±3.56 23.64±2.74 3.95±1.04 14.39±1.57 t值 9.300 11.221 15.966 22.461 P值 <0.05 <0.05 <0.05 <0.05
據(jù)報道,全球每年因惡性腫瘤死亡人數(shù)中約有6.6%是乳腺癌患者[8]。乳腺癌作為威脅女性身體健康的“粉紅殺手”,乳頭溢液、乳房腫塊、腋窩淋巴結腫大等均為其臨床早期常見表現(xiàn),而至晚期,癌細胞可發(fā)生遠處轉(zhuǎn)移,從而導致多器官出現(xiàn)病變,且有資料顯示,我國女性乳腺癌患者術后復發(fā)率最高可達30%[9]。此外,乳腺癌患者疾病進展的階段不同,其后續(xù)的治療方式與預后也不同,因此,尋找一種積極有效的乳腺癌診斷方法,對指導臨床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與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本研究分析了不同臨床分期及預后乳腺癌患者中的腫瘤標志物表達水平,以此來觀察其對乳腺癌診斷與預后的評估價值。
目前,影像學與病理檢查等診斷手段對乳腺癌術后患者的預后評估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的異常變化通常在乳腺癌早期便有明顯體現(xiàn),且有研究表明,通過評估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變化,有助于臨床及早進行治療,進而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預后狀況[10]。本研究選取了血清CA153、CA199、CEA、AFP 4項指標,通過觀察其在不同人群中的水平變化發(fā)現(xiàn),相較于健康對照組和良性疾病組,乳腺癌組患者血清CA153、CA199、CEA、AFP水平均升高,且良性病變組較健康對照組升高,從而說明了血清CA153、CA199、CEA、AFP水平變化在乳腺癌中呈現(xiàn)高表達狀態(tài),證實了其與乳腺癌的相關性。其中CA153是乳腺細胞上皮表面糖蛋白的變異體,當乳腺細胞發(fā)生癌變時,癌細胞會向血液循環(huán)中釋放,從而導致血清中的CA153水平異常增高,早期乳腺癌的陽性檢出率可達60%,晚期乳腺癌的陽性檢出率高達80%,對乳腺癌患者的預后評估效果也較好,是目前公認的診斷乳腺癌特異性較高的一種腫瘤標志物[11-12]。CA199是細胞膜上的糖脂質(zhì),在血清中以唾液黏蛋白的形式存在,血清CA199的持續(xù)升高多與惡性疾病的發(fā)展或療效低下有關,常用于多數(shù)消化系統(tǒng)腫瘤的鑒別與診斷中[13]。CEA是一種具有人類胚胎抗原特異決定簇的酸性糖蛋白聚合物,能夠干擾正常有效的細胞內(nèi)或細胞與膠原間的黏附力,在轉(zhuǎn)移性惡性腫瘤中,其水平可明顯升高,故而連續(xù)隨訪監(jiān)測CEA可判斷腫瘤患者的預后情況[14]。AFP是上皮細胞結構蛋白中的一種,主要由胎兒肝細胞及卵黃囊合成,在多種惡性腫瘤中均呈高表達,目前主要用于肝癌、肺癌的診斷[15]。此外,本研究還進一步觀察了不同臨床分期的乳腺癌各項指標變化,發(fā)現(xiàn)Ⅲ~Ⅳ期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CA199、CEA、AFP水平均高于Ⅰ ~ Ⅱ期乳腺癌患者,表明血清CA153、CA199、CEA、AFP水平可鑒別評估乳腺癌患者病情。
研究表明,乳腺癌術后的復發(fā)、轉(zhuǎn)移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臨床常使用可反映患者腫瘤生長情況的腫瘤標志物進行預估,對判斷患者預后情況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16]。本研究結果中,腫瘤復發(fā)組、轉(zhuǎn)移組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CA199、CEA、AFP水平均高于未復發(fā)組、未轉(zhuǎn)移組,則進一步說明血清CA153、CA199、CEA、AFP在評估乳腺癌預后中也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綜上,血清CA153、CA199、CEA、AFP水平在乳腺癌患者中呈高表達,且可隨病情發(fā)展而升高,因此,通過檢測上述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診斷與患者預后的評估。但需注意的是,本研究存在樣本量小且為回顧性研究等不足,易使結果數(shù)據(jù)存在一定誤差,故需臨床進一步深入研究以證實血清CA153、CA199、CEA、AFP對乳腺癌臨床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