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全縣第一個大畫家是季陶民,第一個鑒賞家是葉三。
葉三是個賣果子的。他這個賣果子的和別的賣果子的不一樣,不是開鋪子的,不是擺攤的,也不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他專給大宅門送果子。也就是給二三十家送,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門的和狗都認識他。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來了。里面聽到他敲門的聲音,就知道是葉三。他挎著一個金絲篾籃,籃子上插一把小秤,走進堂屋,揚聲稱呼主人。主人有時走出來跟他見見面,有時就隔著房門說話?!敖o您稱——?”“五斤?!笔裁垂樱强匆膊挥每吹?,因為到了什么節(jié)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葉三賣果子從不說價,買果子的人家也總不會虧待他。有的人家當時就給錢,大多數(shù)是到節(jié)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說。
葉三把果子稱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聲“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個個都是好的。他的果子的好處,第一是得四時之先,市面上還沒有見這種果子,他的籃子里已經(jīng)有了;第二是都很大,都均勻,很香,很甜,很好看。他的果子全都從他手里過過,有疤的、有蟲眼的,擠筐、破皮、變色、過小的,全都剔下來,賤價賣給別的果販。他的果子都是原裝的,有些是直接到產(chǎn)地采辦來的,都是“樹熟”——不是在米糠里悶熟的。他經(jīng)常外出,出去買果子比他賣果子的時間要多得多。他也很喜歡到處跑,四鄉(xiāng)八鎮(zhèn),哪個園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樹,他都知道,而且和園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親家一樣了——別的賣果子的下不了這樣的功夫,也不知道這些路道。到處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鄉(xiāng)風,可助談資,對身體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為路走得多。
新思想樹
普普通通的“賣果子”工作葉三也比別人干得出色,并得到顧客的信賴,他真正做到了“干一行,愛一行”,充分發(fā)揮了勞動人民勤勞實干,愛崗敬業(yè)的精神,值得點贊!
立春前后,賣青蘿卜?!鞍舸蛱}卜”,摔在地下就裂開了。杏子、桃子下來時賣雞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團雪,只嘴兒以下有一根紅線的“一線紅”蜜桃。再下來是櫻桃,紅的像珊瑚,白的像瑪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賣瓜。七八月,賣河鮮:鮮菱、雞頭、蓮蓬、花下藕,賣馬牙棗,賣葡萄。重陽近了,賣梨:河間府的鴨梨、萊陽的半斤酥,還有一種叫“黃金墜子”的香氣撲人個兒不大的甜梨。菊花開過了,賣金橘,賣蒂部起臍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賣栗子,賣山藥(粗如小兒臂),賣百合(大如拳),賣碧綠生鮮的檀香橄欖。他還賣佛手、香櫞(yuán)。人家買去,配架裝盤,書齋清供,聞香觀賞。
不少深居簡出的人,是看到葉三送來的果子,才想起現(xiàn)在是什么節(jié)令了的。
新思想樹
哇,品果還能“知時節(jié)”!帶給顧客第一口“季節(jié)的鮮美”,葉三不僅賣吃,或許還是個隱藏的超級美食鑒賞家呢!
葉三五十歲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給老爺子做壽。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門賣果子了,他們養(yǎng)得起他。
葉三有點生氣了:“嫌我給你們丟人?我給這些人家送慣了果子。就為了季四太爺一個人,我也得賣果子。”
季四太爺即季陶民。他的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稱之為四太爺。葉三真是為了季陶民一個人賣果子的。他給別人家送果子是為了掙錢,他給季陶民送果子是因為愛他的畫。
季陶民有一個脾氣,畫一張畫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葉三搜羅到最好的水果,總是首先給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來就走進他的小書房——畫室。葉三不須通報,一來就是半天。季陶民畫的時候,他站在旁邊很入神地看,專心致志,連大氣都不出。有時看到精彩處,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氣,甚至小聲地驚呼起來。凡是葉三吸氣、驚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筆。季陶民從不當眾作畫,他畫畫有時是把書房門鎖起來的。對葉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這樣一個人在旁邊看著,他認為葉三真懂,葉三的贊賞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內(nèi)行,也不是諛媚。
季陶民最討厭聽人談畫。他很少到親戚家應酬,實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盞茶就道別,因為席間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談闊論。但是他對葉三另眼相看。
葉三只是從心里喜歡畫,他從不瞎評論。季陶民畫完了畫,釘在壁上,自己負手遠看,有時會問葉三:“好不好?”
葉三大都能一句話說出好在何處。
季陶民畫了一幅紫藤,問葉三。
葉三說:“紫藤里有風?!?/p>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亂的。”
“對極了!”
季陶民提筆題了兩句詞:“深院悄無人,風拂紫藤花亂?!奔咎彰褡類郛嫼苫?。有一天,葉三送了一大把蓮蓬來,季陶民一高興,畫了一幅墨荷,好些蓮蓬。畫完了,問葉三:“如何?”
葉三說:“四大爺,你這畫不對?!?/p>
“不對?”
“‘紅花蓮子白花藕。你畫的是白荷花,蓮蓬卻這樣大,蓮子飽,墨色也深,這是紅荷花的蓮子?!?/p>
“是嗎?我頭一回聽見!”
季陶民于是展開一張八尺生宣,畫了一張紅蓮花,題了一首詩:
紅花蓮子白花藕,
果販葉三是我?guī)煛?/p>
慚愧畫家少見識,
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葉三很多畫,都是題了上款的。有時季陶民給葉三畫了畫,說:“這張不題上款吧,你可以拿去賣錢,有上款不好賣?!?/p>
葉三說:“題不題上款都行。不過您的畫我不賣。”
十多年過去了。季陶民死了。葉三已經(jīng)不賣果子,但是他四季八節(jié),還四處尋覓鮮果,到季陶民墳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畫價大增。日本有人專門收藏他的畫。大家知道葉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畫,都是精品。很多人想買葉三的藏畫。
葉三說:“不賣。”
有一天有一個外地人來拜望葉三,因為是遠道來的,葉三只得把畫拿出來??腿朔浅r\,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還先對畫軸拜了三拜,然后才展開。他一邊看,一邊不停地贊嘆:“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買這些畫,要多少錢都行。
葉三說:“不賣?!?/p>
客人只好悵然而去。
葉三死了。他的兒子遵照父親的遺囑,把季陶民的畫和父親一起裝進棺材里,埋了。
(選文有刪減)
新思想樹
千金易得,知己難尋,季陶民和葉三一個“擅畫”,一個“懂畫”,互相欣賞,相互尊重。職業(yè)不分貴賤,藝術家和普通勞動者之間的惺惺相惜,顯得更是格外動人,他們譜寫了一段友誼的傳奇!
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有一個互相欣賞,惺惺相惜的好朋友?C58D9217-2362-43CF-A5B5-56FFB79106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