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謙
內容摘要: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閱讀在教學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高中的語文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來增強自己對文章的體驗以及感悟。目前國家也在大力的提倡閱讀,高中階段的學生首先要培養(yǎng)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此基礎之上可以進行廣泛的閱讀,通過閱讀積累經(jīng)驗和感悟。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提升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所以,在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做到課堂以學生為本,閱讀以朗讀為基礎,進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升自我的閱讀感悟,促使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關鍵詞:以讀為本 高中語文 閱讀鑒賞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閱讀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這就需要高中的語文教師要不斷的更新教學理念和模式,提高閱讀鑒賞課堂的教學效果。但是實際的教學中,因為部分教師在應用新的教學模式的時候會本末倒置,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的教學中一定要堅持以讀為本的思想。通過閱讀來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進而感受語文這門學科的強大魅力。促進學生在課堂能夠跟隨教師的節(jié)奏,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在閱讀教學中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隨著時代的變化,高中的語文教學也在不斷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語文的閱讀課堂教學不僅要有包容性,還要切實的落實其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這不僅能夠體現(xiàn)出學生之間的不同個性,也貫徹了新課改提出的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在閱讀的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充分的理解其文章的思想,進而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盡情表達思想和觀點的平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在課堂講,學生在課下聽,這種方式不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對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和學習交流產(chǎn)生了不利的影響。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會改善這種情況的存在,充分體現(xiàn)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地位。
比如:在閱讀《背影》這篇文章的時候。作為一篇有著很強的抒情性質的寫人記事性散文。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制定相應的教學難度。教師可以在課堂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首先,教師鼓勵學生去進行自主的閱讀,并通過閱讀來談一下自己對文章內容的感受,還可以讓學生用現(xiàn)在流行的思維導圖的方式,根據(jù)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進行簡單的繪制。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清文章的脈絡以及作者的寫作思路,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文章中將重點的、或具有轉折意義的句式進行批注。同時教師也要充分的參與到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中,通過了解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思考的思路,便于在課堂給與合適的指導。在自主探究學習的時候,有的學生會用繪制思維導圖的模式來開展學習,以“背影”為中心延伸出了多個小的分支,從而體現(xiàn)“背影”每次出現(xiàn)的不同時間,以及作者在當時的心理活動變化。還有一部分學生,會以文中的關鍵詞句來進行學習,同樣總結“背影”的出現(xiàn)時間次數(shù)以及作者的心理活動等。最后,教師在進行評價的時候,可以讓有獨特見解的學生在課上進行分享,讓學生在閱讀鑒賞教學中感受到被尊重。通過這種課堂的有效互動,在閱讀鑒賞中充分尊重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地位,是提高閱讀課堂鑒賞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在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重視閱讀中朗讀的重要性
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就要重視對學生朗讀的培養(yǎng)。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的調動口、耳、眼等身體的多個器官,增強學生對文章的體驗和感受,讓身體和思維都能夠被文章所包圍,幫助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含義。以這種方式進行閱讀可以讓學生與文章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在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中,有效的提高課堂閱讀的學習效果。教師在朗讀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能夠準確的掌握音準和節(jié)奏的基礎上,還要指導朗讀中語氣的應用和表達技巧,進而提高學生在朗讀中的體驗。比如:在朗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時候,教師先帶領學生劃分朗讀的節(jié)拍,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尤其在讀到“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依戀”,部分學生讀出了一種釋懷、樂觀的語氣,還有一部分學生就會讀出一種遺憾而憂郁的語氣。這同時也表現(xiàn)出學生對詩歌內容的不同理解。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包容性的課堂,讓不同的學生在閱讀中有不一樣的情感表達。在閱讀鑒賞的教學中提倡以讀為本,并不是機械化毫無目的的朗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要帶著問題和目標,一邊思考一邊朗讀。這樣在提高學生朗讀的水平基礎上,為學生的朗讀指明了方向。像《假如生活欺騙了我》的朗讀中,教師就提出問題:這篇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在讀到“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作者通過簡短的話語將自己的見解表達了出來。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這句話進行仿寫。像“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在學生進行仿寫的時候就會增加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所以,教師通過朗讀引導學生將自己對文章的感悟進行輸出,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對文章的理解和體驗,學生通過閱讀提高對語言重要性的感悟。
三.在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提高閱讀中的思考和感悟
在閱讀鑒賞的教學中,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并加強對內容的思考,從而提高對文章內容的感悟,從而讓朗讀、思考和感悟形成閱讀教學中的整體,進而提高學生整體的閱讀和表達能力。這就需要高中的語文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對文章中重點語句的講解,讓學生閱讀學習文章中的美好品質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等。比如:在學習《鄉(xiāng)愁》這篇文章的時候,在閱讀第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討論自己認為最具有特色的是哪個詞或者字。有學生可能會認識最能引起共鳴的是“一枚”,以此來襯托出作者強烈的思想之情,同時也有學生認為“郵票”在文中運用的非常的有意境,用一個很小的物品寄托了對母親深沉的思念和愛,也有學生認為“小小”可以很好的襯托家鄉(xiāng)的遙遠等等。文中通過一些字詞的描寫,讓學生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進而讓學生對語文作品中字詞的運用有一個新的認識。通過形象生動的描寫,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便于學生更好的去感悟文中的含義。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為學生提供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個性化課堂環(huán)境,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體驗文中的語言文字過程中,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同時又能增強對語文的鑒賞能力。
四.豐富閱讀課堂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的趣味性
在高中語文的閱讀鑒賞教學中,很多教師多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教學理念上沒有及時的更新。教學過程中多注重剖析閱讀文章中的結構、句式等知識性的內容,而沒有將語文作品中的美感和文學性進行良好的展示,從而就會使的閱讀課堂枯燥無味。教師通過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重視語文的文學性,并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閱讀課堂中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以在課堂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或者是小組合作再結合情境化等的教學方式,增加學生在閱讀課堂的體驗感。在此基礎上,給與學生一個良好的展示平臺,促使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進行充分的表達,提高自主探究的意識,進而體會文章中的內涵。
比如:在閱讀《桃花源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教師在小組劃分的時候要依據(jù)科學的方式,平衡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整體學習水平,并做到在小組內形成良好的互補作用。在此基礎上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小組內進行充分自由的去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教師在設計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的過程中,要有意識的用問題做導向指導學生進行討論。教師給出問題:在閱讀中總結文中的主線,并進行簡短的介紹。通過對文章的理解,最后可以用故事或者是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進行展示分享。這個時候小組內就開始進行精讀,將文中每一階段的故事以及進展進行記錄和探討。最后學生會得出:這是一個打漁人在打漁的途中偶然發(fā)現(xiàn)一片桃花林,進而去探訪,最后離開后再次尋找桃花林的故事。通過描寫打漁人的心理變化,以及對周圍環(huán)境的描寫,進而思考文中的桃花林不僅是指桃花林,更是指人們理想中的世界,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最后,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內組織《桃花源記》的話劇表演,讓學生在扮演和觀看中去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表達,在提高學生閱讀興趣時,還能提升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
五.閱讀課堂上,對細節(jié)描寫進行分析
在高中語文的閱讀課堂上,在閱讀關于人物形象的文章時,老師要促使學生對細節(jié)的描寫展開分析,對人物的外形、心理活動以及在語言上進行研究,最后把這些內容歸納起來進行研究,最大化總結出課文人物的性格特征。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們會發(fā)現(xiàn),在文章中,對人物形象進行的細節(jié)描寫,可以更好的展現(xiàn)出人物的特點,比如在學習“范進中舉”這一篇文章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去閱讀“儒林外史”這部小說,并且讓學生對里面的人物進行分析,在儒林外史中作者描寫了很多的人物,并且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征,那么你們最喜歡哪一個人物的描寫呢?同時促使學生進入到深度的分析中,看作者是怎樣在細節(jié)描寫中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的?有的學生回答道:他最喜歡匡超人,并且圍繞著這個人物進行了分析,學生們看到,作者在一開始的時候描寫的匡超人是一個孝順并且淳樸的人,比如在離別時,他會放下行李,再給他娘磕個頭,這個描寫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但是隨著他進入到名利場所中,他的思想也發(fā)生變化,比如他的恩師問他,有沒有成家,他害怕別人看不起他,于是就撒了謊,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得到了好處,在這樣的細膩描寫中,學生們感受到了匡超人的改變,也更加清楚以往的封建制度對人們產(chǎn)生的影響。在組織學生對細節(jié)進行分析的時候,還要鼓勵學生對人物進行比較,學生們在對比中也可以得知,在時間的變化下,人物的性格也會產(chǎn)生變化,這個時候,就要組織學生結合當時的情況展開探索,觀察人物的性格是在什么時候發(fā)生變化的,并且分析性格的變化是在哪個事件上,為什么會發(fā)生變化,這些都可以促使學生對人物的深入探究。
六.對景物描寫進行分析,推測情節(jié)的發(fā)展方向
有很多學生在展開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會忽略了文章中的景物描寫,在文章中出現(xiàn)的景物描寫是非常重要的背景因素,并且可以在景物描寫中推測出故事的發(fā)展趨向。因此在閱讀課堂上,老師要組織學生對文章中的景物描寫進行探究,并且分析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尤其是那些對事件發(fā)展有積極作用的描寫。比如在學習“三顧茅廬”這一節(jié)內容時,老師組織學生閱讀“三國演義”這本書,在閱讀的時候,組織學生對景物的描寫進行分析,從中可以得知,作者是如何運用對景物的描寫來促使情節(jié)的發(fā)展,比如“赤壁之戰(zhàn)”這個事件,讓學生對文中的“霧鎖大江”這一景物的描寫進行分析,想象作者在對這一景物的描寫時,為什么會運用潑墨如云這個詞語,學生們在思考后得知,在大霧漫天這個場景下,諸葛亮才可以有草船借箭的機會,因此這個景象的描寫也推動了整個故事的發(fā)展。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們接著思考,這一段景物的描寫有什么實質意義,學生們在思考后得知,諸葛亮和周瑜的關系以及三國之間的關系都像這團迷霧一樣,但是唯有諸葛亮可以在迷霧中找到辦法,也只有他可以看破迷霧,這也最大化體現(xiàn)出了諸葛亮的聰明。這樣的分析下,學生們也會注重對景物描寫的分析,并且知道景物描寫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七.對文章線索進行分析,掌握結構分布
對文章的行文線索進行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把握作品主旨。對于情節(jié)復雜的作品,會出現(xiàn)多條線索,老師要對學生展開正確引導,最大化挖掘出文章中隱藏的主要線索。比如在學習“水滸傳”這一節(jié)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閱讀智取生辰綱這一部分內容,鼓勵學生找出文中的線索,學生們在閱讀后發(fā)現(xiàn),文章中出現(xiàn)了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線索,也就是楊志在派送生辰綱;暗線指的是晁蓋在設法智取生辰綱,讓學生們思考,明線和暗線之間是否有相通之處,學生們在思考后得知是有聯(lián)系的,在進行松林盤問的時候,這兩條線索讓整個事件的發(fā)展變的更加復雜。然后老師再帶領學生思考,是不是可以把這兩條線索合并在一起呢,學生們在討論后得出最終結論,水滸傳本來想表達的就是群雄的狀態(tài),因此很難從一個人身上來展示出這種氣概,作者采用了多條線索,這樣可以對每個人物進行描寫,也由此讓故事變得更加精彩,所以是不能合并為一的。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活動中,要貫徹學生是課堂主體的教學方針,以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提高在閱讀中的邊閱讀邊思考的意識,最終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感悟,進而進行有效的表達。教師為學生建立有包容性的閱讀課堂環(huán)境,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自信心,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極的參與課堂學習。通過分析和總結提升自己對語文閱讀的鑒賞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之外增加閱讀量,增加閱讀的鍛煉機會,豐富閱讀的課堂形式,讓學生有興趣,有信心,有耐心積極的去學習閱讀鑒賞,最終提高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高高中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壽山.如何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0,(7):79-81.
[2]陳美娥.文以載道以文化人——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探討[J].華夏教師,2016,(7):32-33.
[3]潘海生.淺談如何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