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祥 郝紅星
在我國有兩種以玉著稱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xué)文化。一是位于浙北、蘇南一帶的良渚文化,出土玉器紋飾復(fù)雜,尤以玉琮上的神像最為駭人,也最具宗教意義,在良渚古城及龐大的水利系統(tǒng)發(fā)現(xiàn)以后,一般認為良渚文化已進入成熟古國時代。二是位于遼西、內(nèi)蒙古東南、河北北部一帶的紅山文化,出土玉器簡潔明了,充滿光的變幻,其中女神廟出土的泥塑女神頭像與玉器風(fēng)格相類,一般認為紅山文化已邁入古國門檻。這兩種文化相隔1300公里,在龍的塑形上有很強的關(guān)聯(lián),它們就像銀河畔的牛郎星與織女星一樣熠熠生輝,牽動著海內(nèi)外無數(shù)華人的心,無不對它們孜孜以求。
2014年1月,紅山文化研究專家郭大順和紅山文化玉器愛好者洪殿旭,聯(lián)合出版了《紅山文化玉器鑒賞》,對紅山文化有明確出土地點的發(fā)掘品、有明確出土地區(qū)的收集品、有明確地點的收集品以及傳世品進行了分類集中報道,可謂精粹摧心,美不勝收,但器物描述多遵從原報道,本文擬在對器物進行真實描述的基礎(chǔ)上,加上自己對紅山文化的認識,給讀者以較為詳細的觀察,不當(dāng)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器物介紹
《紅山文化玉器鑒賞》一書收錄器物眾多,分類復(fù)雜,本文僅介紹深邃難測的玉雕龍及鳥龍、豬龍。
1.玉雕龍26件
標(biāo)本1(圖1),遼寧建平境內(nèi)征集。亞白色,光色荏苒。寬耳略高,后緣圓滑,切于中孔。耳面(此處指鼻孔以上部分)中下部雕畫圓眼,眼瞼甚寬,呈凹面,眼瞼連線通過鼻面,耳根線接于眼瞼上線。橫水滴形鼻孔凸起,打洼較寬。鼻孔下有寬嘴,兩側(cè)各雕一對獠牙,是紅山文化玉雕龍唯一有牙者。嘴尾相連,斷面較窄,嘴、尾斷面大小近同。中孔對鉆,殘留中脊。頸背系孔有對鉆旋痕。肌膚玉理,體面雖有坑斑,但圓眼與凸起的鼻、牙使玉龍看上去萌氣十足。高15厘米。
標(biāo)本2(圖2),河北圍場縣下伙房收集。亞白色。立耳高聳,耳外緣下延成鼻孔上緣,耳根線極短。耳面中下部陰刻兩只大眼,窄眼瞼扁平,眼瞼連線自鼻面通過,另刻未閉合的眼珠線一圈。橫水滴形鼻孔打洼寬長,以下為兩道嘴縫,半閉合,顯然是承繼標(biāo)本一的嘴形而來。嘴尾相連,未斷處留有砣切痕跡明顯,尾斷面略小于嘴斷面。中孔未留中脊,邊緣打磨成與龍身自然連接的弧面。頸背對鉆系孔,邊緣明顯。整體磨制精湛,耳臉紋線尤為流暢,耳面打洼與尾端收斂上下呼應(yīng),十分精彩。高14厘米。
標(biāo)本3(圖3),首都博物館藏品。青綠色,有裂隙與浸斑。寬耳稍低,耳間有凸起頭鬣,耳后緣圓滑,下延至鼻上方成為一道鼻皺,耳根線極長。耳面中部雕畫兩只大眼,眼瞼成窄斜面,眼瞼連線自鼻面通過,成為面部最凹處。橫水滴形鼻孔稍短,打洼。鼻下有兩道嘴縫,凹槽式打洼。嘴與尾有少許相連,斷面打磨光潔,尾斷面略小于嘴斷面。中孔邊緣磨去甚多,與龍身幾無分界。頸背對鉆兩系孔,開口皆成圓形。高16厘米。
標(biāo)本4(圖4),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青綠色。寬耳聳立,后緣向下延伸成鼻孔上緣,耳根線較短。耳面中部刻畫兩只大眼,眼瞼窄而微凸,眼瞼連線自鼻面通過,下有一道鼻皺。橫水滴形鼻孔打洼較寬,下有一道窄窄的嘴縫。嘴與尾似連非斷,斷面打磨極其光滑,尾斷面略小于嘴斷面。中孔不留中脊,磨制尤精。頸背對鉆兩系孔,開口稍大。龍器晶瑩透徹,為紅山文化玉器精品。高15.4厘米。
標(biāo)本5(圖5),天津博物館藏品。利用邊料制成,頸背部皮殼較多。寬耳稍低,后緣略凹,耳根線細長彎曲。耳面中部雕畫兩只圓眼,眼瞼窄而略凸起,眼瞼連線自鼻面通過,其下有兩道鼻皺,一道嘴縫。鼻孔稍窄,偏內(nèi)部位打洼,外側(cè)部分凹槽式打洼。鼻皺至嘴縫片切割痕跡明顯,打磨欠精。嘴與尾相連,斷面略經(jīng)打磨,尾斷面略小于嘴斷面。中孔壁直。頸背對鉆兩系孔,因料的關(guān)系,位在龍頸中部。三孔打磨圓潤。高14厘米。
標(biāo)本6(圖6),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羊場鄉(xiāng)額爾根勿蘇遺址出土。青綠色,體表留有較多皮殼。立耳稍窄,后緣向下延伸成鼻孔上緣,耳根線稍長。耳面打洼較深,耳面中部雕畫兩只大眼,眼瞼成窄斜面,眼瞼連線通過鼻面時變寬。橫水滴形鼻孔打洼較寬,其下為一道窄窄的嘴縫。嘴與尾有些許相連,斷面不甚光滑,尾斷面略小于嘴斷面。中孔壁直。頸背對鉆系孔。兩孔打磨光滑,與體面過渡自然。高16.6厘米。
標(biāo)本7(圖7),遼寧建平富山鄉(xiāng)張福店征集。淡綠色,正面耳面有裂隙。寬耳聳立,耳間凸為頭鬣,耳后緣較尖,耳根線極長,向下彎曲成鼻孔上緣。耳面中下部刻畫兩眼,眼瞼內(nèi)、外緣線細而圓滑,向鼻面通過時變得寬深,下部緣線砣切時留有凸棱。橫水滴形鼻孔兩側(cè)緣線光滑細潤,中部有頓折、斷續(xù)現(xiàn)象。鼻下無嘴縫,但兩鼻孔間上下各有一三角形凸起,下三角形下的短槽或有嘴的意味。首、尾僅有很薄的相連,斷面打磨光滑,尾斷面與嘴斷面大小近同。中孔對鉆,中脊微凸。頸上對鉆系孔,緊貼耳際。兩孔均打磨精致,與龍身渾然一體,此龍精于打磨而疏于砣切,也許是有意為之。高15厘米。
標(biāo)本8(圖8),陜西梁帶村芮國墓地M26出土。青綠色,大部受沁呈褐紅色。大耳尤寬,后緣較短,額頂凸為短鬣,耳根線偏上且短。耳面中部刻畫大眼,眼瞼內(nèi)、外緣偏后部位未刻出,內(nèi)、外緣線通過鼻面。橫水滴形鼻孔稍窄,打洼,鼻孔下緣視為嘴縫。嘴與尾有較厚連接,尾斷面與嘴斷面大小近同。中孔對鉆,中脊磨制不精。頸部系孔較小。高13.6厘米。
標(biāo)本9(圖9),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M4出土,置于墓主胸部。亞白色,質(zhì)地較軟,刻畫簡單。耳面較寬,耳根線向下成為眼瞼外緣線,又延伸成鼻孔上緣,眼瞼內(nèi)緣線自鼻部通過,眼瞼成窄斜面。寬鼻側(cè)面打洼成小坑,鼻下緣亦為嘴縫,較短。嘴與尾相連,尾斷面與嘴斷面大小相同。中部對鉆大孔,中脊較高。頸部系孔近耳。兩孔稍經(jīng)打磨,與扁平龍身界限分明。高7.9厘米。18757293-D111-44C9-A02A-03F32DB48B1F
標(biāo)本10(圖10),巴黎吉美美術(shù)館藏品。通體有褐紅色沁斑,一耳稍殘。寬耳高聳,耳后緣下延成為一道鼻皺,耳根線較短,接于眼瞼外緣線。臉面打洼,中下部雕畫兩只圓眼,眼瞼窄平,連線通過鼻面。橫水滴形鼻孔窄而長,中部經(jīng)打洼,下為兩道嘴縫。嘴與尾分離,斷面打磨光滑,尾斷面略小于嘴斷面。中孔不留中脊。頸背對鉆系孔,孔似為管鉆。高15.3厘米。
標(biāo)本11(圖11),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青綠色,邊料制成,龍背稍薄。寬耳前端高聳,后緣渾圓,向下延成為一道鼻皺,耳根線較短。眼瞼連線通過鼻面,眼瞼為窄斜面,橫水滴形鼻孔打洼較寬,下為一道嘴縫。嘴尾分離,斷面打磨光滑,尾斷面略小于嘴斷面。中孔中脊近乎磨平。頸背對鉆系孔,稍顯孔與身面的凸棱。高12厘米。
標(biāo)本12(圖12),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品。深綠色。兩耳圓潤,后緣接于中孔,耳根線較短。耳面中下部刻畫兩只大眼,眼瞼斜面表現(xiàn)為外低內(nèi)高,上眼瞼連線中間加了一道皺紋,橫水滴形鼻孔內(nèi)外、周緣打磨光滑,鼻上有一道鼻皺,鼻孔下嘴縫較深。嘴尾分離,斷面亦打磨極致,尾斷面大小接近嘴斷面。中孔對鉆,不見脊棱,孔緣與龍身渾然一體。頸背對鉆系孔,邊棱明顯,可知是先對鉆,后打磨。龍通體明潤古麗,為紅山玉龍極品。高14.1厘米。
標(biāo)本13(圖13),內(nèi)蒙古敖漢旗下洼鎮(zhèn)河西出土。淡綠色,質(zhì)純,一面有長裂隙。大耳高揚,耳間凸棱視為短鬣,耳根線與眼瞼外緣相接,并向下延伸成鼻孔上緣。耳面中下部淺刻兩只大眼,眼中部少見地刻畫出菱形凸睛,眼瞼連線自鼻面通過,鼻孔整體凸起,并打洼成橫水滴形,鼻下嘴縫較淺。嘴尾分離,斷面稍經(jīng)打磨,尾斷面略小于嘴斷面。中孔對鉆而成,從孔壁看單向使用過兩次桯鉆。頸部近耳處對鉆系孔。高7.1厘米。
標(biāo)本14(圖14),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M4出土。淡綠色,微泛黃,面部有一道裂隙,頸背有紅色皮殼。弧狀耳稍窄,自頭頂下旋到唇上,成為鼻孔下緣,耳間凸棱為短鬣,額下刻四道“V”形額皺,耳根線極短。耳面中部淺浮雕不太圓的雙眼,眼瞼為窄斜面,眼瞼連線自鼻面通過,其下有一道鼻皺。橫水滴形鼻孔稍窄,打洼較深。鼻下一道嘴縫,嘴角較寬。嘴尾分離,斷面打磨光滑,尾斷面大小接近嘴斷面。中部對鉆大孔,中脊有殘留,孔緣打磨光滑,與龍身形成和諧的圓面。頸部對鉆不規(guī)則系孔。此器端莊大方,精雕與瑕疵并存,俏色尤為美麗。高10.3厘米。
標(biāo)本15(圖15),內(nèi)蒙古敖漢旗牛古吐鎮(zhèn)大五家出土。淡綠色,器表有較多沁斑。寬耳極低,露出耳間矮鬣,耳后緣較直,向下延伸,自鼻面通過成為一道鼻皺。耳面中上部淺浮雕兩只圓形眼,無眼瞼,眼緣連線形成的凸棱較高,鼻孔打洼成長三角形,其下為一道嘴縫,嘴角部分也經(jīng)打洼。嘴尾分離,斷面經(jīng)磨光,尾斷面大小明顯小于嘴斷面。中孔較直,孔緣與龍身圓為一體。頸中部有一對鉆系孔,緣棱明顯。高5.1厘米。
標(biāo)本16(圖16),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鎮(zhèn)鄉(xiāng)尖山子村劉家屯東山西坡采集。雞骨白色。耳前緣較低,耳根線近無,后緣出尖斜向上,形似豬耳,額上有凸起。耳面中部雕刻凸眼,眼瞼變?yōu)橥估馐阶员敲嫱ㄟ^,吻部有橫水滴形鼻孔,細而長,中部砣切成槽,鼻上有一凸棱式鼻皺,鼻下槽式嘴較深。嘴尾分離,斷面打磨不明顯,尾斷面大小接近嘴斷面。中孔對鉆而成,直徑稍大,孔壁稍直,脊棱漂亮。頸背有對鉆系孔。高8.2厘米。
標(biāo)本17(圖17),內(nèi)蒙古敖漢旗薩力巴鄉(xiāng)干飯營子出土。墨綠色,耳殘?;疃^窄,后緣消失于頸中部,耳根線刻槽寬深,造成額頂有簇狀凸起。耳面中下部浮雕大眼,有凸棱式眼瞼,眼瞼連線自鼻面通過,橫長方形鼻孔完全凸起,中部砣切成細槽,偏內(nèi)部位鉆圓孔,鼻與嘴間距離寬,嘴縫砣切深槽。尾與嘴不相連,斷面略經(jīng)打磨,尾斷面略小于嘴斷面。中孔對鉆,中脊有殘留。頸背對鉆系孔。高7.5厘米。
標(biāo)本18(圖18),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巴彥漢蘇木那斯臺遺址出土。綠色,龍身有裂隙與褐紅色沁斑。短首窄耳,耳根線向下彎曲延伸成鼻孔上、下緣,耳間有一菱形突起。耳面中部凹陷較深,浮雕兩只大眼,窄眼瞼連線自鼻面通過,橫水滴形鼻孔凸起,中部打洼較深,以下為一道嘴縫,兩側(cè)嘴角打洼較深。嘴分離,尾遽收,尾斷面明顯小于嘴斷面。中孔對鉆,壁較直。頸中部對鉆小孔。龍首凹凸有致,周身打磨光滑,拱身垂首,端視前方。高7.3厘米。
標(biāo)本19(圖19),遼寧旅順博物館藏品。淡綠色,左耳略殘,體有沁斑。器形大致同前龍,耳后緣通向中孔,略凸起,與頸分離。耳面中部浮雕小眼,眼瞼寬而打洼,連線自鼻面通過,橫水滴形鼻孔打洼,下有一道嘴縫。嘴尾分離,收尾較緩,尾斷面明顯小于嘴斷面。中孔對鉆,孔壁亦直。頸背系孔較大。高6.7厘米。
標(biāo)本20(圖20),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青綠色,體表有白色沁斑,另一面被后人切去。窄弧耳后緣向下延伸成鼻孔下緣。耳面中下部浮雕凸眼,僅見上眼瞼,較窄,略打洼,橫水滴形鼻孔凸起,較窄,下有一道嘴縫,中部似不連,外側(cè)略寬,打洼。嘴尾分離,尾遽收,尾斷面小于嘴斷面甚多。中孔對鉆而成,較大,系孔小而接近頭部。高5.9厘米。
標(biāo)本21(圖21),遼寧省文物總店藏品。淡黃色,有大量褐色沁斑。窄弧耳后緣下延通向中孔。耳面中部浮雕大眼,僅見下眼瞼,較窄,打洼,自鼻面通過,橫水滴形鼻孔打洼,鼻孔下緣即為嘴縫。嘴尾分離,尾斷面收成尖狀,接近消失。中孔對鉆,開孔很大,孔緣與龍身融為一體。頸背對鉆系孔,開口稍大。高4.2厘米。
標(biāo)本22(圖22),大英博物館藏品。深綠色,器體渾圓。窄弧耳較高,后緣消失于頸中部。耳面中下部浮雕大圓眼,沒有眼瞼,鼻部凸起,中下部刻一凹槽以示鼻孔,鼻的下緣凹槽較深,嘴縫用一道細淺凹槽來表示,中部也似斷開。嘴尾分離,尾斷面甚小,僅及嘴斷面一半。中孔對鉆,開孔很大,略見中脊。頸背對鉆系孔,開口亦大。高6.3厘米。18757293-D111-44C9-A02A-03F32DB48B1F
標(biāo)本23(圖23),天津博物館藏品?;揖G色,器表有裂隙及黃色沁斑。兩小耳略高于頭頂,后緣與頸融為一體,臉中部減地雕刻兩只凸眼,未見眼瞼,豆形鼻孔打洼,其下為兩道嘴縫。嘴尾分離,尾不遽收,尾斷面大小接近嘴斷面。中孔對鉆,微見中脊殘痕,孔緣與龍身略有分界。頸背無孔。高8.7厘米。
標(biāo)本24(圖24),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藏品。淡綠色,有黃色沁斑。短方首,面不凹,圓耳較矮。耳面中下部浮雕圓凸眼睛,眼瞼較窄,眼瞼連線隱約自鼻面通過,長方形鼻中部砣切打槽,鼻的下緣凹槽細而深,其下有一道不明顯的嘴縫。嘴尾分離,尾遽收,尾斷面甚小。中孔對鉆,孔壁很直,不見中脊。頸背偏后部位對鉆系孔。通體磨制光滑,接近方形。高5.9厘米。
標(biāo)本25(圖25),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虢仲墓出土。青色,幾近無瑕。方形,方首窄耳,后緣向下延至嘴斷面。耳面中下部浮雕圓眼,無眼瞼,但兩眼間似有微凸的棱通過鼻面,橫水滴形鼻孔稍小,偏內(nèi)部位打洼較深,鼻下緣寬槽打洼,其下一道窄槽也打洼,為嘴縫。嘴尾分離,尾斷面略小于嘴斷面。頸背對鉆系孔,并有一縱向孔貫通頸部,為少見的樣式。高4.9厘米。
2.玉鳥龍 1件
標(biāo)本26(圖26),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巴彥漢蘇木那斯臺遺址出土。白色蛇紋巖。頭部雕畫鳥的圓眼,眼瞼呈寬凸棱式,環(huán)繞一周,頭與喙有分界,喙下端有殘缺。喙與尾分離。中孔較大。頸背對鉆系孔。小孔前端刻一凹槽,形如鳥翅凸起,身中后部分界處向內(nèi)斜刻一凹槽,外側(cè)凸起如翅尖,尾粗大。高5.5厘米。
3.玉豬龍 2件
標(biāo)本27(圖27),天津博物館藏品。淡綠色?;疃^窄,耳后頸背有條狀凸起,延伸至兩腮處消失,內(nèi)側(cè)刻有明顯直槽。耳面中部對鉆大眼,向鼻梁形成三角形坡面,額頭較凸,下有四道額皺和一道鼻皺,鼻頭凸起,兩側(cè)下切形成鼻翼,前方各鉆一鼻孔,鼻孔下有兩道淺刻槽示嘴。此器明顯為豬首,頸部做成長方形凸榫狀,用于插在木桿之類的頂端。高4.5厘米,寬3.5厘米。
標(biāo)本28(圖28),遼寧省博物館藏品。綠色,有較多紅色沁斑?;疃敳枯^平,耳面上部對鉆大眼,額頭凸起,無額皺,嘴端稍粗,鼻頭兩側(cè)切割弧線,鼻翼未見鉆孔,鼻洼處見兩道淺槽通向腮部,自耳后向腮、嘴砣切兩道寬槽,打磨痕跡明顯,內(nèi)側(cè)一道頗似嘴縫,頸部磨成半圓形短榫,并鉆一孔。高5.8厘米,寬5.6厘米,厚2.8厘米。與前器對比,此器更似狗首。
玉雕龍的來源
紅山文化發(fā)掘品及傳世品玉雕龍約有40件,除了體形較大的C形玉雕龍本文沒有介紹,其他大部分玦形玉雕龍及2件玉豬龍都已介紹。在一般人看來,20多件玉雕龍不算多,但這已是中國史前文化出土玉雕龍最多的一種考古學(xué)文化,且是最具神秘色彩的讓人捉摸不透的一種玉雕龍。
龍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動物,卻又是一種現(xiàn)實中不曾存在過的動物,正因為如此,“飛龍在天”的龍才能成為人們精神領(lǐng)域崇拜的中心,是最具能量、不能干犯的一種神靈。一般認為,龍最初從形于蛇,后來可能加了鱷魚、蜥蜴的四爪,不僅行走于地,也能騰云駕霧、呼風(fēng)喚雨了。但眼前這28件玉雕龍顯然不是蛇的異化,它應(yīng)該有獨特的來源。
玦形玉雕龍由首、身、尾組成,多數(shù)專家認為取像于紅山人生活常見的豬。紅山文化研究專家孫守道、郭大順認為玉雕龍取材于豬,與原始農(nóng)業(yè)的養(yǎng)豬業(yè)密切相關(guān),后來郭大順又認為是熊首,朱乃誠認為玉雕龍應(yīng)稱為“獸面玦形玉飾”,取材于熊。實際上,無論是豬首還是熊首,都有其相似的一面,但豬尤其是野豬具有大耳、頸鬣、鼻皺、獠牙,和玉雕龍最像:大耳作弧狀展開,與腮須連為一體;耳間凸棱是頸鬣的縮影;相對于熊眼,豬的眼瞼內(nèi)眥狹長,更容易連起來通過鼻面,從而突出眼部特征;鼻孔原應(yīng)位于嘴拱下面(參見標(biāo)本27),但于斷面中難以表達,故移于豬拱上,是視覺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豬嘴也隨之抬升,且以縫表示;最初玉雕龍可能都有獠牙(參見標(biāo)本1),以后因技術(shù)原因不再刻畫,但野豬頭形狹長剛猛,不似熊首那么肥碩圓潤,所以玉雕龍的首應(yīng)該取自野豬首。
至于玉雕龍的身,我們?nèi)匀徽J為取像于野豬,為去了腿腳的野豬軀體。我們以標(biāo)本25(鳥形玉雕龍)為例,它的身體前后兩個棘突明顯就是鳥翅的省仿,棘突下覆蓋的正是鳥的軀體,而后棘突之后的寬大體尾,猶如鳥尾。而玉雕龍彎曲的體與尾,和野豬長而弓起的脊背十分相似,玉雕龍遽收的尾象征野豬的臀部,豬的細尾舍去不征。這雖是一種推測,并非完全不合理,要知道玉雕龍本身就是對野豬形象的高度概括而非忠實描述,況且野豬常于泥淖中嬉戲(增加皮毛的韌性),瘦勁的體腹遠比膀大腰圓的熊腹更像玉雕龍的身與尾。
玉雕龍的藝術(shù)特征
25件玦形玉雕龍外觀大體一致,頭耳高高揚起,尾內(nèi)斂,與嘴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外形充滿張力,無論正面還是側(cè)面,都很好地保持了野豬威猛的形象。在對面部的刻畫上,顯然將野豬的尖耳與腮須作了統(tǒng)一處理,既作背景,又作冠冕,高尚的品質(zhì)驟然而來。耳下部分作深度打洼,光滑而似野豬面頰,兩只圓而略凹的大眼遠比野豬的小眼來得精神,這就有了神靈的氣息,尤其是眼瞼內(nèi)外緣連線收縮靠近,又自鼻面通過,將兩眼聯(lián)系在一起。這非凡的一系使野豬具有了溝通天地的靈氣,眼是心靈的窗戶,兩只大眼似可洞悉世間一切,此時野豬已具備了神格。眼下為橫水滴形鼻孔,寬大而美麗,遠較野豬兩個臟兮兮的小鼻孔氣派、大度,靈感無疑來自豬首入水時濺起的水珠,并與兩眼上下呼應(yīng)。嘴用一道或兩道凹槽表示,簡潔有力,避免了嘴部過多刻畫對眼部的干擾,弱化了野豬的食性而增添了神性。因此,就玉雕龍龍首來說,是對野豬形象的一次徹底改造,是對野豬作用的一次徹底升華,是紅山人精神世界的真實反映,即對現(xiàn)實世界野豬這種迅捷生猛的動物充滿敬畏,并期冀憑借它超凡的神力帶給人們福祉,避免自然界風(fēng)、雨、雷、山洪、地震等帶給人們毀滅性的災(zāi)難。
玉雕龍的龍身做成環(huán)形而非走獸形,這和它佩戴在胸前有關(guān),尤其是具有兩個系孔的玉雕龍,對于龍首的控向有更強的作用。龍身蜷曲光潔,不加體毛雕飾,正說明龍取之于豬這是共識,舍去腿、尾,方便臀與嘴的連接,需要重點表現(xiàn)的仍是龍的面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龍首正面或側(cè)面時它的威靈不受干擾。即便如此,為了龍的圓潤美觀,也對缺口及尾斷面作了更多的技術(shù)性處理,以至于到最后的階段,玉雕龍的尾有些像蟲尾了。
玉雕龍的制作難度在料的切割、整形以及紋飾琢磨上。在古代,把玉料解開必須以石攻玉,用硬度大的解玉砂把玉料解開,常見的有片切割與線切割兩種方法。從紅山文化其他玉器知道紅山人使用線切割技術(shù)相當(dāng)成熟,這需要長久的耐力與精到的功夫,不然玉雕龍也不會這么少。在對玉雕龍面部紋飾制作上,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砣切割與琢磨技術(shù)的應(yīng)用。紋飾的粗細、深淺應(yīng)該和砣具大小、厚薄有關(guān),砣切容易,打磨尤難,將初步砣切成的紋路打磨成流暢的線條以及將線條間磨凸或打洼需要持久的耐心及時間,沒有敬天拜地對龍的尊崇恐難以做到。
玉雕龍的美在于形體完美,內(nèi)外皆為圓形。玉雕龍的美在于紋飾之美,在于龍首去除豬的戾氣,使龍有了祥和的一面,甚至有了呆萌的感覺,面部或粗或細、或深或淺的紋路從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光芒,或明或暗,或隱或現(xiàn),而面積巨大的耳面就像一面凹鏡,對光的補充、調(diào)和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使得玉雕龍這一通體美麗的人間藝術(shù)珍品得以折射出千年不朽的迷幻光芒。18757293-D111-44C9-A02A-03F32DB48B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