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打工人”上下班途中總是行色匆匆,當人多擁擠或遭遇惡劣天氣時,摔倒受傷的風險會大大提升。很多人都以為,上下班途中受傷是有權以“工傷”的名義向公司要求賠償的。但實際情況是否如此呢?
為了節(jié)約生活成本,在距離公司約10公里的小區(qū)租房住的楊女士,每天都會騎自行車上下班。3個月前的一個工作日早上,楊女士準備出門上班時,發(fā)現外面下起了雨。當時的雨勢并不算小,但由于搭乘其他交通工具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擔心遲到的楊女士最終選擇騎自行車到公司上班。
騎到半路時,雨越下越大,惡劣的天氣極大地影響了楊女士的視線。在一左轉彎路口,濕滑的路面令自行車失去了平衡,導致楊女士不慎摔倒,并因此腿骨骨折。經醫(yī)生診斷,楊女士至少需要3個月才能基本康復。楊女士認為,自己是在上班途中發(fā)生事故的,因此出院后向公司申請工傷賠償,然而公司并不接受這一說法。
楊女士在家養(yǎng)傷期間,曾通過各種方式多次與公司進行談判,但公司始終拒不接受楊女士的索賠申請。為此,楊女士向街道社區(qū)律師尋求幫助。
詳細了解情況后,兩位社區(qū)律師結合《工傷保險條例》相關條款,為楊女士詳細說明了“工傷”認定的標準。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guī)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認定為工傷:1.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2.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3.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4.患職業(yè)病的;5.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fā)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7.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律師指出,事故發(fā)生時,周圍有且僅有楊女士騎乘非機動車輛,在沒有外界干擾下自己摔倒,屬于單方交通事故,責任應由楊女士個人自行承擔,不能算作工傷。
(摘自《南方工報》)(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