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太太離婚能獲家務補償,那么職場妻子在家務勞動中付出較多,離婚時能否主張經濟補償呢?近日,北京市房山區(qū)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離婚糾紛案,婚姻期間丈夫學習深造,職場妻子在家務勞動中付出較多,法院對妻子主張家務勞動經濟補償10萬元的請求予以支持。
林先生與譚女士于2010 年登記結婚,并育有一女?;楹箅p方購買房山區(qū)某處房屋一套。因雙方一直處于分居狀態(tài),夫妻感情已破裂無和好可能,林先生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判令離婚,女兒由其撫養(yǎng),并依法分割共同財產。
譚女士同意解除與林先生的婚姻關系,譚女士認為,因林先生在婚姻期間考研、讀博,自己用婚前積蓄及工資養(yǎng)育女兒、負擔家庭日常開支,并承擔家庭飲食起居、衣食住行、養(yǎng)育女兒等所有家務勞動。林先生攻讀研究生及博士期間,自己從財產及人力上予以支持,現林先生完成學業(yè),未來的工作及收入均是產值最高期,林先生要求離婚,應該給付補償。因此,譚女士請求法院判令女兒由其撫養(yǎng),林先生每月支付撫養(yǎng)費;依法分割共同購買的房屋一套及共同存款15 萬元,并給付家務勞動補償10萬元。
出現病毒學失敗時應首先評估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藥物-藥物或藥物-食物相互作用,尤其依從性是治療成敗的決定因素。
一般來說,只要掃描儀器能夠滿足手動和自動相控陣的要求,都是可接受的,兩者都具有與焊縫固定距離的支撐架,都能滿足數據采集的要求。圖3是手動相控陣的機械裝置的圖片。
關于譚女士主張的經濟補償款,法院認為,林先生在與譚女士婚姻存續(xù)期間,多半時間在完成個人學業(yè)進修,譚女士為養(yǎng)育女兒、協助林先生工作及讀書負擔了較多義務,現譚女士主張經濟補償10 萬元,于法有據。
(1)與國內其他湖泊相比,洞庭湖及其入湖口表層沉積物TN、TP和OM的含量均處于中間水平??臻g格局均表現為南洞庭湖>西洞庭湖>東洞庭湖,各個入湖口中湘江入湖口處TN、TP和OM的含量均屬最高。
關于共同財產分割,婚姻期間購買的房屋,根據房屋現有價值、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及償還貸款金額等情況,根據林先生工作地為京外,同時出于照顧女方及子女權益等角度出發(fā),法院認定房屋歸譚女士所有,譚女士支付林先生房屋折價款30萬余元。存款15萬元,應屬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平均分割。
當今世界,不同的國家面臨著不同的國情。即使在同一國家乃至同一地區(qū),也會呈現出民族、文化、每個人所處的具體社會地位的多樣性,由此也引發(fā)了利益分歧的多樣性,尤其是價值觀念的多樣性。而價值觀,是以一定文化的內核乃至核心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在此意義上,這種多樣性的價值觀念,為各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展協商民主、達致多元共識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條件。這也正如當代美國協商民主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詹姆斯·博曼所言:“多樣性甚至能夠促進理性的公共運用,并使民主生活更加充滿活力?!边@一觀點,不僅揭示了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同民主特別是協商民主之間的內在聯系,也表征了西方學界對于二者關系具有代表性的認知。
法院經審理查明,林先生與譚女士于2010 年登記結婚,2011 年至2016 年期間,林先生就讀在職研究生、博士。夫妻雙方目前已分居,女兒隨譚女士共同生活。雙方工資收入均在1萬元左右。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八條規(guī)定:“夫妻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負擔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
自2011年起,北京和上海開始積極申請實行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2012年獲國務院批準,2013年開始實施。因此作為穩(wěn)健性檢驗,將2011年和2012年的交叉項納入回歸方程中,其估計系數并不顯著,表明過境免簽政策有效性的回歸結果并不具有隨機性。綜上,可以認為本文的回歸結果是顯著且穩(wěn)健的。
林先生不服,提出上訴,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最終,法院判決準予林先生與譚女士離婚;女兒由譚女士撫養(yǎng),林先生每月負擔子女撫養(yǎng)費至18 周歲;婚姻存續(xù)期間購買的房屋歸譚女士所有,譚女士支付林先生房屋折價款30 萬余元;共同存款15 萬元雙方平均分割;林先生給付譚女士經濟補償款10 萬元。
法院認為,婚姻關系的存續(xù)應以夫妻感情為基礎,現林先生要求與譚女士離婚,譚女士表示同意,法院予以確認。關于子女撫養(yǎng),根據法律規(guī)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yǎng)教育的義務,父母不履行撫養(yǎng)義務時,未成年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給付撫養(yǎng)費的權利。本案中,二人之女年歲尚小,日常生活中多由譚女士照顧,現林先生同意女兒由譚女士撫養(yǎng),法院予以確認,林先生支付撫養(yǎng)費。
家務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無形的。一方在婚姻期間獲得的學歷學位、職業(yè)發(fā)展前景、職業(yè)資格、專業(yè)職稱等而產生的無形財產利益,一定程度上是家庭勞務付出較多一方提供良好的家庭服務及后盾所獲得的。一方在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中付出較多精力和時間,是對自身個人工作選擇、收入能力、發(fā)展前景機會的放棄和犧牲。在離婚時,家務勞動付出較多的一方應當獲得另一方給付的經濟補償。
本案中,林先生在婚姻期間,多半時間用于完成學業(yè)、提升自我,最終獲得事業(yè)發(fā)展,是譚女士在照顧子女,家庭勞動中付出較多時間、精力,提供家庭生活保障而獲得的。現雙方離婚,林先生應該給付譚女士家務勞動經濟補償。經濟補償的數額,根據林先生因婚姻期間完成學業(yè)所獲得的自我發(fā)展空間、收入水平等綜合因素考慮,林女士主張的10 萬元家務勞動補償,合理合法,法院予以支持。
因家庭內部的隱私性和特殊性,主張家務勞動付出較多的一方可能面臨著舉證難的問題,導致主張難以被支持。但民法典明確肯定家務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旨在倡導公眾對家務勞動的認可和尊重。
家務勞動補償的另一層重要意義還在于,能夠推進性別平等,提升女性在婚姻家庭關系乃至社會中的獨立人格地位。
保護弱者是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一項法律原則,而做家務活較多的一方也即“主內”的一方往往在婚姻關系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家務勞動補償”法律規(guī)則及其適用過程中的司法實踐符合保護弱者原則,與法律的其他保護條款相呼應。